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虽然各地的名称、叫法不同,但是各地的风俗习惯大致是相同的。端午这一天,各家要悬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山丹花。端午节据传起源于吴国,是吴国三大民俗节庆之一。
端午节究竟起源于何时?大多数人认为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伟大诗人屈原而来的。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举贤任能,提出了很多富国强兵的方法,竭力联齐抗秦。但是这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因为贵族子兰等人的极力反对,而遭到楚怀王的排斥,屈原最终也因为奸臣的陷害而被流放到非常边远的地方。屈原在流放的途中写下了伟大的《离骚》《天问》《九歌》等爱国诗篇。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郢被秦军攻破,消息传到屈原这里,他的心情万分沉痛。虽然楚王下令流放了他,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屈原在写下了一篇名为《怀沙》的词作后,毅然决然地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爱国主义的内涵。
传说,屈原投江而死之后,楚国的百姓非常的悲痛,纷纷到汨罗江畔吊唁他。会划船的人们便划动船只,在汨罗江上来回游动,希望能打捞上屈原的尸身来。其中有一个人,他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直接丢进汨罗江里,说这些都是给水里的鱼鳖虾蟹们吃的,它们吃饱了以后,屈大夫的身体就可以免遭它们的侵害了。在江边吊唁的人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效仿这个人,做了很多食物,扔进江里。还有一位做医生的老人,他把一坛雄黄酒倒进了江里,说是要把江里的蛟龙等水兽药晕,这样就可以避免它们再伤害屈大夫了。后来,人们担心扔进江里的饭团被蛟龙等水兽吃了,就把食物用叶子包裹起来,外面用丝线缠绕起来,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粽子。慢慢地,每年的五月初五,就逐渐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人们希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注: 端午节的四大主题: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喝雄黄酒)
端午节时,各地还有一些特有的风俗,比如广东,端午节当天,在庭院里摆上木盆,里面泡着艾草、菖蒲、凤仙花、玉兰花等,临近中午时分,大人便叫小孩跳进木盆里,大人用花草蘸着水,洒在小孩的头上、身上,一边洒一边念叨:“艾蒲洗身,百病消除!”
南方地区在过端午节时,还要吃“五黄”,即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北方,这一天都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涂点在耳朵眼、鼻孔等地方;孩子们还要佩戴各种颜色的香囊,里面装着芳香的药物,用来祛除五毒。
拓展阅读
曹娥救父
(注: 舜江上举行的“感念曹娥龙舟赛”场景)
相传,很久以前,在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住着一个姓曹的渔夫,他每天都在舜江上打鱼。他还有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叫曹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孝女。
有一年的春夏之交,舜江两岸接连下大雨,舜江的洪水暴涨,很快就淹没了滩涂。这天,曹老爹去舜江打鱼,曹娥一直等到太阳偏西了,还是没等到爹爹回家吃饭。曹娥一次次的从家里跑到堤岸上远望,江水滔滔,却丝毫没有爹爹的渔船的影子。眼看太阳快落山了,曹娥急了,她拼命地叫喊着:“爹爹,爹爹……”这几声叫喊声没得到她爹的回应,倒是招来了她爹的几个伙伴,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说他们原本一起张网的,但突然一个大浪打来,她爹的船被打进了漩涡里,让大水给卷走了。曹娥一听,拔脚就往下游跑去。
曹娥在江边哭了七天七夜,最后眼里流出来的全是血。
第八天的时候,曹娥望着滔滔的江水,忽然看见一个大浪拖着一团黑色的东西过来,好像是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惊喜异常,她觉得那就是她的爹爹。爹爹正在水里游,她要去救爹爹,一声呼喊,便飞身跳下江去。
曹娥终于找回了父亲的尸首,她一边与大浪搏斗,一边把父亲的尸首用力往岸边推。就在她把父亲的尸首刚刚推上岸边的那个瞬间,一个更大的恶浪猛打过来,又把她卷进了河里。曹娥最终没有逃过劫难,只留下了舍身救父的故事。曹娥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因为曹娥投江救父的那天正是五月初五,后人为了感念曹娥的孝心,便在五月初五这天用包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缅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