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干栏”建筑与吊脚楼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族源及民俗文化符号》 出版日期:2014-02-01 文章字数:0字

(二)“干栏”建筑与吊脚楼

干栏是南方少数民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干阑、高栏、阁栏、麻栏。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

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今苗、壮、傣、布依、侗、水、瑶、土家等族住房建筑形式即由此发展而来。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其后半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故称之为“吊脚楼”。吊脚楼一般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关牲畜。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说到吊脚楼就得说说西江千户苗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是全国苗族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县份之一。这里群山耸立,峰峦叠翠,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苗疆圣地”之美誉。享誉中外的中国苗都——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就坐落在这里。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这里曾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

“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1200多户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陡坡上。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屋顶全盖以小青瓦。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齐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蔚为壮观,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

【历史源流】

南方诸族的干栏式建筑历史悠久,这已有历史文献所证明。三国时,吴人沈莹《临海水土记》载:“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路上,似楼状。”安家民,即今浙南、闽北一带的古越人。从依山而建的文字描述来看,这是最早记载百越民族的“似楼状”的吊脚楼的珍贵史料。

史书中关于“干栏”最早的记载为《魏书》,该书《僚传》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此处,“僚”为中国古代岭南和云贵地区一些民族的泛称,在汉中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县、盐源县之间的地区有分布。早前的僚人是将干栏搭建于树上,这种楼房,简便狭小,底层空敞,所以干栏又有“巢居”之称。干栏的存在就是为了对付南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之害。《韩非子·五蠹》中如此记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太平寰宇记》161卷又说:“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载:“南平僚者,东与智州,南与渝州,西与涪州接。部落四千余户。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智州辖境相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部和都安瑶族自治县北部。渝州,即今重庆市。涪州为今重庆市巴南区和涪陵区。

到了宋代,干栏建筑的功能已有扩展,已经把底层围起来养猪养鸡了。周去非《岭南代答》云:“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明代更是普遍利用于饲养家禽家畜,邝露《赤雅》云:“伐木架楹,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谓之麻栏子。”

贵州的世居民族中,关于干栏的记载也较为丰富。元、明、清时期,曾按服饰色彩将苗族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等。这种划分,大致反映了苗族内部各个不同氏族的装饰艺术特色。黑苗又因居干栏建筑而被称为“楼居黑苗”。李宗昉《黔记》载:八寨丹江楼居黑苗,“爱居高楼。……爱养牲畜,人居楼上,畜养楼下”。八寨即今丹寨,丹江即今雷山县。仡佬族也有干栏建筑,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陆次云《峒谿纤志》载:“仡佬谓席地而居,则近鬼矣。为屋宇必去地数尺,架以巨木,上覆杉叶,有如羊栅,故名羊栖。”因“羊栖”“去地数尺”,所以这一建筑形式可归于干栏的范畴。(清乾隆)《南笼府志·地理志》记载永丰州仲家习俗:“居‘干栏’嗜犬,铸铜为器,大口突腹,名曰铜爨,既薄又轻,易于熟食。”南笼府辖境相当于今贵州盘县、晴隆、贞丰、安龙等县间地。永丰州即今贵州贞丰县。仲家是布依族的旧称。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族源及民俗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