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历史源流】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族源及民俗文化符号》 出版日期:2014-02-01

【历史源流】

侗族鼓楼的历史悠久,但其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现在已是无史可稽了。而现存有关侗族鼓楼的记载最早是明代,揆诸史籍。

(明)邝露《赤雅》中载:“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矣。扳男子歌唱、饮瞰,夜缘宿其上,以此自豪。”

明万历三年(1575)《尝民册示》载:“……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竖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群起踊跃为要。”

(清雍正)《广西通志》载:“(侗)人……春以巨木埋地做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谓之罗汉楼。”所谓“罗汉楼”即是从功能上看,当时的鼓楼起着男女青年活动交往场所的作用。“罗汉”之意是侗语青年男子。

(清乾隆)《玉屏县志》载:“南明楼即鼓楼,明永乐年间建……其始基以坚础,竖以巨柱……”南明楼位于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县城中心十字街。该楼始建于明代永乐(1403-1424)年间,清代顺治庚寅、康熙辛未两次进行维修,是侗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清嘉庆年间,李宗昉《黔记》卷三:“黑楼苗在古州、清江、八寨等属。邻近诸寨,共于高坦处造一楼,高数层,名‘聚堂’。用一木竿,长数丈,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即登楼击之。各寨相闻,俱带长镖利刃,齐至楼下,听寨长判之。有事之家,备牛待之。如无事击鼓及有事击鼓不到者,罚牛一支以充公用。”所谓“聚堂”,乃聚众集会之场所,与侗语中的“堂卡”、“堂瓦”含义相同。“堂卡”的意思是“公共的活动场所”,而“堂瓦”的意思则为“村寨里的公堂”。

从这些记载可知,虽然称谓各异,完整的“鼓楼”形式在明代出现在侗乡当是确凿无疑的。如今在侗乡能够看到的现存最古老的鼓楼恐算是黎平县述洞下寨的那座独柱鼓楼。该鼓楼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已经历了377多年的风风雨雨。而各地侗乡现存鼓楼建造时间,大多数建于清代。如贵州从江县的曾冲鼓楼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广西三江林溪乡的高友大寨鼓楼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贵州榕江县的车寨鼓楼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广西龙胜平等乡寨上的盘高鼓楼、吴氏鼓楼分别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清光绪九年(1833年)。可见,侗族鼓楼在明时就已建有,至清朝中、晚期才兴盛。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族源及民俗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