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歌”分析
所属图书:《苗族古歌——布歌》 出版日期:2016-09-01文章字数:字

“布歌”分析

Analyse the Song of Cloth

具体来讲“布歌”是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它描述远古苗族先民初期发现棉花种子并从自然界得到启发,开始在新开垦出的田地里播种的劳作情景,并描述出幼苗生长初期田间耕作过程的整个细节,包括巧妙地道出棉花生长的时间及丰收后采集植物染料制做蓝靛染料。

第二部分,是整首古歌最关键的主体内容,详细记述制布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包括:制做蓝靛染料、染布、锤布、浸泡碱水、冲洗、晾晒、染黑、染紫等一系列工序。施洞苗族妇女在她们的大部分日常劳作里,制作衣服比其他任何家务劳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项工作几乎要耗费半年以上的时间。大概前后不差一两个月,即每年的四、五月份她们开始播种蓝靛,七月后开始收割并制作蓝靛。在八月至九月妇女们都在忙碌着染布,走过村村寨寨到处听得见锤打布的声音从各家各户传出,同时这两个月也是收割稻子的季节。之后的日子妇女们便开始忙于手工:织布、刺绣、制衣等;为一家人的穿戴、指导女儿做嫁衣。遇到重要的节庆日,如村子有年轻人举行婚礼,新生儿诞生等,妇女们在亲友间要用布作为彩礼表示祝贺。而“布歌”在这里充分突出了布的重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染布制衣就是为姑娘们谈情说爱和婚姻作准备,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繁衍生息,另一方面是族群的兴盛。

第三部分,重点说明苗族服饰与婚姻习俗之间的重要关系。上个部分谈到用布作为礼物是施洞苗族婚姻中的一个重要习俗。通常这些手工制作的布在婚礼上是由新娘和新郎的母亲们送给其亲属的礼物。她们给出的布多的可以足够制一件衣物,或者少些,这将取决于家庭的财富和关系的密切程度。但是无论如何布的尺寸不能少于两尺。在施洞母亲制布主要是今后在女儿和儿子们结婚时用它来作为礼物,而姑娘们制布主要是为了准备自己的嫁妆(2006年施洞田野考察)。“布歌”在这部分当中重点介绍了由年轻男子和年轻姑娘们参与的求偶仪式,同时也重点介绍了他们的婚礼习俗。

“布歌”的歌词表现出苗族青年对于追求幸福婚姻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流露出爱情中的无奈和伤痛。苗族信仰体系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概念(虽然该“布歌”并未直指)是被当地一些女性操控可危害他人的一种毒药。这种毒药黔东苗语称job qeb(汉译:gu蛊)(王春德:1992,第111页)。清代贵州巡抚田雯(1634—1704)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著《黔书》一书中记载了有关蛊毒的制作和用途:

有苗族语言学者谈到:“蛊”有许多种,有jab nangb(汉译:“蛇蛊”,英译:“snake poison”);jab gangb nend(汉译:“毛虫蛊”,英译:“caterpillar poison”);jab ghangd(汉译:“蛤蟆蛊”,英译:“toad poison”);jab gangb ninl(汉译:“蚂蟥蛊”,英译:“leech poison”)等。他指出长期以来,所谓“蛊”,一直是影响苗族婚姻缔结的重要因素。(李锦平2002,第183-184页)。

在一些自由选择配偶的婚姻里,据李锦平写到:

在塘龙村与村民吴智的访谈中又得知,从男方家里抢走新娘的绣衣在施洞地区被视为非常普遍的婚俗现象,在施洞并没有被认为是婆家“不干净”,而就抢走新娘衣服的过程与上面所述基本雷同(2006年塘龙村访谈)。或许是从前一些歧视的做法正逐渐被取替。

苗族古歌——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