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族歌舞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化集萃.贵州卷》 出版日期:2015-10-01

二、布依族歌舞

布依族古歌

布依族的创世史诗,包含“造物古歌”“风俗古歌”“爱情叙事古歌”等部分。“造物古歌”包括“十二个太阳”“洪水滔天”“兄妹结婚”“造天造地”等创世史诗。“风俗古歌”主要为宗教祭司“布摩”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演唱的“摩经”。“爱情叙事古歌”包括“凤明和龙妹”“范朗和小媚”“安王和祖王”等。古歌形式有五言四句、七言二句及自由体等。各种歌唱腔不同,就是同一种歌在不同场合唱法也不一样,有的甚至不是唱而是念。常以牛皮鼓、铜锣、铜镲、唢呐、大号等乐器伴奏。已出版的布依族古歌类书籍有《布依族古歌》《古谢经》《安王与祖王》等。

布依族大调小调

布依族民歌,流行于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小调运用范围较广,在迎宾、祝酒、送客及诉情说理等场合使用,有的地方还用于谈情说爱。音域一般只有五度,音调稳重、沉静。一般以木叶、葫芦胡、月琴、二胡、鼓、小镲、小马锣、梆子等乐器组成乐队演奏,并加进碗、碟即兴演奏。乐曲多为民间唢呐调和民歌、情歌小调,演奏优雅别致,颇受观众欢迎。大调的音域扩至八度,音调开朗、热情,歌手常在结尾处使用假声唱法,使其另有一番情趣。大调基本上都用于情歌。

布依族浪哨歌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传统社交方式,浪哨歌泛称“小调”。布依族青年男女利用婚嫁、赶场、民族节日或农闲走亲访友之际,在道旁、溪边、蕉林、树下,以歌相谈,借歌传情。当男女在山野对唱情歌时,女方唱歌,男方以乐器轻声伴奏,女方唱毕,男方清唱作答。歌的内容包括相识、盘问、爱慕、盟誓、情别、思念等,其旋律自由,音调悠扬婉转。也有一些布依族地区流行的浪哨歌,节奏较为规整,多为四二拍,音调明快、热情。浪哨歌在布依族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布依族八音坐唱

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化艺术,流行于黔西南兴义、安龙、册亨等市县南盘江流域布依族聚居地区。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教乐坊“八音堂”,传授八音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兴义布依族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文艺演出,以其清亮的唱腔、朴实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了观众,被誉为“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八音”由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镲、包包锣、小马锣8种乐器演奏而成,后来又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民族乐器进行演奏,配以布依族男女演唱,男声多用高八度,女声以原调演唱,产生强烈的音色对比,增加了演唱的情趣。曲目主要为“正调”,其他曲目统称“闲调”。其作品具代表性的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迎客调》《敬酒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八音坐唱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十二调

铜鼓是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铜鼓多用于节庆、祭祀。贵州中西部、西南部地区的布依族聚居村寨,多有一面或数面铜鼓。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源于古代,主要流传于镇宁、关岭、普定、贞丰、六枝等地的布依族聚居乡镇,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全称“十二调”。铜鼓十二调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旅游文化集萃.贵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