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正月瑶山“陀螺节”
所属图书:《长鼓舞盘王: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0字

正月瑶山“陀螺节”

过大年,是瑶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瑶族都要敬祖先、敲铜鼓、吹牛角、“擂山”打猎、走亲访友、相互祝福,其中尤其重要的活动是赛陀螺,因此,瑶山瑶族又把大年称之为“陀螺节”。

陀螺,是瑶族男子十分钟情的一项健身娱乐活动,他们从孩提时就玩小陀螺,人长大陀螺也不断增大,逢年过节玩,走亲访友玩,不仅小孩子们玩,青年人玩,甚至壮年、老年男人都兴味浓烈地玩。玩陀螺成了瑶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春节,从正月初一开始,赛陀螺序幕拉开,比赛一直紧张激烈、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大年产生出当年的瑶山陀螺“明星”为止。每年的新春正月,村前寨后的田园旷野上,到处是赛陀螺的人群和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的男女老少,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人们情绪之激昂,没有任何活动可与之相比。

陀螺,是用瑶山上最硬的油茶木或青冈木做的。制作时,要将油茶木或青冈木锯成三四寸长的木节,然后用柴刀斧头将木节的一头削尖,再在尖端处钉上一枚钢钉,作为陀螺的脚尖。陀螺的上部削成平滑顶部,有的还画上五颜六色的花环。陀螺的腰部刻成木槽,用一根如同筷子般粗细的五尺多长的构皮麻绳绕在槽内,绳子的一头勾在手指上,比赛时,用力脱手甩开旋放,陀螺便在地上旋转,发出有如飞机螺旋桨搏击蓝天白云时的“嗡嗡”声响。

旋陀螺

进入赛场

瑶山陀螺

瑶山陀螺,曾于1994年代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团体第一名。瑶族选手韦全华、谢友明分获个人第一名和第二名,并代表贵州省出席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1998年在贵州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瑶山陀螺队为黔南自治州夺得3块金牌;2003年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瑶山女子陀螺队荣获女子团体第3名;2004年11月,贵州省民委、体委、教育厅正式批准建立荔波中学和瑶山中学陀螺训练基地。2006年,贵州省政府将“瑶山陀螺民间竞技”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瑶山运动员组成的贵州省代表队一举夺得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第5名和男子个人第3名;2011年在贵阳举行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谢友明等贵州代表队夺得金牌。

瑶山陀螺,有的粗大如碗,有的细若小酒杯,有的重量超过1.5千克,有的能在手掌心上旋转,有的在地上自转时间长达十多分钟。

玩陀螺,可以是一人玩,众人观看;也可以是多人玩,互相比赛。可以分组玩,也可以不分组;分组人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如三人分组,可以是一人一组或两人一组。若是比赛单放,则看谁的陀螺放出后旋转的时间最长,时间长的获胜。若分组比赛,就要划出一定的界线,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参加比赛的小伙子们都站在划定的圆圈内,把自己的陀螺立在地上,尖脚朝下,大头朝上,左手掌陀螺,右手扶绳子。当裁判一声令下,小伙子们便迅速拉动绳子,陀螺原地旋转,如果谁的陀螺自己停止转动或被撞停,谁就算输。还可以是用击打法进行比赛。比赛时,一方先放旋陀螺,另一方再放出自己的陀螺去击打对方的陀螺,击打中者为胜。打不中时,双方交换旋放秩序,第一轮先放的人换成后发的击打方的人,而第一轮后放的人变为先放,变为被打的一方,依次轮流,累积打中次数多者为胜利者。

牛角长号

瑶山陀螺比赛时,观众成百上千,瑶族男女老少都来围观。赛场上,陀螺的撞击声清脆激烈,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场面异常壮观热闹。

青年男女们则利用赛陀螺的机会进行社交活动,他们在活动中相互结识。傍晚,在回家的路上,村头寨尾,三五成群,互相谈天对歌。对歌活动一直进行到深夜,许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产生爱情,结为伴侣。

瑶山陀螺,已成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竞技项目。如今,旋转的陀螺不再是固定在历史的路标上的自娱自乐的传统文化,它已成为驾着改革开放春风,把瑶乡人从封闭的山里引向山外旋转世界的桥梁。

迎宾

长鼓舞盘王: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