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东汉“干栏”式陶屋模型
所属图书:《贵州省博物馆藏品集》 出版日期:2013-12-01

东汉“干栏”式陶屋模型

1999年兴仁县交乐19号汉墓出土,干栏式,由底座、支柱、墙体和屋顶等部分组成。悬山顶,瓦脊突起,两侧戳饰瓦当,底座有碓架,双碓已不存在。顶长53.5厘米,宽29厘米,通高48.5厘米。

干栏式结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用于潮湿地区。从考古发现看,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其主要特征是将房屋的底层用较短的柱子架空,柱端上铺木板,形成室内的地面,地板之上架设类似穿斗式结构的木构架。再在木构架上铺设椽子与盖瓦,在云贵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草葺屋顶的形式。贵州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史籍中,已有关于华南山区“卑湿多雨”、“土人好楼居”的记载,但未涉及“楼”房的具体建筑。汉墓“干栏”模型的发现,从结构、形式方面提供了形象性的实物资料。

在贵州境内的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这样的“干栏式”建筑,在他们临水而建的木构吊脚楼中,也往往将底层架空,并在二层上挑出一个大平台,其基本的结构与汉代模型无异,唯细部有所变化。

简小艳

贵州省博物馆藏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