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百濮之民忆夜郎
所属图书:《高原拓荒者:仡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百濮之民忆夜郎

西南边陲,云贵高原,山长水远,天堑路险,相对“国之中心”的“中原”大地,相对源远流长、博大厚重的华夏文明,这里可谓“蛮荒偏远”。那么,究竟是谁最早栖息繁衍于此,并开发利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对此,《清史稿》有过生动的记载:“西南诸省,水复山重,草木蒙昧,云雾晦冥。人生其间,丛丛虱虱,言语饮食,迥殊华风。曰苗、曰蛮,史册屡纪,顾略有区别。无君长不相统属之谓苗,各长其部割据一方之谓蛮。若粤之僮、之黎,黔、楚之瑶,四川之倮儸、之生番,云南之野人,皆苗之类。”

可见,“苗”、“蛮”都是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当然也是对“西南夷”的一种“蔑称”,却也间接证明了他们是无可争辩的“地盘业主”,是“本地人”,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

据考证,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中原地区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这是一部被学界广泛举证为仡佬族“风俗大全”的史志笔记。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有“仡佬,古称僚”的记载。直到近一两百年间,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筒裙且凿齿、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仡佬族

仡佬溯源

濮人是我国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分布辽阔的庞大族群,又称“卜”或“百濮”。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濮”、“僚”都与仡佬族先祖有渊源关系。商周时期,仡佬族先民为“濮人”。先秦时期到唐朝为“僚”(旧时写为“獠”,读为“佬”)。东汉时期,濮人在史书上被称为“濮”、“僚”或“濮僚”并称。魏晋以后,“濮”称消失,以“僚”专称。隋唐时期,经过长期发展,居住于黔北地区的僚人逐渐形成为仡佬族的直接先民“仡僚”,该称最早见于隋《武陵记》。宋代文献始记为“仡佬”。明代的有关著作,更明确记载了仡佬和僚人之间的承袭关系。田汝成《炎徼纪闻》说“仡佬,一曰僚”,《行边纪闻》又说“仡佬,一曰仡僚”,《嘉靖图经》中也说“仡佬,古称僚”。

仡佬族是“西南夷”的一支,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也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古代的仡佬族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贵州境内。在历史文献中,虽然对仡佬族的记载有多种不同的文字书写,但意思大致相同,诸如“鸠僚”、“仡僚”、“葛僚”、“革僚”等。时至今日,黔山大地的山水风物、村舍地名,往往还有“阁老”、“国老”、“葛老”等称谓,有的地方更直接就叫“仡佬山”、“仡佬寨”、“仡佬坟”。这些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历史遗存,充分说明了远古时代仡佬先民居住范围的广阔和族群支系的分散。

仡佬族名称

仡佬族长期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对于其族名,彝族称“濮”,苗族称“克”或“蒙徕”,布依族称“布戎”、“布央”,壮族称“布央”、“布徕”,汉族则称之为“仡佬”、“古老”等。仡佬族内部则有“哈仡”、“翟戈倮”、“褒佬”、“布告”、“布尔”、“埃申”、“濮佬”、“葛佬”等不同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确定“仡佬族”为仡佬族的统称。

明清文献根据不同支系的服饰、职业和风俗等,将仡佬族称为“红仡佬”、“白仡佬”、“花仡佬”、“青仡佬”、“披袍仡佬”、“锅圈仡佬”、“木仡佬”、“土仡佬”、“水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篾仡佬”、“雅意仡佬”、“徕仡佬”、“彝仡佬”、“苗仡佬”等。

仡佬族人口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仡佬族总人口为57.94万人,其中有96.49%分布在贵州省内,共有55.90万人。贵州的仡佬族人口又主要分布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及石阡县。其中,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有仡佬族16万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有仡佬族人口13万余人,石阡县有仡佬族人口10余万人。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市(州)。

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先民因政治和战争因素,曾有过多次向贵州高原以外地区的痛苦迁徙历程,其中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最多。这部分外迁的仡佬族被史书称为“僚”。这一时期,仡佬族外迁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向贵州东北部及湖南湘西武陵山区迁徙;一部分向四川迁徙,直至陕西;还有一部分迁至广西。这三部分迁徙的仡佬族中,尤以向北迁徙的人数最众,遍及今天四川全境至陕南的汉中地区,前后达数十万众。至明末清初,这部分仡佬族逐渐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加速了仡佬族民族文化的演变。由于统治阶级的长期压迫和民族歧视,清末至民国时期,除个别族群聚居地仍保留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外,大多数仡佬族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大量“消融”在其他民族之中。

根据现存的考古资料,一般认为“夜郎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汉朝时发展为“西南夷”的最大邦国。距今2100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就已经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并且有了自己的君长。有关夜郎国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如“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魋结、耕田、有邑聚”。

在凤冈县何坝乡古驿道旁石壁上,有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摩岸石刻“夜郎古甸”,该石刻离地5米。“夜郎古甸”四个大字每字高50厘米,另刻“万历丁亥岁秋九月”、“见田李将军过此书”。部分地印证了夜郎国在仡佬族地区的历史痕迹。《汉书》记载,夜郎王在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举兵反汉,汉派兵诛灭,夜郎国亡,改设郡县,从此沿袭,直到宋朝还短暂出现过夜郎县的称号。

群山环抱的仡佬族村寨

夜郎古甸石刻

仡佬族无论自称或他称均为“古老户”;抬棺埋人的出丧仪式,不需要像其他一些民族那样丢“买路钱”;当地很多百姓家的神龛上,至今仍然供奉着“地盘业主,古老先人”的祖先牌位。

关于夜郎国的传说,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版本:仡佬人的首领是一个叫夜郎的民族英雄,他智勇双全,能文能武,带领族人开疆拓土,建立城市,开荒辟草,广植竹林,他的国家因此被命名为“夜郎”,他也被百姓尊称为“竹王”。

高原拓荒者: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