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染布,捶打和蒸布的过程
所属图书:《苗族古歌——布歌》 出版日期:2016-09-01文章字数:字

第4至7章节:染布,捶打和蒸布的过程

Parts 4 to 7:The Process of Dyeing,Pounding and Steaming Cloth

在第4章节的上半部分唱词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母亲需要草灰来完成她的染布过程(第4章节:第261-265,268-269,275-278行):

染布已经染好了,

The cloth has now been dyed,

染得确实美丽,

The colour is really beautiful,

即将制衣服。

We will begin to make clothes.

谁是个智者?

Who is the clever man?

谁是大力士?

Who is the strong man?

谁是个善良的人?

Who has a good heart?

咱爸是个智者,

Our father is a clever man,

而镰刀是力士,

The sickle is strong,

咱爸是个好心人,

Our father has a good heart,

镰刀是个善良人,

The sickle is intelligent,

他俩去爬坡,

Together they climb the mountain,

去割草烧灰来给母亲。

You cut the grass and burn it to ash to give to mother.

在当地,以往染布用的灰是由苗族称det jib(汉译:leng shan冷杉;英译:“Chinese fir”)烧制成的。灰烧成后加入到染料水中,使其成为碱性染料,为的是上面提到的使染水不变质(详见附录三)。目前,苗族妇女都使用工业生产的石灰代替以往的砍树烧灰,当地集市上就可以买到。一方面因为国家政策不容许砍伐树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砍树烧灰太费时(施洞芳寨村田野考察,2006年)。

“布歌”接着唱到(第4章节:第290-293,298-301行):

谁是大力士?

Who is the strong man?

年轻人力量大,

The young man has strength,

滚槽山上来,

Rolling the trough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木槽才到平地,

So the trough can move to the open ground.

谁的力气大?

Who is the strong man?

树杈力气大,

The branches are strong,

滚槽山上来,

Rolling the trough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木槽才到平地上,

So the trough can move to the open plain.

上述歌词显示,男人在一般情况下负责繁重的工作。例如制作靛蓝染料的阶段在木桶里搅拌靛蓝、砍树烧碱灰、去山上凿出青石供妇女们将染好的布放在上面捶打等。

特别提到的是,捶打色布是染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男人们从山上抬下来的这些青石块是用来捶布的。染好的布放在一块边长为50厘米15厘米厚的方形大石块上,用木锤反复捶打(图19)。施洞地区的妇女要将布捶打达到薄而有光泽,并有光滑的外观,这便是该地区布的特征。

在“布歌”第4章节的下半部分,描述了在染色工艺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表现出了在劳动中艰难探索的过程(第4章节:第306-309行):

谁去捅蜜蜂窝?

Who stirs up the hornet’s nest?

弄蜂窝从东方来,

And brings the hornet’s nest from the East,

来闹母亲的火塘,

To disturb mother’s fire place,

母亲焦虑不安,

Mother feels worried.

此处引用黄蜂来打扰妈妈的火塘的典故,它连接在古歌Qab Nix Qab Jenb(汉译:yunjin yunyin运金运银;英译:“Transporting Gold and Silver”)的歌词内容当中:

回头看古时,

Look back at ancient times,

洪水涨齐天,

The flood rose to the sky,

世间树和木,

The world of the trees and wood,

都被淹死完,

Have all drowned and died,

剩棵白桐树,

Only a white Tung tree remained,

长在雷公家,

Growing at the Thunder God’s home,

这颗白桐树,

This white tung tree,

正好造大船,

Is just right to make a boat,

大家扛斧头,

We all carried axes,

就去把树砍。

To cut the tree down.

哪个心聪明,

Who was clever,

树桠扎大营,

And had made camp in the tree’s branches,

大家来砍树,

So that when we came to cut down the tree,

他却不答应。

They did not give permission.

马蜂心聪明,

The hornets are clever,

树桠扎大营,

And had made camp in the tree’s branches,

大家来砍树,

So that when we came to cut down the tree,

他却不答应,

They did not give permission.

你们要砍树

“If you want to cut down the tree,

我和你们拼!

we will fight you to the death!”

大家被蜂蜇,

We were stung by the hornets,

心里很冒火,

We felt very angry,

干草当柴烧,

We used the dry grass as firewood,

毁掉马蜂窝。(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1997,第25-26页)

To burn the hornets’nest.

这个故事讲述了洪水泛滥时,苗族祖先试图建造一只大船渡过危险,不幸的是当他们在树林中砍伐树木时遇到了黄峰队,随后与之展开了斗争。“布歌”同样提及黄蜂来搅扰妈妈的火塘似乎意在提及苗族先民在大洪水年代与大黄蜂战斗的传说。这段描述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图20)。

火塘在染布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经过反复多次的染色、冲洗、晒干、捶打后,在火塘上架上锅利用煮开的水蒸气来蒸布。蒸的过程中成功与否将取决于火的质量,而这又取决于火塘、火的强度,乃至于取决于火塘神的祝福(2006年塘龙村田野访谈)。在田野考察中我到访过30多个苗族村寨,看到旧式火塘仍在苗族家庭中广泛使用。这些老式火塘一般位于堂屋中央,50厘米左右的大小安置在地面上,深度有大约15至20厘米不等,火塘没有烟囱,火塘的中央放置一个3条腿的铁架,锅可放置在支架上烹饪。火塘被苗族人视为神圣的地方,因为它被认为是祖先的房屋或是安顿先人的地方。许多祭祀的仪式都围绕着它来进行(图21-22)。

在黔东南的岜沙村我认识了滚内楼一家,一天他家请来鬼师为祖先献祭品以赶走疾病,也为家庭和谐。这天他们在自家大门上挂了一束水稻穗,这是提醒人们,不要在这家祭祀期间迈进他们屋内,因为这家人在邀请他们的祖先进屋。重要的是在祭祀过程中,不是直系亲属是不允许看到他们家火塘的。鬼师在与他们的祖先沟通后会告知他们一家什么样的祭品是祖先想要的,最后我得知一只狗作了牺牲成了祭品。

在我走访到的几乎所有苗族人家里,堂屋墙上总设一个敬奉祖先的神龛,下面有一个供一家人煮食和取暖的火塘(或称火坑)。伍新福记载了黔东南地区的一个传说:

是谁在妈妈的火塘边鼓捣呢?“布歌”歌词唱到(第4章节:第322-327行):

谁自高自大,

Who feeling self-important and proud,

扑腾着过来,

Flapping around,

生木响着嗡嗡声。

The firewood is crackling.

谁自作主张,

The one who makes a decision,

走到坝场边,

Goes to the edge of the open plain,

呆呆地看着。

Standing and staring.

歌中回答到:(第4章节:第332-337行):

树枝自高自大,

The branches feel self-important,

扑腾着过来,

Flapping around,

生木响着嗡嗡声。

The firewood is crackling.

咱妈自作主张,

Our mother makes the decision,

走到坝场边,

Goes to the edge of the open area,

呆呆地看着。

And stands and stares.

又一次提到原来是来自东方的灵在捣鼓(第4章节:第343-345;352-355行):

谁从东方来?

Who comes from the East?

张着大嘴巴,

Opens a big mouth,

在妈妈的火塘边鼓捣,

Fiddles at the side of mother’s fire place,

撮箕从东方来,

The dye basket comes from the East,

张着大嘴巴,

Opens a big mouth,

在妈妈的火塘边鼓捣,

And fiddles at the side of mother’s fire place,

母亲焦虑不安。

Mother feels worried.

在后面的唱词中,“布歌”接着描述了年轻的妹妹在染色布的时候也同样遭遇了挫折(第4章节:第363-367行):

还有憔悴的妹妹,

Here is a distressed sister,

妹妹是个苦命女,

She has had a hard life,

蓝靛水不够鲜活,

The indigo dye is not fresh,

无法把布染青,

It can’t dye the cloth blue-black,

布匹还染得不匀称。

And also does not dye evenly.

这首歌接着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疑问(第4章节:第369-370行):

祖魂住老宅,

Our ancestor’s spirit lived in an old house. [1]

到底是谁捣的鬼?

Who is the spirit making trouble?

正如我们已经在上面看到,问题可能与染色布有关,因为它涉及到火塘与祖先的关联。祭祀祖先在苗族人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是最常见的。妇女们酿造米酒、编织、染色布之前,总是要先祭拜她们的祖先,然后才开始劳作。据《台江县志》记载:

从上面歌词的内容上看,之所以遇到挫折是因为她们在开始染布工作之前,没有祭拜祖先的结果。吴一文和谭东平解释到为什么在染布之前的祖先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据他们的解说,苗族的神话中提到蓝靛是来自他们祖先Bangx Xangb Yul(汉译:Bang Xiangyu榜香猷 [2] )的眉毛,而锈水则来自他的血液(吴一文、谭东平:第260-261页)。从这首歌词中明显看出染料本身是与祖先紧密相关,以及在制备染料时应该对祖先的需要首先进行确认(参见附录三)。

染布遇到的干扰和烦恼并未结束,在第5章节里继续发出质疑(第5章节:第372-375行):

有谁心灵憔悴?

Whose heart is distressed?

妹妹是个苦命女,

Sister’s heart is distressed,

什么螃蟹咬她心憔悴?

What crab has bitten her heart to cause such distress?

银蟹把她的心折磨憔悴,

The silver crab is causing her distress,

其结果是(第5章节:第377-379行):

蓝靛水不够鲜活,

The indigo dye is not fresh.

无法把布染青,

The cloth cannot be dyed green.

布匹也染得不匀称,

The dye is not even.

姑娘难以心甘。

They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cloth.

这里为什么出现了螃蟹和染色布之间的连接?过竹在《苗族神话研究》一书中写到,在苗神话中记载着一只特大的螃蟹,是它开辟了山河。过竹认为,螃蟹在古代被认为是力量的象征(过竹:第15页)。苗族叙事长诗Niang Eb Seil(汉译:yang a sha仰阿莎)讲述一个名叫仰阿莎出生在水井里的美丽少女的故事,故事中对古今螃蟹作了一个比较:

现在的螃蟹,

The crab of present days,

像个酒杯大,

Is the size of a wine cup,

成天睡在岩石脚下,

All day it is hidden under the corner of stones,

不明事理千般傻。

It(the crab)does not know anything.

以前的螃蟹,

The crab of ancient days,

像团鱼一般大,

Is as big as a soft-shelled turtle,

它知道要生仰阿莎,

It(the crab)knows will give birth to Niang Eb Seil

赶来把井挖(阮居平:1997,第43页)。

It(the crab)came to dig a well(for Niang Eb Seil).

回到“布歌”,歌中唱到他们祖先的灵居住在老屋里,而且姑娘的心是被螃蟹所困扰。其结果是染色的水不新鲜,由此破坏了布料的染色。综上所述,这首歌暗示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女孩在开始做染料之前没有敬拜曾一度帮助她的祖先开通山河的螃蟹神。这里暂且告一段落。

接下来“布歌”继续描述染布过程,唱词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制布的插曲(第5章节:第393-396行):

是谁学会了古艺?

Who has these ancient technical skills?

Ib Nox学会了古艺,

Ib Nox has the ancient technical skills,

制布给山寨,

To make cloth for the village.

山村一下美了很多,

To make the village more beautiful,

这里提到一个叫Ib Nox的首先做成了布。这里她可能是作为一个成功者的典范被带进了这段唱词的描述中。

第6章节详细叙述染布的过程,在这段唱词里母亲参与了进来(第6章节:第431-433,437-441行):

该准备的都已经好了,

Look at all of the things we have already prepared,

准备得已经齐全。

We are completely prepared.

即将梳布了,

We need to comb the cloth,

母亲去看布。

Mother goes there to look at the cloth.

谁是个明心人?

Who has a good heart?

摊在山林中,

Spread the cloth in the mountain forest,

浸泡在浓碱水中,

Soak the cloth in the cloudy alkaline water,

我们才拿布去洗。

Then we take the cloth and rinse it.

在上面这段唱词中概括了染布过程中的三个步骤:浸泡、晒干、洗布。染布的过程非常复杂,据塘龙村的苗族妇女何鲜土和潘尚妹说,一般来讲染的次数大概要重复10到20次不等,直到自己感觉满意为止。染布开始首先是要在水中洗涤白布,再将布晒干,有时也会将布浸渍在豆浆里之后晒干。之后才将白布放入染料缸内用靛蓝染料浸泡约两个小时。再将布取出并放在板上滴干而不是晒干,然后再次放回染料缸中。这样的浸渍和沥干要重复多次,大概要超过8至10天,直到布呈现出蓝黑的颜色为止。达到这样的效果后,就要把布拿到河里或井边去洗涤,晒干后布要进行第一次捶打。到了晚上,要将一碗酒倒入染料缸里。还要添加一些靛蓝进去,并将两种混合物不停地搅拌,直到染料上面浮现出许多的气泡为止。据她们的说法,气泡会避免布发霉。并将第一次捶打好的布再次放回染料缸里(施洞塘龙村2006年田野访谈)。

再经过6至7天的反复浸渍和沥干,布要进行第二次的捶打。下一步骤是把布放在用水牛皮煮制成的含有胶性的水里浸泡。干燥的水牛皮是死后不到12个月的水牛皮,最先是将其浸泡在温水中7至8天后放在火上煮,这样制成的胶水当地人称为“牛皮水”。布经过浸泡牛皮水并晒干后,进行第三次捶打,以达到具备硬而有光泽的外观。如上所述,为达到红黑色的效果施洞苗族妇女使用“红刺根”(又称薯莨)将布多次染紫,或再次浸牛皮水,晒干后第四次捶打直到布的色泽达到红黑而且布的表层呈放射状的亮光。最后的一道工序是用蒸气蒸布,将布卷裹中间用稻草隔开使蒸时有足够的通风空间,然后再用其他的棉布将其整个包裹起来,用一个大木桶将内侧四周和底部铺满稻草,再将包裹好的布放置在这个木桶里。然后木桶放置火上蒸2小时,晒干后布的制作全过程便完成了(施洞塘龙村2006年田野考察)(图23-29)。

在施洞地区,多数的苗族染布的全过程需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一些妇女组成一组分工合作,另外一些妇女独自染布,据她们讲自己有独到的染布配方或是需要灵活的工作时间,因为有些家庭是要在秋收后才集中精力染布。

在下面的唱词里,“布歌”抛开原来的染布过程,进而叙述布的用途是作为礼物以及收受这一礼物的人(第6章节:第492-497行):

即将开始浸泡素布。

We will rinse the cloth.

得多少匹素布?

How much plain cloth do we have?

她染三匹布,

She will dye 3 bolts of cloth,

染哥哥一匹布,

One bolt of cloth for the brother,

染妹妹一匹布,

One bolt of cloth for the sister,

染母亲一匹布,

One bolt of cloth for the mother.

这段唱词将在下面详细地解释。布是苗族文化的主要礼品之一,尤其突出体现在庆祝欢乐的活动中,如参加新生儿的庆贺和婚礼。据塘龙村村民讲述,传统的婚礼习俗里新娘的嫁妆不仅有银饰和刺绣的服装,同时也要有手工制作的染色布,这是新娘年少时母亲教她做的。这些刺绣服饰、银饰和染色布的数额将取决于新娘父母的经济状况。在婚礼当天,新郎村里的男子来到新娘的村迎接她,彼时,新娘家里的一位姑娘(通常是新娘的姐妹或近亲)手持新娘的雨伞并接收新郎母亲的布作为礼物,通常这位姑娘收到的布是足以让她做一件服装的。

新郎的母亲还要准备布料给其他陪同新娘来到婚礼上的姑娘们,通常每个姑娘都会收到大约两尺的布。与此同时,新郎家里的男性长辈会给新娘银饰品,而新郎家里的女性长辈会给新娘布,这个尺度范围可从五尺到两尺不等,取决于他们与新郎的密切相关程度。 [3]

回到“布歌”,妹妹在染布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出现了(第6章节:第507-510,516-517行):

染哥哥的也黑,

The brother’s cloth is black,

染母亲的也黑,

The mother’s cloth is black,

染妹妹的染不黑,

The sister’s cloth is not black,

染自己的怎么不黑?

Why is the sister’s cloth not black?

她让咱们心急。

She makes us feel worried.

“布歌”进入到了第7章节,唱词继续描述妹妹染布时遇到的干扰和麻烦(第7章节:第533-534;539-540行)。

妹妹的怎么染不黑?

Why can’t the sister dye the cloth black?

她确实很着急,

She feels very worried.

确实蠢得可以。

It is foolish indeed.

我们帮妹妹寻找原因,

We will help the sister find the reason,

接下来唱词给出了答案(第7章节:第554-555行):

她碰到了水牛客,

She has met the ghost of the buffalo,

碰到难以染紫的鬼。

She has met the ghost of the buffalo and cannot dye the cloth purple.

在苗族信仰中的dliangd是表示鬼、神,这两个词没有区别(张永祥:1990,第90页;李炳泽:1995,第36页)。但在汉语、英文的语义上是有所不同的(汉译:gui鬼;英译:“ghosts”;汉译:sheng神;英译:“gods”)。例如,苗族黔东词典中的dliangb gel dliangb gif(汉译:gezhong geyang de guishen各种各样的鬼神;英译:“various kinds of ‘ghosts’ and ‘gods’”),其中第一个dliangb语义是“鬼”;而第二个dliangb语义则表现的是“神”(张永祥:1990,第91页)。另一个例子是dliangb dab这个词组(汉译:tudi shen土地神;英译:“Earth God”),其中dliangb语义是“神”、dab的语义是“土地”(李炳泽:1995,第36页)。宋兆麟在谈及远古民间信仰有关鬼神的世界时讲到:“原始信仰是非常朴实的,鬼神不分,也没有善恶之别,诸神平等。这种朴实的信仰到后来才出现了主神与次神、神与鬼的分野。在鬼神世界中,由二界信仰发展为三界信仰——天、地、人之分(Song Zhaolin宋兆麟:2004,第66页)。”

因此,在苗族人信仰中遗留下了原始信仰的概念,从中看到水牛的角色有时表现的是正面的形象被视为“神”来崇拜,有时却是负面的代表“鬼”,如在妹妹染布过程中制造麻烦。“布歌”继续下面的提问(第7章节:第556-557行):

她到底为何染不紫?

We don’t know why the sister cannot dye the cloth purple?

妹妹的怎么染不黑?

Why can’t she dye it black?

当苗族人在生产劳动中遭遇到麻烦时,他们相信几乎所有的一切都与鬼相连系,其中包括太阳、月亮、山、河、石头、土地、水、火以及死去的人和家畜,甚至劳动用的工具、生活必需品等,这些都与发生的不幸之事有关。在施洞,当地苗民生病时会归罪于诸如“井鬼”,当人们喝了这口井的水鬼会使他们生病;“酿酒鬼”妨碍人们制作好酒;“棒槌鬼”当妇女们在捶打染布时将布打破;还有“火鬼”可以摧毁一个村庄的房屋。在施洞苗族人也无法告知到底有多少种鬼。对于他们来说,所有坏的东西发生,如人患疾病、动物遭瘟疫、村寨发生火灾或农作物正遭受自然灾害等都有可能是“鬼”所引起的。据龙炳文、龙秀祥提供,在苗族有二十栋客鬼客神是汉族传进来的;有十六栋苗族鬼神,加起来共三十六栋鬼神,苗族在举行“椎牛”时,都要请来祭祀(龙炳文,龙秀祥:1990,第76-77页)。

“布歌”描述了妹妹采取的行动来解决这个未知的问题(第7章节:第569-573行):

了结妹妹的心愿,

To settle our sister’s wish,

她备了两个杯,

She brings two cups of wine,

两杯酒来喝。

Two cups of wine to drink.

请客来喝酒,

She has invited the ghost to come for a drink,

把满杯的酒都喝干。

It drinks both of the full cups of wine.

接着描述妹妹是如何与鬼协商的(第7章节:第563-564行):

劝客别去动布条,

She persuades it not to touch the cloth,

使布匹难以染黑。

And prevent the cloth to being dyed purple.

这种邀请鬼来协商请它来喝酒的行为,不单出现在“布歌”里,同时也普遍反映在现代苗族的宗教习俗中。据施洞八梗村的鬼师潘保富讲,他们相信有两种鬼:好鬼和坏鬼。人供养好鬼的目的是祈福、保平安,保子孙后代繁衍、家族兴旺。坏鬼常常闹事,并对人、动物、财产进行捣乱和破坏。当坏鬼入侵到人们时鬼师就会举行仪式,即请鬼前来协商。在我逗留塘龙村时,目睹了两次请鬼仪式,以驱赶与疾病有关的坏鬼。两位鬼师分别来自八梗村、塘坝村。在这两次目睹赶鬼的经历中,两位鬼师所使用的祭品和过程比较相似。首先鬼师砍出三根一米五长的细竹竿,等距架起一个三角形的支架——象征人们居住的房屋,然后他们用剪刀在纸上剪出一个人形,将其放在竹架上——代表家里生病的人。然后将竹子做的三角形架和上面的剪纸人,一起放在房子前面门口的位置上(图30-31)。

接下来,鬼师在代表房屋的竹三角架前摆放一张小桌子,在桌子上,他摆放了三个酒杯和一大碗生米,并在米里插上香(图32)。紧接着仪式被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涉及鬼师开始唱邀请鬼魂前来喝酒的歌。每唱到一个段落,在一旁帮手的病人的家庭成员便会敲一下锣,鬼师便继续唱下去。当鬼来到后,鬼师便问鬼魂需要什么,然后转告家人该准备什么东西。一般来讲鬼师会告知需要杀一只鸭,或鸡,或是狗。村民都会遵照鬼师的传达准备。在等待家人杀煮祭品时,竹架会被暂时放置在房子的一侧。当祭品准备好了,竹架被带回前门,祭品也被摆放在桌子上。这时鬼师将祭品的内脏各掐下一小块放在桌子上,开始唱诵后面的谈判。

事后鬼师解释说,第二段的唱词主要是与鬼谈判。其歌词大意是:“你已经得到了你所要的,它就放置在你的面前,你可以吃,也可以喝,但吃饱喝足之后,你必须立即离开这家,不要打扰他们了。”如果鬼魂在此之后并没有离开之意,鬼师便会用带来的矛,刺向竹架强迫他们离去。

但是有时,虽然鬼师已经与鬼进行了谈判,可是生病的人仍然没有好转。据塘龙村吴必林谈到,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家人可能会邀请另一位能力更强大的鬼师来帮助驱赶病魔。他举了一个例子来做进一步地说明,他讲到当全村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扫寨仪式时(即将所有的鬼都赶出村寨的一种仪式,以确保全寨人、牲畜、房屋都平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杀一只羊或一白色羽毛的公鸡。邻村的鬼师由于没有掌握这种特殊仪式需要的唱词,因此他们要到八梗村去请鬼师来举办这个祭祀的仪式。

由此可见,尽管“布歌”中描述妹妹已经备了酒来请鬼喝,但问题仍然没见好转(第7章节:第576,578-580行):

这使妹妹心神难安。

For this reason she feels very worried.

她把布搓了又搓,

She pounds the cloth again and again,

可无论怎么搓依然染不上,

But no matter how she pounds the cloth again and again,

搓了又搓怎么还染不紫。

However much she pounds it,it still will not dye purple.

综上所述,施洞苗族妇女染布的用料包括靛蓝、碱水、米酒、牛皮等多种动植物。当地苗族妇女没有一个是用准确的方法来控制和测量染色,全凭感觉和从母亲那里传授下来的经验。并且靛蓝的色彩深浅度或是保持染色水的新鲜度,都是非常困难的事,很有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出于这个原因,为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颜色,一匹布通常需要被染色多次。如果出了问题,苗族妇女通常都认为是鬼魂来打扰她们染布,并且会祈求它神的庇护(田野访谈,2006年施洞塘龙村)。

由此,当妹妹染的布受到鬼魂的捣乱时,为了让鬼魂尽快离开,她呼喊并祈求土地神将失败的染料变成新鲜,这样便可以顺利完成她的染布。“布歌”接下来唱到(第7章节:第596-603行):

她告诉东方土地之神,

She tells the god of the East land,

这行动如蜗牛的东方土地神,

The god of the East land is moving like a snail,

终于现身而来,

Finally the god of the East land appears,

这才使蓝靛水变鲜活,

Only then can the water become fresh indigo dye,

这样才把布染青,

Now the cloth is dyed blue-black.

才得到美丽的衣裳,

And only then can we have beautiful clothes to wear,

得衣服给妹妹,

Get the clothes for our sister,

给她穿上去相亲。

Our sister wears them to consider a prospective husband.

在施洞地区土地神崇拜是非常普遍的。几乎每个村都建造自己的土地神庙,因为当地苗人相信土地神存在多种不同的形式。讲到土地神的崇拜,据何新亮论述:“土地,是万物滋生的本源,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土地赋予人所需要的东西,给予人无穷无尽的财富。”但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中事物的了解需经历相当长的过程,在当时,“人们不理解土地的奥秘,于是赋予丰富的想象。物质的土地上升为精神的土地,逐步创造了各种土地神。土地神观念产生之后,土地神名称、形象、祭所、神话等文化元素相继产生(何新亮:1992,第101页)。”

在施洞地区,土地神崇拜是苗汉人民相互影响的结果。街上村,施洞地区政府所在地,居民多数是汉族。在2006年,为了扩建当地的农贸集市,地区政府翻新了靠近清水江的那条旧商业街。在街上村的入口处,旧的土地庙同时也被翻新了。庙里三面为拱形门洞,一面向外敞开。庙里供奉着新画的土地神像,在图像的前面有一个香炉上面插着香烛。面对神庙,在左侧有一个女性神的塑像,同样香火供品摆在面前。在施洞的街上村,土地神崇拜目的在于祈求祝福、吉祥和安全(图33) [4]

这很有可能体现汉族和苗族土神崇拜之间的一些关系。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田军阐述:苗族相信一切(包括土地)的神灵,因此打造石庙来祭祀,但是,建造土地神寺庙是从汉族人那儿学会的。一般来说,在苗族地区出现的有人物塑像的土地庙,大多是在汉族和苗族人混合居住的村寨;在苗族聚居地方,人们会发现他们在村头供奉的仍是内置两块大石头的土庙。集体仪式的土地神崇拜通常是在中国新年期间举行(通常是在农历新年的第9天和第15天之间);这时节也是人们闹龙灯的时候。人们通常供奉的是鸡、酒或焚烧冥纸等。 [5] 塘龙村的土地庙内没有神像供奉。它是一个有2米高和三面为拱形门洞的极为简陋的土砖瓦屋(图34-35)。当地苗族将土地视为保佑和主宰他们农作物生长、丰收的神。但更多人将土地神视为万能的神。他们相信土地神主宰一方水土,同样会保佑村寨平安,因此无论遇到大小事都要去祈求土地神,尤其是每年春耕前,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在动土前先到土地庙前去上香祭拜。 [6]

这就是当妹妹不能将布染成功时,她会想到请这位土地神前来帮助她解脱困境。以上在“布歌”里出现的环节表明了苗族人在染布、婚姻、家庭及信仰之间的特殊和紧密关联。


[1] 石宗仁翻译整理的《中国苗族古歌》注释:“老家居:指渡过长江之前的江北。”(石宗仁:1991,第54页)。

[2] 据燕宝注释,Bangx Xangb Yul榜香猷是苗族神话中一寿星,活了八万七千岁,或九千八万年(燕宝:1993,第404页)。

[3] 近些年,有些时候钱也可作为礼物,但这一现象只出现在异族通婚,如苗族与汉族。在苗族群体中是比较少有的现象,如在施洞地区的婚礼和新生儿诞生等庆祝活动中,送布的习俗仍十分普遍。2006年施洞田野考察。

[4] 何新亮介绍中国汉族土地公崇拜的演变时写到:“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神形象有土丘、石、树、树枝、木桩和人形偶像。其中最早的当是土丘,最晚的是人形偶像。早期的土地神为女性,晚期的则为男性,并配有妻室。”他接着阐述到:“在耕种的土地上祭祀土地神,可能是最早的祭祀场所,它是随着丰产土地神观念的形成而产生的。为了获得庄稼丰收,许多民族都在耕种作物时,在地里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收获之后,也在地里祭祀,感谢土地神的恩赐。”(何新亮:1992,第120页)。

[5] 2008年4月20日通过电子邮件收到黔东南州博物馆馆长田军提供的相关信息。

[6] 据何新亮摘录:“黔东南苗族于正月初二祭地母,祈求地母恩赐,保佑新的一年农业兴旺。其祭祀地点在附近田里,先以3根细小的竹枝和3根茅草插到田边,朝向东方,然后烧纸焚香,敬献酒肉等。此外,每年播种插秧时节,也要到田里烧香烧纸,以求地母保佑秧苗成长,春华秋实(何新亮:1992,第143页)。”——摘自杨正勇等:《黔东南部分地区苗族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调查述略》,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苗族古歌——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