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椎牛葬母
所属图书:《长鼓舞盘王: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椎牛葬母

民国初年,瑶山瑶族的葬式已从传统的崖葬演化为崖洞外“厝柩”土葬。但其葬礼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固有仪式,清晰再现瑶族人民对生与死、灵魂与肉体、人世与仙世的一系列观念,别具一格、深沉悲壮。

母舅报丧验尸

瑶山瑶族老人死时,要立即派出本“油锅”家族内的一两名成员飞快向母舅报丧。去的人要带上砍牛刀和雨伞各一把,糯谷穗三把。舅父要以酒肉款待报丧人,然后约上自己“油锅”家族的兄弟15人,带上自己家族的砍牛刀和铜鼓,来到丧家。

入场献祭

丧家“油锅”家族兄弟及孝子,抬上几十斤酒,到寨门恭迎舅父。舅父到来时孝子上前跪于地上,悲痛地哭诉着将详情禀报舅父。舅父喝过敬酒之后,将孝子扶起,来到丧家。

舅父进大门时,众人一齐对着舅父,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舅父则一一扶起,他们不能自己起来。然后舅父到死者身旁痛哭,哭罢,便掀开盖脸的背牌验尸,作最后告别,然后入棺。

在舅父到来之前,媳妇为丧者洗身换衣,以酒为亡者洗手。再用五尺白布裁成三条,将死者的头、脚、腰部连手捆绑,停于堂屋中,以待舅父验尸。内亲中的姑妈、姨妈、女儿、媳妇每人要送一块背牌,盖于亡者胸部、脸上。亡者不拘男女,一律要盖背牌,反映了古代男女同穿背牌彩裙的古俗。

考验女婿

整个丧礼,由舅父全权负责操办,所有程序,主家、孝子及所有的人都得听命于舅父,就连通神的巫师,如因饮酒过量,造成失误,或不尽职,舅父都有权责骂,甚至责打。

击祖鼓,跳猴舞,取悦亡灵

鸣鼓通神

瑶山瑶族葬礼的意义,一是将死者的灵魂送交给先辈祖宗的灵魂们;二是通过葬礼的热闹场面,以集体的力量,驱散因有瑶人死亡、乘虚而入的异族野鬼。

为此,丧礼必须越热闹越好。为了取悦亡灵,让其安心地与祖灵相会,也让祖灵们高兴地接纳新亡灵,瑶山瑶胞要击祖鼓、敲铜鼓、跳猴鼓舞。祖鼓是用一根直径80厘米以上的桐木或白蜡木,凿空树心,然后蒙上牛皮而制成。祖鼓一敲,就能惊动祖先的灵魂,通知他们前来看望后人。祖鼓师一面打鼓,一面还模仿猴子的精灵顽皮状。

因为祖先的灵魂聚居在遥远的密林之中,常栖息于树上,通过悬垂到地面的青藤和竹枝为援梯而上下出入。林中猴群遍布,经常嬉戏打架于林中树上,猴子又精明勤快,甚通人性,攀缘最灵巧,因此让猴子通知祖宗亡灵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故而猴子是祖宗灵魂与祭祀的活人之间的友好使者,是沟通双方的桥梁,葬礼中缺少了猴子这一使者是万万不行的。

铜鼓由祖鼓指挥,祖鼓敲,铜鼓响,祖鼓停,铜鼓息。祖鼓一族只有一面,而铜鼓可以有多面。铜鼓配合音桶,声音洪大,气势磅礡,对于完成葬礼中的通知祖宗灵魂和驱逐野鬼是必不可少的“神器”,每个家族至少拥有一面以上铜鼓。葬礼中的头三遍鼓,以及最后三遍鼓,必须严肃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召不来祖灵和不能集合全部活人灵魂安全返回人间。

击祖鼓通灵

哭牛,椎牛

椎牛,是瑶族葬礼中的大礼。瑶族人死,必须椎牛祭祀。当时不能椎牛的,就行“封棺”停尸于屋檐或屋之一侧,待秋后砍牛再行下葬。家庭困难者,可延期举行,也有三年五年后才行砍牛的,有的甚至抱恨终生,也未能如愿,直到其儿孙补行祭祀程序。

瑶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砍牛祭祀,是无上光荣的重大事情。只有因刀伤、蛇伤、虎伤、难产等凶死者,才不砍牛。至于椎牛,瑶族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人死砍牛后,亡灵在仙间就有牛使唤,有肉吃,生活富足;二是瑶族勤劳惯了,如死后无牛,会感到无聊孤独;三是如子孙有牛又不砍牛给老人,是不孝敬老人,会不得好报,以后养牛牛病,喂猪猪瘟,人丁不旺,五谷不丰。

椎牛的时间,是在出殡的前一天。先用竹篾绞成的绳捆住牛角,成圆圈状,再用一竹篾同样圈成圆圈,套在套牛角的圆圈上,然后再用一竹篾也圈成圆圈,套在砍牛柱上,形成一个多环的竹圈,牛既能绕柱自由转动,又不至跑脱。准备就绪后,巫师面向着牛,挥舞锋利的砍牛刀,喃喃诵咒。接着向牛撒一把黄豆,给牛喂一棵芭茅嫩草,然后用酒祭刀,再把利刀交给负责砍牛的舅父。

敬献粮草

颂牛

这时,祖鼓、铜鼓一齐停息,孝子及家族兄弟姐妹众人,一人拿一把芭茅嫩草,拿一根牛鞭,排着长队,一齐放声大哭,向砍牛场走来。进入砍牛场后,围绕着牛,一边用草喂牛,一边用竹鞭抽打牛,一边哭诉牛的好处,一边转圈。绕牛三圈后,祖鼓重新敲起,众人才又依依不舍地边哭边退出砍牛场。

孝子退场后,砍牛开始,大舅砍牛的左颈,二舅砍牛的右颈,再交刀给本家“油锅”兄弟轮番劈砍,直至把牛砍倒砍死为止。

“跋山涉水”送亡灵

瑶族亡灵要送到祖先聚居的密林深处,以便让其与祖先同在,不致流落为野鬼,贻害舅家家族。丧家在舅父主持下,要敲祖鼓、打铜鼓、跳猴舞。

先由三名持枪青年对天鸣枪三响之后,木鼓师才将祖鼓擂响,顿时铜鼓齐鸣,站在铜鼓后面的一人用音桶将铜鼓之声一拔一送,形成巨大的回响,一时间,天地轰鸣,山林响应。鼓师模仿猴子的跳跃、翻腾、以爪搔头、举手眺望、大步跨越等动作,翩翩起舞。五青年跟在鼓师身后,手提亡者生前穿过的旧衣服,左右摇摆,一屈一蹲,在场的所有亲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律汇集到棺柩边,原地踏步,并按着鼓师的鼓点,想象在去祖先灵魂之地的途中模样,做爬山、涉水、上坡、下坡、穿林等动作,原地摇晃,屈屈蹲蹲,节奏与鼓师、铜鼓保持一致。形成一人领舞,千人伴舞的集体舞蹈的壮观场面。

巫师一面呼唤死者列祖列宗的名字,一面以手抓起供桌上的供品在口中咀嚼。喊一个祖宗名字,立即用手抓食一片肉、一撮米,咀嚼后吐出来。

送礼

众人则随着鼓点节奏,弓着腰,再次做出跋山涉水的模样,原地踏步。

前五遍鼓是送去的,后五遍鼓是返回的,十遍祖鼓之后,鼓师召集所有参加祭祀亲属一一点名,检查是否全数到齐,被点到的人则摘去麻丝,表示已安全返回。到此,护送亡灵到祖宗处的任务就算完成,只待“吉日”时刻,将亡者遗体厝柩,葬礼才圆满结束。

“厝柩”即将棺停于屋檐下,用席子盖住,再用稀泥将席子密封,不留空隙,厝柩顶上插上竹枝,使死者灵魂与外界保持连通,亡灵便可攀缘竹枝,自由出入。再将死者生前日用品,抛之于厝柩顶,让死者灵魂随时出来取用。

所谓“吉日”,一般以“龙、马、猪、鸡”等日子为吉利,因为龙能喷水下雨,有水才能有收成,有吃有穿;马能跑路,有马骑者都富贵;鸡和猪生子多,象征人丁兴旺,子孙发达。忌用“猫、狗”日,猫怕冷,狗偷懒,对舅家不利。择“吉日”和打坟地均由舅父择定。

吉日吉时,举行出殡

鼓师擂响祖鼓,所有铜鼓即时唱和,九个后生手提亡者生前旧衣服,披着破斗笠,伴着鼓点作跋山涉水状伴舞。巫师绕棺,先顺时针绕三圈,又反时针绕三圈,对天发箭三支,击破手中竹筒。此时,停止所有鼓点,卸下铜鼓,入家收藏。主家将包有一小点牛肉的糯米饭,分发给众人,众人打开饭团,看到牛肉,都低头默哀,以示追悼。

祭铜鼓

众人动手以竹篾捆扎棺木,枪手对天鸣枪三响,送葬队伍即开始出发。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全家族男女老少以及毗邻的村寨及亲朋好友都来送葬,男队在前,女宾断后,中间是16个青壮年举手抬棺,缓缓前行。巫师手持火把走在前头,助手跟随其后,一手提篮,篮内盛半只熟鸡、三个鸡蛋;另一手提笼,笼内装一只大公鸡。孝子提着死者生前遗物,头戴斗笠,走在第三,随后是身掮猎枪的三个青年,每逢三岔路口或拐弯处,就停下来鸣枪三响。

女婿及堂兄弟提着酒坛走在旁边,每放一次枪,就用小竹筒向抬棺人敬一轮酒,一人一筒,边喝边走,或换一批人抬棺,又敬一轮酒。一路上,坛不断酒,竹筒不空,直至坟地。

送至坟地之后,巫师在地上燃上香纸,又呼唤列祖列宗姓名,每呼一名,蘸酒一滴,敲一下鸡,以示对祖宗的敬意。然后抓起大公鸡一口咬断其喉管,甩在地上。鸡乱蹦乱跳,人们则伸长颈子,围观公鸡,倘若公鸡跳到最后,正好扑于浅坑坟地正中的话,人们便欢喜雀跃,举杯祝吉。

巫师站在浅坑后,孝子跪于前,背向坑,巫师抓一把米撒在孝子身上,孝子双手张开衣襟接米,藏于襟内。此时围观的人们立即齐声高呼“嗬嗬!嗬嗬”,将棺柩移入浅坑内。

孝子及众妇女们一齐低头哭泣,哭声整齐划一,富有节奏。一人领,众人和。男人们则用手搬石挖土堆砌坟墓,每搬一块石头,女婿须敬一竹筒酒。

坟停于缓坡上,头部朝下,足朝坡上,呈长方形。当天堆坟至一半高度,三天后再堆高一倍。坟前立两根螺旋状木柱,木柱削去外皮,刻上若干横格,或在横格间再浅刻成菱角花纹。横格是砍牛的标志,砍一头牛划11格,砍牛越多,格数越高。木柱中部用榫卯安装木夹一副,夹内安放带有颅骨的一副完整的双支牛角。木柱顶端雕刻成瓜形多面体,其上站木鸟一只,全柱用石灰浆刷白,很富民族色彩,被称为“图腾柱”。

与祖灵共掬食

送葬回家之后,即在院内摆上“长席”,男客女宾各分一席。一席多达数百人,少则几十人。

“长席”用芭蕉叶或木板平铺于地下,以楠竹笋壳当碗盛糯米饭,以竹筒当酒杯喝酒,用木盆盛菜汤。亲友们盘腿而坐,围在长桌边,相距一尺,脸对脸,用竹筒喝酒,以手掬食,尽情畅饮,一醉方休。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无论是丧家,还是前来送礼的亲朋好友,都一视同仁,进食时忌使用铁器、铜器、陶器等器具。饮酒必须用竹筒,还必须是取自新伐的京竹,按着竹节锯成小段,用柴刀削成斜口,用来舀酒,用来敬酒,用来喝酒。竹筒需要量很大,敬酒时,掉下去的竹筒不能再用,用毕即丢弃于地上,另取新筒。

巫师祭祀时,一面呼唤列祖列宗名字,一面用手抓起供品在口中咀嚼。祭祀后的鸡肉、糯米饭分赠给舅父及老年人食时,也不能用碗盛,而必须以细竹枝穿起,献给老人,老人双手掬而食之。

在祭祀的供品中,有白米、鸡肉、猪肉、牛肉,还有鸡血和牛血,但没有蔬菜和果品,连象征性的代用品都没有。血是用木瓢盛接,再浇上酒,使血凝固,然后用竹片划成小坨。在祭祀的祭词中,不是请祖宗来吃肉,而是请祖宗来吃内脏、血酒。因此,丧礼中,不论是生人、活人,还是已亡故的祖灵,包括在生人与死人之间周旋的巫师,都必须与祖灵保持一致,完全再现远古时代的特征。

长席盛宴

长鼓舞盘王: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