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第10至11章节:婚礼和婚礼习俗
所属图书:《苗族古歌——布歌》 出版日期:2016-09-01文章字数:字

第10至11章节:婚礼和婚礼习俗

Parts 10 to 11:Wedding and Wedding Customs

从塘龙村村民吴智的访谈中得知,施洞地区流行两种婚俗。一种是自由恋爱;其中涉及年轻男人和女子通过对歌、游方求偶来决定自己的婚姻过程,不事先通知双方父母。这样的婚姻是很简单的:找一天晚上,男青年与一些他亲密的兄弟和朋友到女孩的村庄,并将女孩带回自己的家,婚姻便告成立。三天后,年轻男子的家人从他们的村里请一位长者而且他也是一个好歌手,有好口才,随身携带一只鸡给女孩的家人,并要求他们接受婚姻。如果他们接受了,女孩的家人就把鸡杀了,以此来招待客人,然后他们会在餐桌上开始商量下一步结婚的事宜。

另一种是形式的婚姻,据吴智继续讲述,涉及到男方的家人邀请媒人去到女方家里提亲,其细节已在上面提到了。这种提亲的过程有别于汉族的包办婚姻,因为无论是男子和女子他们都已经相识并且相爱,而且双方的父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男方的家人寻找一位好歌手和有声望的男子到女方家提亲。这些由双方父母加入安排的婚姻,实际包含了两方父母的资金支持。双方父母要商订女方的陪嫁嫁妆,男方家的聘礼等事宜,并决定哪一天举行结婚仪式。双方父母介入的这种婚姻在最近几年已经减少,但仍存在于施洞地区较偏远村寨。吴智本人就常常代表本村的男方家去其他村寨提亲,但据他讲这几年请他的人家少了,主要原因是村上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有的会与其他民族人通婚,情况在不断地变化。

据唐春芳、吴通发介绍,台江县是黔东南苗族聚居最密集的一个县份。在这里苗族婚姻的方式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自由恋爱结婚两种。前者苗语叫at kheet neid loulat kheet hliebat kheet diongb hnaib,即“老人主办婚姻”,“隆重婚礼”或“白天婚姻”。后者叫at kheet daib vangtat kheet yetat kheet xik hmangt,即“青年自主婚姻”,“俭易婚礼”或“夜间婚礼”(唐春芳,吴通发:1990,第265页)。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苗族婚姻的系统具有双重划分。简美玲在贵州(1999和2000年之间)调查了F寨子里的婚礼状况后记载如下:

吴智还提到在施洞的媒人及家庭参与的婚姻中,同样分两种形式:一是涉及自由选择配偶另一种情况则是自由选择后其他事宜仍由父母安排,但即使在自由选择的婚姻,媒人仍会参与其中某些婚姻的程序,以下是2006年田野访谈有关媒妁婚姻在施洞的情况,由塘龙村村民吴智提供。

在施洞地区,经由媒人的婚姻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是派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对方家庭接受了这个婚姻,第二步是谈定亲;第三步是谈结亲。在第一步中,男方的家人请媒人到女方的家,在媒人出发前,男方村里会聚集在一起商量由谁代表男方家去女方的村寨说媒,如全村一致同意派谁去后,他们会杀只鸭并且喝酒庆祝。符合标准的媒人必须是有儿子和女儿的,而且还要是一个很好的歌手,因为媒人(他或她)需要唱歌说服女方的家人接受这个婚姻。如果派去的媒人不是一个好歌手,这将导致全村都失去面子。

如在“布歌”中已经提到的关于母亲将衣服锁进柜子里的内容。当媒人往返女方的村寨,其目标是从女方的家人那里讨到姑娘的一件绣花衣服,以此为定情信物。如女方家人给出绣衣,这就意味着女方的家庭接受了男方的求婚。媒人多次拜访女方的家人其细节是:第一次,他们是以要酒喝为幌子,借此称赞女方的家庭,唱词大意是:“你的家人给了我们很好的招待”;“你的家境如此地丰厚”;“你有一个多儿多女的大家庭”;“你将会长命百岁”等等。他们有一系列的祝贺,使女孩的父母高兴,更为了让他们端出美酒与美食来招待。此时,媒人会用歌来表达他们此行的目的。他或她会询问女方的父母,他们对这桩婚姻及嫁女儿的想法。通常第一次访问不会得到任何肯定的答复,但本次聚会后,女方的父母便开始对男方和他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

接下来当媒人再次访问女方家的时候,他或她将试图说服他们同意这门婚事。大多数情况下,派去的媒人都以唱歌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家人。这些歌词的主要内容为:“我们生儿育女的目的是要让他们结婚。女儿她不能总是呆在家里照顾你。她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你的儿子未来会娶一个媳妇来照顾你。”如果女孩的父母喜欢这些建议,他们将再次款待媒人,在桌上摆满肉和酒。这以后媒人需要继续走访女方村寨,直到女方的家人给他姑娘的一件刺绣衣服,这通常是发生在第三次的拜访中。 [2] 从这天起他们便已订婚。通常男方家人在收到绣服的五天之内,双方家庭必须选择要确定好哪天是吉日举办婚礼。姑娘绣衣要送回到女方的家里。此时,媒人会收到一只猪腿和两公斤猪肉作为他或她的酬劳。在我与吴智讨论婚姻的过程时,吴说,在2001年之前,他仍然担任媒人这一角色为村里的年轻男子从女子的父母那里讨到姑娘的绣衣。不过,他指出,现在的苗族习俗变了,变得更类似于汉族的婚俗,不需要刺绣衣服作为苗族婚姻习俗活动的一部分。

在订婚和婚礼之间的五天里,从男方的村里要选出两位男子与媒人再次到女方的村寨与她的家人商讨婚事的安排。订婚的礼物依赖于男方家庭的财务状况。据吴智讲,在这次婚姻安排的讨论中,女孩的家人必须煮一只鸡,并把它放在桌子上,但不能切开它。此时媒人则要唱一首歌,唱词大意是:“养鸡是不容易的,许多客人访问,但你不邀请他们吃鸡肉,只有当我们到达时,你煮一只鸡给我们。”接下来媒人用唱词再次赞美女方的父母:“祝你们活得会像我们的祖先蚩尤一样长久。” [3] 唱这首歌的目的是为了取悦女孩的父母,并鼓励他们接受婚姻。吴智也表示,这之后,媒人也会唱赞美蚩尤的歌给大家,如果女方的父母很高兴,他们就切了餐桌上的鸡,并邀请媒人和其他两名男子吃喝。在席间,他们必须要选择出哪一天将定为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布歌”的第10和第11章节里具体提到相关婚姻部分的描述。在这两部分歌词里主要讲述姑娘出嫁当天的场面。明显看出这是由媒人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媒妁婚姻,而不是自由恋爱后的私奔婚。这些场景包括姑娘如何准备她的衣服和梳理她的头发,当她离开家时她携带了什么,谁护送她一同离开家,最后是家人的送行。

在这两个章节里详细地描写了苗族恋爱和婚礼的习俗,但恰恰缺少了媒人反复往返于女方村寨帮助男方家庭求婚商谈的过程细节。因此,上面记述在塘龙村与村民吴智的访谈恰巧弥补了这部分的内容。“布歌”的这两段唱词描述女孩离开家的场景,首先询问新娘和伴娘在她们离家前是如何准备的(第10章节:第780-783行):

在哪里打扮?

Where should they go to put on their make-up?

在哪里穿戴?

Where should they go to get dressed?

在碓边打扮,

They put on their make up at the mill,

在仓边穿戴。

They get dressed at the granary.

接下来是对她们梳理的头发和化妆的描述以及唱词中流露出的赞誉(第10章节:第791-795,810-812,818-820行):

不等谁来拉,

They don’t need anyone to tell them to get ready,

也不打会瞌睡。

They don’t feel sleepy.

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Their hair is done perfectly,

衣服也都齐齐整整,

Their clothes are very neat,

脸也白白净净。

The girls have clean and beautiful faces.

拿什么来当镜子?

What will they use as a mirror?

照着来把头梳,

To look at themselves and comb their hair,

看到妹妹结髻。

So our sister can see her tied-up hair.

接下来唱到镜子的由来(第10章节:第817-826行):

拿什么来当镜子?

What will they use for a mirror?

清水当镜子,

The clear water is the mirror,

照着来把头梳,

To look at themselves and comb their hair,

看到妹妹结髻。

So our sister can see her tied-up hair.

清水当镜子,

The clear water is the mirror,

搬来让它静,

Bring it here,let it stand still,

看到妹妹的面容。

See our sister’s face.

怎么如此的美丽?

How could she be so beautiful?

这是认真打扮的结果,

Because she has prepared herself carefully,

已把妆化完。

She has already put on her make-up.

当化妆结束后,新娘和伴娘准备在既定的这一天离开(第10章节:第831-834行):

出门要聪明,

Leaving home,you need to have a clever mind,

离开时要结伴而行。

Leaving home,you need to have a partner.

太阳已经照到屋顶,

The sun has risen up to the roof,

暖暖地照进房里,

Its warmth enters into our home,

离家要结伴而走。

You need to leave home with a bridesmaid.

这段唱词描述新娘离开家时是手牵手,并且新娘撑着伞(第10章节:第836-841行):

右手怎么样?

What about your right hand?

左手怎么样?

What about your left hand?

右手撑雨伞,

The right hand takes an umbrella,

左手牵同伴。

The left hand holds the bridesmaid’s hand.

妹妹才出嫁,

Now our sister can get married.

妹妹才有归宿。

Now our sister has found a home.

在已出版的有关苗族风情的书籍中,涉及到这些习俗的观察。据学者们记载,苗族的这一习俗,即新娘必须带上雨伞出嫁是为了保护她的绣衣和银饰(图46)。 [4] 杨昌国指出,婚礼当天下雨苗族认为是不吉利的,他写到:

另一个原因,新娘手牵伴娘的手可能是因为她穿戴的银饰重量。徐家榦写的《苗疆闻见录》详细地描述了在明清时期,施洞周围区域包括它的历史、地理、社会的细节和人民的风俗习惯。关于苗族服装和饰品记录如下:

另据塘龙村银匠吴永生介绍:施洞地区,女子的嫁妆除了刺绣衣服外,最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父母为女儿置办的一套新的银饰品作为嫁妆。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些银饰品,这些银饰由母亲传给女儿继承。一些大、小银片缝制到姑娘们绣衣的前后衣片上,而沉重的项链、头饰、手镯、耳垂等都作为单独的银饰佩戴。这些银饰品一般是手工制作。一整套的银饰置办下来并将它全部都穿在一个年轻女子身上,其重量至少有20公斤(2006年田野访谈,塘龙村银匠吴永生)。由此可以观察到,在“布歌”中描述新娘和伴娘要手牵手地行路,是因为她们的银饰绣衣十分沉重。

“布歌”在下段里描述了当新娘即将离开家时发生了什么(第10章节:第852-860;862-863行):

即将迈步离去,

It is time to leave,

离家要结伴而走。

You need to leave home with the bridesmaid.

从大门那儿离开,

You leave from the big door,

大门为此而颤动。

The big door trembles.

母亲就站在那儿,

Our mother is standing there,

该从哪一边出门?

Which door should she use to go out?

哪边走都可以。

She can go out either side.

一群年轻人在那儿,

There is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该从哪一边出门?

Which door should she use to go out?

从正门那儿结伴而行,

She leaves through the big door with a bridesmaid,

从正门那儿离开。

She leaves through the big door.

新娘离开大门后,哪里站着她的亲人为她送行,“布歌”里的陈述如下(第11章节:第872-874,877-879,881-884行):

朋友送到哪儿回?

Where are the friends [6] standing to send her off?

母亲送到哪儿回?

Where is our mother standing to send her off?

嫂子送到哪儿回?

Where is her sister-in-law standing to send her off?

朋友送到柴棚边,

Relatives and friends stand at the firewood shed to see her off,

只到大门旁。

They are near the big door.

哥哥也只送到柴棚边,

Her brother also sees her off from the firewood shed,

只到大门旁。

He is also near the big door.

嫂嫂送到田头,

Her sister-in-law sees her off from the field high above.

也不过篱笆边。

She is near the side of the twig fence.

母亲送过了田埂,

Mother sees her off from the bank of the field,

直到田的那边。

And the send-off reaches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field.

据吴智讲解传统苗族婚俗时谈到:“新娘初到她丈夫的房前,会有一个中年妇女在门口,告诉新娘用她的左脚跨过门槛。”这意味着从即刻起,她将成为新郎的妻子。此外,一旦新娘被迎进新郎家,她首先需要去井里挑一担水,这象征着好运和家族繁荣,并确保他们将生儿育女并且多子多孙(田野访谈,2006年塘龙村)。


[1] 据简美玲解说:“[同一家]的表亲,也就是与父亲为同一家长之姐妹的儿子,以及与母亲同一家成长兄弟的女儿通婚,才被认为是真正的[与表开亲]。”Chien,M.L.[Jian Meiling简美玲].2005b.. “Guizhou Miaoren de sibenhun:jiti yu geren de aimei”贵州苗人的私奔婚—集体与个人的暧昧[Miao Elopement in Eastern Guizhou:Ambivalent Collective and the Individual],vol.3,no.1,57. Taiwan Journal of Anthopology台湾人类学刊[Taiwan renlei xuekan].

[2] 据石宗仁介绍,苗族民间婚俗认为“要想发(发人、发财),不离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所以把求亲叫讨八字;讨八字,要讨八次;以讨八次成亲为最佳。因此,反复八次求婚是俗规,不能认为是重复(石宗仁:1991,第291页)。

[3] 2006年的田野访谈中,塘龙村村民吴智提及蚩尤是苗族神话中的祖先,在中国旧的资料记载中也曾提到。从提供的信息看来,蚩尤已经被纳入苗族信仰体系。据《贵州神话传说》一书记载的一篇名为“蚩尤神话”写到:“在远古的时候,有十八寨苗民居住在黄河边上平原里,蚩尤便诞生在这里的苗民中。”在另一篇中描写到:“蚩尤创建了苗民的文字和历算。他把创制的苗文写在竹片上,把写有文字的竹片穿连成串,称为《蚩书》或《串书》,书上记有战争知识、生产知识和医术知识。他用动物名称命定月份……现在苗族还称正、二、三月为兔、龙、蛇月,称冬、腊月为牛、虎月。”但不幸的是在与黄、赤二龙公的战争中,黄龙公伸手抓住捆在蚩尤腰间的36快竹板《蚩书》,蚩尤在喊“放开”一声时,一鼓气,穿竹板的绳子断了,全部竹板坠入河中,《蚩书》被洪水冲走了(燕宝,张晓:1997,第79,93,114页)。

[4] 据《苗族文化研究》一书记载:“新娘动身前,亲族老少都要聚集到女家送别。新娘的哥哥或弟(如无兄弟则请近房的兄弟)要敬献告别酒;新娘的姐或妹(亲族家姐妹也可以)要拿雨伞一把,与新娘同行作为在路途遮风避雨之用。”(何积全,石朝江:1999,p.173)。另据《中国苗族风情》一书中的“别致的台江苗族婚俗”一文记载了新娘向父母辞别时:“母亲含泪赠姑娘一把布伞或花纸伞。路上遮风挡雨,沿途得以遮盖。新娘接过伞后,即用右脚跨出门栏,从此成姑妈,客人。”(唐春芳,吴通发:1990,第270页)。

[5] 一两是传统的中国计量单位;一两等于0.05公斤。

[6] 在贵州黔东苗语里,朋友指“汉人”(张永祥:1990,第114页)。

苗族古歌——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