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县志》
长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主编班天泽。篇、章、节体,要目为概述、大事记、地理、党政群团、军事、公安、司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族、社会、人物、附录共8篇48章193节。上限追溯到事物发端,下限至1990年底;限外重要史实延伸到1996年,编入附录中。有长顺县行政区划图一幅,彩色照片64幅,110万字。16开护封精装本,每册定价110元,印数2000册。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国土面积1554.6平方千米,东西宽43.2千米,南北长71.04千米;辖长寨镇、长寨区、广顺区、摆所区、代化区5个区镇,28个乡(镇)。
东汉、蜀汉时期,长顺为牂牁郡夜郎县治近地。晋、宋、齐、梁、陈时期为夜郎郡广谈、谈指二县间地。隋为牂牁郡西边下段地。唐为羁縻乡州、今州地。宋依唐例,但领于绍庆府。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八月,以金竹寨(今长顺县广顺镇)置金竹府,为长顺建制之始。金竹府辖11个州、3个县及16个长官司,隶顺元路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三月,改金竹府为金筑长官司。洪武八年,升金筑长官司为金筑安抚司,隶贵州卫。明洪武十九年,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七年,隶四川布政使司。明正统三年(1438),隶贵州布政使司。成化十二年(1476),属程番府。隆庆三年(1569),属贵阳府。万历四十年(1612)三月,金筑安抚司土司金大章奏请朝廷请改土归流,朝廷准奏,设官建治,钦定改金筑安抚司置广顺州,属贵阳军民府。清雍正五年(1727)三月,置长寨厅。光绪七年(1881)三月,长寨厅同知移驻罗斛(今罗甸),改长寨厅为广顺州、长寨州判。民国2年(1913)9月,改广顺州为广顺县,改长寨州判为长寨县,属黔中道。民国9年(1920)废黔中道后直属省。民国26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1941)10月,广顺县与长寨县合并为长顺县。1949年12月21日,长顺县解放。解放初期,长顺县隶属于贵阳专区。1952年改属贵定专区,之后改属安顺专区。1956年4月,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199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09023人,其中少数民族占52.16%。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苗族、彝族、侗族等。
长顺县境内高原山脉属苗岭山系,苗岭分水岭横亘县的北部。地势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为1200米。地貌类型北部为丘原区,西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岩溶中低山,东部为峰丛谷地。县境最高点刺竹关大坡,海拔1597.5米;最低处格凸河谷,海拔66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相对温度为13.5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4.1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零下5摄氏度,全年总积温4789摄氏度至6328摄氏度。长顺县境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原煤、硅矿、石灰石、白云石、白黏土、冰洲石、水晶石、方解石、萤石、大理石等。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养殖业发展也较快。烤烟种植是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