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春节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不论身在何地,都尽可能地往家里赶,与家人团聚,跟家人一起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中国人释放感情、满足心理诉求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年度狂欢节”。

(注: 无论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春节”放烟花爆竹、挂大红灯笼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春节这一天被称为元旦,春节当月就叫“元月”。春节历经4000余年的历史,但各朝各代在春节的日期上并不一致:夏朝时,规定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正月则为腊月,即十二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朝的历法。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经过反复的研究、推算,才制订出《太初历》,把秦朝历法中的十月为正月的做法改成以孟春为一年之首。后人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完善了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农历,因此人们也把落下闳称为“春节老人”。从此,我们就一直使用夏历(又叫农历)纪年,该历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前后约2080年。

春节一词,源于辛亥革命以后。因为当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对农历、阳历进行有效的区分,就把农历的正月初一更名为“春节”。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把元旦定为西历的一月一日,将春节定为农历的正月初一。这才有了春节的叫法。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廿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临近春节,人们开始置办年货,三十(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叫作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等。

过春节,放爆竹是少不了的。大年初一就要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响起,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是喜庆心情的表示。爆竹起源于古代人们对野兽的恐惧。那时候,人们为了驱赶害人的野兽,就把竹节放在火中烘烤,使其发出巨大的声响,吓退前来伤人的兽类。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驱邪辟疫,增添节庆气氛的东西。自宋代发明火药后,人们就用竹筒装硫黄或用纸包裹住硫黄,用火点着,称为爆竹。

在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走亲访友,俗称拜年。一到过年,人们就会到邻里、亲戚朋友家祝贺新春,并送出祝福。有些机关、团体、学校把本单位的人员集中在一起,互致祝贺,这叫团拜。一般情况下,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是要给小辈压岁钱的。

除了这些活动,大街上还有一些节庆期间的舞狮表演、秧歌队、高跷队,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活动更为春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拓展阅读

熬年

(注: 除夕夜吃饺子、熬年守岁是我们常见的春节传统民俗)

按照习俗,除夕这天晚上12点之前,大家都不能睡觉,要熬夜等待新一年的到来,这叫除夕守岁,俗称“熬年”。

关于“熬年”的来历,相传是这样的:太古时期,有一种散居在深山密林中的野兽,人们把它叫作“年”。它相貌丑陋、极为凶残,飞禽走兽、鳞介虫豸,无一不食,每天总是换着花样吃,后来竟然连活人也吃,这让人们心生恐惧。后来,人们渐渐地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虽然它也吃人,但是总得隔三百六十五天才蹿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吃一次人,并且总是在天黑以后行动,在鸡鸣破晓之前又离开人们的庄户,回到山林里。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后,人们就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防备,称其为“年关”,并且为此预备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把家里的一应事情全部处理完,一家老小都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是一顿不知吉凶祸福的晚饭,所以做得很丰盛,在吃饭前还得先供奉祭奠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家里的成员都不敢睡觉,便挤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就这样日深月久,便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风俗。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