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最后的悬棺部落
所属图书:《长鼓舞盘王: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最后的悬棺部落

据《临海水土志》载:“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阁之上,似楼状……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盛尸,饮酒歌舞毕,乃悬置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另据《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土僚蛮……人死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颠崖之上,以先堕者为吉。”《广西通志·列传》仡条上也记载:“仡人来自黔中,棺而不葬,置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明·嘉靖《贵州图经》康佐苗条上记载:“康佳苗……喜于深林僻野,结屋以居。男以束发不冠,女则花服衣杂,以五色细珠为饰……有丧则举家以杵击臼,更唱迭和,三五日方置尸岩穴间,藏固深秘,人莫知其处。”明代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载:“短裙苗者,属烂土司,男女着花衣短裙,绾髻,插木簪,好斗牛。男女十五六跳月为配,至生产方讲婚姻。……死不殡,置之山洞。”

悬棺葬习俗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上自春秋战国,下迄近现代,都有出现,其文化传承,可谓深远,其文化积淀,可谓丰厚。

神秘棺楼

“井”字棺

葬洞选择

在荔波瑶族分布区,千山万箐,奇峰竞立,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岩溶高度发育,是世界驰名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荔波瑶族悬棺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荔波瑶族悬棺葬墓地选择原则:

峰峦削立,悬崖绝壁之下。荔波瑶麓瑶族使用的葬洞都在悬崖绝壁之下,绝壁大多在10米以上,群众俗称“白岩”,而且葬洞所在山峰都是周围的最高峰。这正与《太平御览·武夷山志》记述的“石壁峭拔数百仞于烟岚之中”相印证。

古木参天,植被完好。崖葬墓地周围,植被保持十分完好。青峰翠谷、古木参天,原生森林莽莽苍苍,藤葛攀缘巨树之间。而且进入葬洞之路,不准修路填沟,不准砍草劈荆,不准事先插牌定位标路,只能凭老年人记忆,朝大体方位踏荒而行,平时人迹断绝,人们难以知其具体位置所在。正是古籍所记“人迹所不能至”、“藏固深秘,人莫知其处”。

上有青山,下有流水。所有荔波瑶族崖葬洞都是上有青山悬崖,下有溪河阴涧。铜鼓坳葬洞,距洞口20多米处就是白岩脚河,距后洞口10多米处又是洞梅暗河;洞干葬洞更是要淌过阴河之后才抬上葬洞,山溪水涨时,往往从洞口淌出不少棺柩散板;几远葬洞就直接在几远河边上,相距咫尺;废弃的努当葬洞坡脚就是茂兰甲界河,修筑甲界水库后,便将努当葬洞淹没了;瑶埃板高葬洞,坡脚有茂兰河,茂兰河水暴涨时,常常将茂兰坝子淹没。同时,荔波瑶族棺柩上还要插上“鱼”模型,意为让“鱼”为死者指引迷津。

水道通神

葬式

荔波瑶族有三个支系:“青瑶”、“长衫瑶”、“白裤瑶”。三个支系原来都行悬棺葬,直到民国初年之后,荔波瑶族葬式才发生了变化,除瑶麓“青瑶”继续保持悬棺葬旧制外,瑶埃瑶族的葬式已逐步演变为洞内葬加上乱石封棺;瑶山瑶族发展为平地浅穴土葬。

瑶麓悬棺葬

瑶麓瑶族仍保留悬棺葬习俗。

凡14岁以上成人正常死亡,均装殓入棺抬入葬洞安放,不施荫蔽,任其风化。凡非正常死亡的,如落崖摔死、落河死、难产死等均不准入洞,只能就地土掩;如死于寨内,需入洞时,也只能搁置洞口,而且要“反棺”,即让棺柩翻转倒扣,棺盖朝下,棺底朝天,使尸体在棺内成俯卧状。这是因为其为凶死,害怕凶死者的灵魂对人们造成威胁,“反棺”后,亡魂就不得翻身,无法危害活人。

葬洞是祖先亡灵圣地,是瑶族重点保护的地方,平时禁止出入,儿童、妇女、老人都禁止入内,老人甚至忌面向葬洞方向。禁绝伐木、砍柴、割草,特别是忌失火烧洞。

悬棺葬洞内葬具多以杉木、柏枝为木棺,木棺为六块长方形的平板拼合而成方形。板不凿眼,不拉槽,棺盖与底板大小长短相同。为稳固起见,外用两个“井”字形木架固定。抬棺时,用竹篾条捆扎,将两根抬杠捆在“井”字架旁,捆扎三匝,以防脱落。棺材不能预先加工,必须是现用现做,连抬棺材的抬杠也都是当天上山砍伐来的,因而加工粗糙。棺不上色,不油漆。

“平等”棺

瑶麓悬棺葬的葬法是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的,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岩洞,也有几个家族同葬一个岩洞的,但洞内族属界线十分明确,决不混葬。

在置棺方式上,荔波瑶麓瑶族是一人一棺,为仰身直肢葬。棺材一律以入洞先后次序集中堆放,先入者置底层,后入者置上层,无高低贵贱、尊长老幼、男女性别、辈分亲疏之分,棺材上也不署名,不设牌位。充分体现了血缘氏族内人人平等的初民观念。

随葬品极少,多为生产生活用具,棺内有布背包,内装所用衣服、小额纸币。还有竹制四方小饭箩,盛满糯米饭。盖脸用彩绣背牌。棺外置斗笠、牛鞭、草鞋、盛水竹筒,木制的“鱼”、“鸟”、“牛角”等模型。

洞壶葬式

洞壶葬式应是荔波瑶族悬棺葬中较为古老的葬式。洞口一般在半山绝壁,洞内一侧有一小股山泉流出洞外。因此洞内靠水一侧较为湿润,其余大部分的地方较为干燥。

瑶埃板高葬式

荔波瑶埃瑶族属“长衫瑶”支系,板高葬洞在瑶寨西北约一公里的山顶上,为一巨大的石灰岩溶洞,洞距山脚80~90米,洞内有四个套洞。

板高葬洞前洞的葬式已从传统的崖葬向土葬演化,因此,既不是完全的岩葬,也不完全像土葬。而是在棺木入洞后,棺底铺砌碎石,四周和棺盖用大小不等的石块、碎石堆砌成长方形台体,类似坟堆,各坟堆之间有一定距离,坟堆头部朝向洞外,脚朝向洞内。

后洞较前洞稍小,坟堆纵向排成了行,大部分坟堆上插有连枝带叶的“归宗竹”。有的棺木上覆盖有泥土;有的是坟四周堆泥土,顶上盖碎石;有的是全部用泥土覆盖,或外层再撒些碎石等。

后洞里面还有两个宽敞的暗洞,洞内棺柩均朽坏,已不见完整的棺制形状。瑶埃板高葬洞后洞的“井”字高架棺应为瑶族崖洞葬的早期形式。

瑶山蝴蝶洞葬式

葬洞一般在半山腰,高出寨子30米以上,洞口有一大壁白岩,洞高约20米,宽约15米,深在100米左右。

别有洞天

长鼓舞盘王: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