搜索
   登录

七夕节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七夕节

(注: 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

说起七夕节,就不得不令人想起牛郎织女的传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它也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很早以前,河南南阳城西牛家庄(也有人说是陕西西安长安区)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牛郎,因为父母死得早,就跟着哥嫂一起生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狠毒,除了让他放牛,还经常虐待他。牛郎被逼无奈,只能选择分家,他什么也没要,只有一头老牛陪着他。

牛郎很勤劳,他和他的老牛在山头儿上开荒耕种,盖造房屋。一两年后,虽说不能锦衣玉食,倒也勉强可以糊口。但是,除了那头不会说话的老牛,他什么都没有,日子过得孤独而落寞。牛郎并不知道,那头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所化。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语重心长地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会有一些仙女到碧莲池洗澡,只要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那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能说话,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降临。

老牛没有骗他,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有一个仙女因为找不到自己的衣服而无法脱身,这个仙女正是织女。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便含羞答应了。这样,他们便成了夫妻。织女为人大方、和气,她把自己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乡亲们,还手把手地教大家养蚕、抽丝的本领,又教大家纺织技术。牛郎、织女因此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

牛郎、织女在人间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织女还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过得很幸福。但是这事很快就被玉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临人间,把织女带回天庭,织女的幸福生活就此终结。牛郎要去追赶织女,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关键时刻,还是老牛出面告诉牛郎,在它死后,把自己的皮剥了,披在自己身上就可以飞上天。

牛郎只好按照老牛的话做了。他用担子挑着自己的一双儿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这时,王母娘娘从她的头上拔下金簪一划,随即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和织女只能在河的两岸对泣。

天上的喜鹊被牛郎和织女的伟大爱情感动了,它们自发地为牛郎和织女搭成一座桥,让他们二人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也为此感动了,她只好允许二人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在鹊桥上见面。后来,农历的七月初七就成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源于星名。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起源于西周,汉代时出现了描写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句子,《淮南子》上还有乌鸦为牛郎织女搭桥的传说。民间已经有了七夕看织女星穿针、晒衣服的习俗。到晋代时,民间出现了向牛女二神祈求赐福的活动,这是后来“乞巧”活动的萌芽。现在的“七夕节”已经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拓展阅读

七夕话乞巧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在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这一天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比较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乞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陕西的女孩子们要用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巧姑”(又叫巧娘,即织女)形象,并让它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剪下一截,放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光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注: 陕北乞巧习俗《结扎巧姑》(民间剪纸))

福建的姑娘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求爱情。玩的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