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口耳相传说竹王
所属图书:《高原拓荒者:仡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口耳相传说竹王

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仡佬族人信奉“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

仡佬族人对“竹”情有独钟,崇敬有加,不仅有房前屋后遍植竹林的传统习惯,黔北一带的仡佬族,更有“屋旁栽竹不栽柳”的不成文规矩。他们在采食新笋或砍伐老竹时,在建房立屋使用“大缆”时,第一件事就是要先祭祀“竹王”。

这些信仰与习俗,在仡佬族古歌《送祖》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述说得情真意切。他们在叮嘱祖宗神灵时,殷殷告诫说:

“竹”是“告佬”的竹王和“先人”,是他们生活中须臾难离的“圣物”,竹崇拜所体现的地域物产特征已经深入到仡佬族的生命本质。他们视竹为灵性之物,对竹的信仰与崇拜广泛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映射在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如仡佬族民间一直盛行敬供竹筒的习俗:某些支系的仡佬族,将特意选择装饰好的一节竹筒作为“圣物”、“神器”供奉在家中的神龛上,他们相信,用这个竹筒喝水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有助于病人恢复健康;另一些仡佬人在盛大节日和重要日子特别讲究烧竹筒饭,以敬献天地、祭拜鬼神和招待贵客;还有一些仡佬人则用竹筒预测庄稼的丰歉,并借此推测年景收成的好与坏、盈与亏。他们在备种春耕的春节前,取一根长为数节的竹竿,每节各凿一个小孔,分别投入各类谷物豆类种子,加水浸泡,待到元宵之日取种检视,根据种子的发育良莠进行一年的农事安排和耕种规划。

竹林

关于“竹王”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古夜郎国的遁水河边,也就是今天贵州西部的北盘江,一个青年女子光脚站在河水里,正专心致志地洗衣服。突然,一根三节长的大竹筒顺流而下,漂到女子的两腿间便盘桓不去,无论怎么推也推不开,细究之下,侧耳一听,似有婴儿的哭声隐隐传出。女子小心翼翼地剖开竹筒,果然看见一个健壮的男婴,红光满面,眉清目秀,咿咿呀呀几欲说话,手舞足蹈似要人抱,女子母性大发,心生爱怜,欢喜异常地抱回家抚养。这位天赋异禀的男孩聪慧过人,长大后更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拥有了广袤的疆域和巨大的财富,成为百姓爱戴的一方领袖,他也自立为“夜郎侯”,以寄身漂流的“竹”为姓。这就是流传甚广的“竹王”的传说。

后来,就像所有的民间故事那样出现了“异能”、“异象”,在当年洗衣女子扔弃破竹筒的地方,长出了大片浓密茂盛的竹林。祥瑞之象令仡佬族先民匍匐叩拜,敬畏之情不能自已,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他们便在这里破土奠基,砌墙架梁,修建了气派庄严的“竹王祠”,以供奉祭奠这个传说中的伟大祖先,祈求他的护佑和赐福。直到今天,仡佬族仍把农历的正月初四作为竹王的“生日”,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磨豆腐、备刀头(猪肉)、献酒饭、焚香烛、烧纸钱,在竹林里选择一处清幽洁净之地“上竹王钱”,同时祝祷全家“春季清洁,夏季平安,秋无三灾,冬无八难,四季无风瘟之灾,二十四节常有泰,一年四季方方有种,处处有收……”

竹王坟

在遵义市桐梓县城东南牛心山脚下有一古墓名“竹王坟”,墓四周环砌凿有花纹图案的大沙石蹬,墓前石碑刻有“汉竹王之墓”五个大字,但经“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今已荡然无存。但民国《桐梓县志》四十八卷却有记载:“牛心山,去城六里,形若牛心,与县城对峙,而岳生山,汉竹七郎之墓并乡贤付元勋之墓在焉。”

桐梓当地民谣唱道:天鹅抱蛋金银坎,竹王坟通牛心山;朱砂河下鲤鱼板(方言“跳”意),一对银链把鱼拴。形容竹王所葬之地乃一难得“阴地”,即是枕山靠水的风水宝地。

道光己酉拨贡任寿庵有题竹王祠的一首《竹枝词》:碧桃初绽柳初稊,晚照三山日欲西。春雨乍晴泥滑滑,竹王祠北竹鸡啼。

竹王的传说及敬竹的习俗,至今仍广泛留存在仡佬族民间。如黔北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梅家寨的仡佬族,生下长子,要将胎盘和蛋壳埋入竹林,以祈求竹王护佑新生儿顺顺利利,健康长寿;务川、道真一带的仡佬族,在节日打“大粑粑”前,先要砍一段枝繁叶茂的竹枝插在院中,然后全家老幼一齐动手,将粘在粑槽、粑棍上的零星米粑抠下来,细心地粘上竹枝,做成米粒缀满枝头的“米花树”,密密麻麻犹如繁星满天,白白绿绿,星星点点,煞是好看。

黔北仡佬族造房建屋时的祭竹仪式也很有意思。在看好期限时辰的吉日前,必须由石匠的掌墨师傅“红墨师”到竹林里砍伐亮节老竹,划成篾条,合股扭成一根五六丈长的“大缆”,以备立房时做拉绳用。而在木匠的掌墨师傅“黑墨师”操作前,则必须祭“大缆”、供大仙,点烛焚香,烧钱化纸,供奉酒、肉、豆腐、糍粑等美食。扭“大缆”分三个步骤:砍竹子,划篾条,放大缆,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特别的讲究,但不约而同都要虔诚祭祀“竹神”。“红墨师”与“黑墨师”祭竹时还要念诵祭词。

竹几乎点缀在仡佬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竹王”、“金竹”、“竹三郎”的神话传说。除此之外,在仡佬族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项参与者众、深为百姓喜爱的“赛竹三郎”活动。这其实是源自一个动人的故事。

竹王坟

竹王坟墓碑砌在距墓地百米远的水井中

相传夜郎国国王多同有七个儿子,竹三郎是最小的幺儿,他聪明伶俐,面慈心善,深得父王的喜爱。国王有意培养他继承大位,又怕其他六位王子不服,为公平起见,多同决定让王子们比赛,比骑马和射箭,谁得了冠军,谁就是未来的国王。竹三郎不负众望,技艺超群,有如神助,两个项目都大获全胜,赢了六位哥哥,名正言顺地当上国王。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降服了周边的大小部落,成为威风八面、名震四方的一代君王。竹三郎的赫赫威名让其他部落的头人沙惹心生忌恨,夜郎国的金银财宝也让他垂涎觊觎,他野心勃勃,举兵入侵,竹三郎匆忙应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疆场。

仡佬族为了纪念竹三郎,在每年的立春那天,村村寨寨都要赛马比箭,冠军就叫“竹三郎”,第二年再赛,赢者为新的竹三郎。如果有谁三连冠,不仅要戴红花,骑高马,热热闹闹地游街庆祝,而且十里八乡的所有良驹骏马都可任其挑选,谁家的马有幸成为竹三郎的胯下神驹,谁家就会欢天喜地地请竹三郎喝酒吃肉。这一习俗世代相传,演绎至今,“赛竹三郎”已经成为仡佬族初春时节的一项重要游戏,既是备受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也是承载民族记忆的鲜活文化仪式。

竹,不愧是仡佬族的至爱之物。它们用嫩生生的绿填满沟沟壑壑、坡坡坎坎,纤细的身姿蓬勃如滚滚春潮,柔韧的枝条弯曲出生命的弧度。在一个追求虚怀若谷的国度,竹的“外直中通”是最好的象征物。无论深绿浅绿,无论山巅谷底,竹“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丛丛、一簇簇,站成绿色的海洋,站成汹涌的波浪,一如旋转的舞步,踏着时令的节拍,在春风中优雅,在寒风中峭拔,就像春雨滋润的大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之花在季节中舞蹈出活泼的旋律和张力。

竹海

对竹的虔诚崇拜,成为仡佬族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从生态环境来解释,竹是云贵山间常见的极易生长的植物,共有100多种竹类在此生长繁衍。漫山遍野、种类繁多、易生易长的竹不仅是仡佬族养身活命的食材,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原料。仡佬族的生产、生活都与竹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密切联系:竹笋可食,竹篾可用来编织,竹竿可修房造屋、做筏渡河等。挑背装运农作物有竹箩筐、竹背篼、竹笆篓;晾晒粮食有竹席、竹簸箕;储存粮食有竹围席、竹笼;修房造屋有竹楼、竹墙壁、竹楼板;夜间赶山路用干竹竿或竹篾条扎成火把来照明。竹筷、竹油篓、竹筷筒、竹斗笠、竹麻草鞋……竹的功用数不胜数。不止于此,身为“竹王”后代,仡佬族男子几乎个个都有一手“竹编”绝活。久而久之,仡佬族理所当然以竹为神物,以竹为崇拜对象。

仡佬族专为背双胞胎用的竹背篼

竹作为仡佬族永远的崇拜对象,对仡佬族的生活是如此重要,以至将其人格化、故事化,赋予其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传说,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子里,体现在春耕秋收的劳作中,化为诗化为歌,令人哭令人笑,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穿越时空,温柔岁月,述说着一个民族对竹及竹王的崇敬与热爱。

美丽的仡佬族姑娘和她的花背篼

高原拓荒者: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