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我爱说,但没有人听了——杨昌芬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9-06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我爱说,但没有人听了

——盖赖苗族民间故事讲述人杨昌芬访谈

 

导语

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东北部的盖赖苗寨坐落在苗岭山脉雷公山系中段的半山腰上,处于三都、丹寨、雷山三县的交界。距离三都县城35公里,有地翁、李家寨、中寨、下寨(杨家大寨)、新寨和党柳六个自然小寨,共530多户、2700多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是三都苗族人口集聚的大村寨之一。

大寨坐西朝东,靠山临水。寨下一条清幽的小溪从黔东南境内顺着弯曲幽深的山谷蜿蜒而来,又顺着山谷流淌而去,最后汇入都柳江。簇拥苗寨的是延绵不绝的群山,座座雄壮挺拔,峰峰奇异秀美。山上杉竹成林,树木叠翠,寨中古树参天,增添了大寨的几分神秘与厚重。一阵阵山风吹过,漫山遍野的竹林随风摇曳舞动,涛声阵阵。寨脚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千层梯田,田块顺山而开,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直或弯,错落有致。

盖赖苗寨除了有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外,更是蕴藏着深厚的苗族历史文化,并因此而闻名。“苗族跺月亮之乡”的美誉就是因为盖赖苗寨出色的跺月亮芦笙舞而得名。寨上的人们也因跺月亮芦笙舞的打响而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们纷纷带着芦笙到东部沿海地区,在工作之余到公园去吹奏芦笙。据了解,盖赖苗寨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和江西三省。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出去务工,寨上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

杨昌芬,女苗族,1939年出生于一个巫师家庭,黔南州三都县盖赖村下寨(杨家大寨)人。苗名为“闹诶”,母语为苗语中部方言。杨昌芬是家中老大,从小帮其父母亲干活、带弟弟妹妹直到12岁(虚岁)出嫁而从未上过学,她所掌握的汉语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普及夜校教育学到的。她父亲是当地巫师,精通巫术的同时,还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讲述不同内容的苗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因此,她从小对苗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都是耳濡目染。据了解,她会讲述的有《ghet vangb haib ghet hfob》(姜央和雷公)、《zend ad sos bul》(兄妹结婚)、《mais zend ful haib bad dad xiol》(牛郎与七仙女)、《pangd hnaib pangd luat》(射日月)、《nangb jangl pik sat》(蛇郎)、《gib gib vongx》(田螺姑娘)、《wuk xeek》(老变婆)等苗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杨昌芬从盖赖杨家大寨嫁到李家寨,她和丈夫育有十个儿女(五个儿子、五个女儿)。其中,大女儿李二元,苗名为“元往”,在家务农,精通苗绣、蜡染、织锦等苗族手工技艺,也会唱苗歌、讲故事;二女儿在十年前已病故;三女儿李二娜,苗名为“娜往”,是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善于唱苗歌、讲故事;大儿子李玉万,苗名为“院往”,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二儿子李德清,苗名为“清往”,在家务农,会吹奏芦笙;四女儿李二薅,苗名为“奥往”,与丈夫杨秀良在盖赖村里经营一家杂货店,同样精通苗绣、蜡染、织锦等苗族手工技艺,也会唱苗歌、讲故事;三儿子李玉银,苗名为“银往”,前月亮村主任,会吹芦笙、讲故事;四儿子李玉刚,苗名为“毅往”,是三都县周覃镇的一名公务员;小女儿李二片,苗名为“琵往”,在家务农,也苗绣、蜡染、织锦等苗族手工艺,也会唱苗歌、讲故事;小儿子李小超,苗名为“沙往”,在家务农。

杨昌芬自出生到现在,从未出远门务工,一辈子在家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事。她含辛茹苦将十个儿女养大,并将自己从小听着长大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外出务工,能听她讲故事的人也就越来越少;加上村里的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几乎人人有手机接触到了爆炸性信息而更加忽略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传承。从而在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承方面出现了没有人听,更是没有人愿意学愿意听的困境。

杨昌芬讲汉语讲得不是很流利,采访的时候都是用苗语进行采访。

听故事可以提神

我是1939年生的,属兔,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作为家里的大姐,我从小就帮爸爸妈妈干活、带着弟弟妹妹。舂米(舂米的工具为传统运用杠杆原理用人力来进行舂米的臼、抬水(以前的人口多,水井里的水不够而需要排队守水、抬水是我懂事就开始包揽的活。有时候仅是舂米、守水抬水,一天就过去了。小时候“ghab lail”(官家)常来征粮,通常按每家的劳动力人数来算,我们就小心翼翼地将舂好的米给他们。

每年农历三月份,正是种植棉花的好时节。我爸爸就去离寨上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南山坡(eb teik)过去,去德年(deil nail)下去,还到欧友(eb vux)那边,去砍山和挖要种棉花的土地。估到砍好山的一个月或者二十天这样,那些茅草杆和树木就干,干了就去烧成草木灰。留一天去烧一块地,烧的时候担心烧山而再把地的周围砍一圈。哎……,以前就是那么的傻……,那么的苦……,那么的累……!

我爸爸在南哈(neel qhab)那里的一块棉花地啊,我们每年到那里去挖。那块土地肥肥的,每年都结很多很多的棉花,收到很多棉花。每年收得两大袋。一有十斤毛重(ghaib liongb),又才拿来弹(gheik),弹好选好后棉丝好咯有三斤半的棉条(棉条为传统纺纱前将棉花弹成的),如果棉丝不好呢就才有三斤。一袋棉,你纺的线细咯就有九庹(dliangx)布,纺的线粗就得八庹(dliangx),一匹布拿来称有两斤半。

冬天的时候才去种蓝靛草,种好了以后还要去薅个一次、两次或者三次,到了七月份(农历)就去割回来泡制成染靛,得了染靛才给布匹染色。染呀染呀!染了大半年都才勉强染好两匹布。染好后才拿来分,分了每人就拿到一件衣服、一条裤子和一双鞋的布。以前的很苦啊!

记得每年将收棉花回家,十月份选棉花,选好了就弹,然后拿来搓,搓好就开始纺(xuk)线啊!纺啊纺啊!每年每年都这样……。一晚上才纺得一筒棉花线,以前我们懒啊!年把年啊,我妈妈得到十几斤棉条。我们就分工,一人纺三斤,纺完三斤棉条基本上就是岁末了。三斤棉条纺出来就有三斤线,只要我们偷懒不纺线,我妈妈就骂呀!妈妈说:“谁不纺线就不分给谁,谁不纺线不让穿。”怕呀!那时候就只好乖诺诺的跟妈妈一起纺线。纺呀纺呀!

有些晚上别人出来做玩(游方),以前不像现在,以前晚上时候寨上或邻寨的青年男子到家门口打口哨,还吹芦笙。自己听到了心里面痒痒的,就想出去跳芦笙啊,做玩啊!可是妈妈让坚持纺线。

那个时候呀!一天一挑柴、煮饭、晚上就纺线,就拿一根很大的木头放到火塘里烧,加上几根细的树枝,在柴尾巴的那一个人专门负责烧柴。一间堂屋装满一家人,火塘四个角就装下四架纺纱机。我妈妈、二妹、三妹和我四个人就分别每人在一架纺纱机上纺线。每年十月份到过年前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纺线,直到岁末时才能将棉线纺好。纺好了又才开心到笑起来。啊!这次纺好线了。就像“tok jeex doub vut neel,xuk jeex senb vut pal”(布染好了可以尽快裁来制衣穿,棉线纺好了可以尽快拿来牵到织布机织布)的俗语说的一样。那一年纺好棉线就像是将一个头发很凌乱的头发梳通了一样的惊喜呢!

那时候我们纺线,我爸爸怕我们瞌睡不纺线,他就跟我们摆这样(这个故事),摆那样(那个故事)。他摆的有恐怖的、搞笑的、也有神奇的。也就是《ghet vangb haib ghet hfob》(姜央和雷公)、《zend ad sos bul》(兄妹结婚)、《mais zend ful haib bad dad xiol》(牛郎与仙女)、《vib jangl liax lub》(月亮上的瘸子)、《pangd hnaib pangd luat》(射日月)、《nangb jangl pik sat》(蛇郎)、《gib gib vongx》(田螺姑娘)、《wuk xeek》(老变婆)、《wuk xangk》(起死回生婆)这些故事。

当初我爸爸摆这些故事让我一下子开怀大笑,一下子毛骨悚然,一下子感动落泪,一下子又惊奇万分。现在想到,正是我爸爸的那些充满幽默、充满惊奇的故事鼓励我们把那些棉条纺完。虽然,至今想到纺线我还是很拒绝,但是我怀念那个时候的年轻和能够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啊!哎……

我嫁过来的时候12岁,我老伴9岁

我们小时候娃娃亲很盛行,爸爸妈妈在我12岁(虚岁)的时候就把我嫁给过来。我嫁进门那晚他(杨昌芬老伴)还在床上跟自己同龄的伙伴玩斗牛游戏(ninx xid diut)。

我们结婚那时候是1950年,虎年,也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说我小吧,他更小。同意嫁给他只是为了躲避官家抓去学校读书,官家说了,没有出嫁的姑娘必须去读书,又讲去读书的姑娘必须把头发剪平肩膀。那个时候我想的是要去读书了,把我留了十几年的长发剪了多不甘心。

现在想起啊,那个时候太笨了。要是去读书的话,现在就多会说一些汉话,也多有点知识了嘛!

以前我们这边有不落夫家的习俗,虽然我12岁嫁过来,但是我24岁生了我的大女儿二元之后,才到这边常住。

十个儿女,哭的时候我就讲故事给他们听

育有十个孩子,五男五女。小孩子多,喜欢哭又闹,我就把我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讲的故事给他们听,以前没有什么好玩的,我讲的故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我孩子们小时候都很勤快,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都到坡上去抬柴,很抬的抬根大的,不很抬就抬一根小的,从小就开始给他们讲一些故事,教会他们勤快才得吃,正直才能走远的道理。

特别在娃娃们晚上睡觉前哭的时候,我一般都喜欢跟他们讲《wuk xangk》(老变婆)和《wuk xangk》(起死回生婆)的故事。晚上嘛!黑漆漆一片,就讲恐怖一点的,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感觉而慢慢依偎在我的怀里睡着就好。我觉得嘛,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情况就应该讲不同类型的故事,你觉得是不是!

这辈子太苦太苦

要是在年前能把线纺好,来年的二月份就可以拉线,用草木灰放到水里面煮线,然后去挖野山药来硬化棉线。棉线完工了才牵线在织布机上就开始织布,哎!以前我们真的苦啊!以前辛辛苦苦织的、染的布都不够分给儿女。后来有洋纱线了嘛,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我老伴就全部拿去培养几个儿子读书。弄得我一分钱都没有去买洋纱线来织布,我才没有那么多布给我女儿整苗绣、盛装等,好在我女儿们懂事没有怪我。我现在给她们说,以前我没布给你们做刺绣,你们不要怪我,以前我也那么苦,你们现在自己织布自己买布你们也有了。我的女儿们说:“妈妈,现在我们养一个、两个孩子都觉得费力,你把我们十个养大很辛苦了,我们没有怪你!”所以现在她们有什么好吃的都叫我去。她们都说:“我们妈妈太苦了,你多来走我们陪我们啊,妈妈。”我很感动……

十个小孩,平时干活都是为了填饱肚子,也只能填饱肚子。我孩子才长大懂事一些就赶他们到坡上去挖地啊、种包谷啊!就让他们天天到地里干活,女儿们都是因为干活而耽误了学习苗族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啊!哎,真的很苦……

现在想起来我老伴就很心疼他,辛劳了一辈子啊!现在什么都好,就走了。劳累一辈子呀……

晚上我们纺线,有些晚上比较冷,他就在火塘烧着熊熊的火,让我们一边烤火,一边纺线。以前又没有灯,有些晚上热啊,他就劈一篮子一篮子的松油柴(松油柴是贵州黔南、黔东南大多地区在以前用来照亮、引火的集油部分的松木,我们纺线,他就拿孩子们的衣服找虱子。就给这个找虱子,又给那个捉虱子啊!以前我还算爱干净,经常给孩子们洗衣服,有虱子也有得少了。

要么他就在晚上编草鞋,编草鞋真是个复杂的功夫,早上让我们捶一上午一上午的稻草,捶稻草的时候啊,你推我我推你的。捶了一上午一上午的就只能捶好三四把稻草,然后才今晚编给这个,明晚又才给那个。

编草鞋的时候,先将搓好的绳子来量小腿的长度,然后才开始编。只要他拿着搓好的稻绳量了谁的小腿,他们就会很开心的说:“爸爸量了我的小腿,就要给我编草鞋了。”编个草鞋也很开心嘞,要是没了草鞋就只能打光脚了。苦得很啊……

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们缝着小布鞋、小棉鞋让他们穿着。后来有七八岁的时候就一直给他们编草鞋的。直到后来我的儿子们去上学了以后,想着他们去读书没有什么也要给他们买双鞋子穿呀!来去买汉族的鞋、去买了汉族的衣服。后来才好一些啊,我老伴又总拿钱去培养他们读书,一分钱都不给我买线来织布。

在牛棚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在牛棚,也就是七八年前了。我们在牛棚没有通电,我大儿子玉万送了很多书啊,报纸啊给我老伴看。玉万送的那些书中,其中有一本书里面有我们苗族的很多很多故事,那个时候老伴看书念《yangb nangl jit jus》(洪水滔天)这个故事给我听,害得那个时候两个都流起眼泪来!听到洪水要来了,人类要灭绝了,我两个那个伤心啊!

虽然那个故事在一些情节上跟我爸爸给我们讲的不太一样,但是主题都是洪水要使人类灭绝。再到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其他地方的苗族又讲的不一样了。故事这个东西啊,一个讲述者讲一样,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也是。你跟我、我跟他的想法都不一样,想改什么地方就适当的改什么地方。就像我爸爸给我讲的那么多故事当中,我也只能自己理解的,才讲出来嘛!我也不能全部记到而一字不漏的转述的嘛。

现在没有人愿意听了

不用说你都知道,现在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小孩。现在也不比以前,以前没电视没电脑没手机,以前的小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玩具,他们自己玩腻就来吵大人。他们来吵了,就给他们讲故事,讲得多一些的就是比较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他们会听得津津有味。我几个大点的孙孙呢,以前还给他们讲了一些,后来他们长大去读书了,估计也忘得差不多了咯!

现在的小孩幸福了,吃吃不完,穿穿不完,玩的也多得不行。玩酿手机玩电脑、玩酿电脑看电视的,他们才不听你讲的故事嘞!

我想我们苗族的这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是很值得传承下去的,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就断了呀。

 

笔者浅见

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皆是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存在较多的表达形式,其创作载体(工具)是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能够表达苗族集体社会情感,以夸张、比喻等手法记录和再现苗族一定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状况。

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讲述形式大致分为唱、诵、述三种。“唱”形式,是指讲述者将优美的声调揉入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句式表达中,以歌唱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诵”形式,是指讲述者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押韵或者押调的形式,将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整齐有力的表现出来。“述”形式,是指讲述者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讲述出来,让更多不了解非口语化词汇的人能听懂故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维的知识与信念空间里,每个人都占据着属于自己的一个知识与信念维度,在这些数不清的维度之间,他们有可能相互交叉,相互平行、各异,但是不可能会相互重合。这就是说明了,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在认知还是在被认知的过程中都是不可复制而独一无二的。

语言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本来我以为我只会沉醉于传承人杨昌芬以其多变的讲述方式对解读的各项苗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之中,然而,我却更沉醉于她那传奇而不可复制的人生和经历。我始终相信她自身的故事就是世间万千故事中最精彩的一个。

 

口述:杨昌芬

整理:李  玲

 

附录:

ɤi33 ʨaŋ42 ȴʷɑ55 ləu33》(月亮上的瘸子)

 

so11qɑu33ȶu44ɕiɯ55sei42

ʑo21tʰəu11pje55ɬoŋ33ɬa35

qau44 qoŋ13ʔa55pən33toŋ35

qau44qoŋ13ȵu55nai33ȵe35

qau44qoŋ13ʑo21lo42so11qɑu33ȶu44ɕiɯ55 sei42

ɤi33ʨɑŋ42ho44:“mje55tɑŋ44lɑu44,ȶe33mo35nəu44ɕu11,ȶe33mo35mi42ki35nei35,tɑŋ44 ȶe33ʨiɯ13 mo35 mi42ki35nei35,ȶe33ʨiɯ13mo35mi42ki35nei35,tɑŋ44ȶe33səu35mo35 mi42 nəu44 ɕu11, ȶe33 səu35 mo35 ki35 nei35。”

qau44 ɕɑŋ11 tɑŋ44 lɑu44 ho44:“pa33 tʰiu11 tai33 ləu42,pa33 qo35 ʔa55 pən33,mo55 ȵi13 ȴe42 qoŋ35 mo35 ta35 pən33。”

ɤi33 ʨɑŋ42 ho44:“mje55 pi33 vi42 ȶu21 kʷɑ35 ki42 ɕe44,pi33 qo21 qʷɑ35 ləu42 pʷɑ44,pi33 vi31 nən55 vi42 ho44。”

ɬje55 pa42 ɬi42 pʰi44 tʰi11,təu44lo42 le42 ɕən44 ɬɑu11,le42 no35 le42 ȵɯ44 vʷɑ11

ɬje55 pa42 ɬi42 pʰi44 ȶə44,təu44 lo42 le42 ɕən44 ɕe44,le42 no35 le42 ȵɯ44 qo44

ɬje55 pa42 ɬi42 pʰi44 kɯ21,təu44 lo42 le42 ɕən44 vʷɑ21,le42 no35 le42 ȵɯ44 pi21

“mo55ni13ȴe42qoŋ35no35,ʔi44pʰi35ho44pi33ʔi44ti44nei55nən55ʨe55te42se44,ʔi44pʰi35 ta35ho44:mo55ni13ȴe42 qoŋ35 mo55 ho44 nei35 ta35 mje11 le21,ʑo21 ȴoŋ55 ȶu55 ȶu44 nin55 ʑo21 tʰʷɑ11

ɤi33 ʨɑŋ42 mai11 ho44:“vi42 lə21 ʨi44 tɑu44 tɑu21 lei33 ɤoŋ42,ʨiɯ21 ɑu33 tɑu21 ɕʷɑ33 nai42,ʔi44 te11 mje55 ʑo21 ʔi44 vi42 tai33tʰʷɑ11,mje55 ʔɑu35 vi42 tai33 mən42 ȶu44 ȶɯ55nai33 ne42,mən42 tʰi11 lʷɑ44 ʑo21 po55 vi42 tai33 ȴu42。ʔɑu35 nei55 ȴə21 mən42 ɬje11 ȶɯ55 nai33 tʰi11 lʷɑ44 ȴɑŋ42,nin55 ho44 ,ʔau35 nin55 ʔu33 tɑŋ42 ki33,ʔau35 mʷɑ42 ʔu33 tɑŋ42 tʷɑ35 ȴɑŋ42 vi42 ȴə21,ʔɑu35 ʔu33 tai42 nin55 lo42 qʰei33 ɕi35 tɑŋ11 qo33 ʨe55 nin55 ʔu33 tɑŋ42 ki33,ʔɑu35 ʔu33 tai42 mʷɑ42 lo42 qʰei33 ɕi35 tɑŋ11 qo33 ʨe55 mʷɑ42 ʔu33 tɑŋ42 tʷɑ35。”

ʑo21 qe44 ɤi33 ʨɑŋ42 mən42 ȶɯ55 nai33 tʰi11 lʷɑ44 ȴɑŋ42,ɕe11 no35 ʑo21 ȵɑŋ33 ȶɯ55 nai33 tʰi11 lʷɑ44 ȴʷɑ55 ləu33 ʨʷɑ42 ʨʷɑ42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