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智慧粮仓
所属图书:《长鼓舞盘王: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智慧粮仓

瑶族惜粮如金,对于粮食的收藏独具匠心,而瑶族的粮仓也是多种多样的。

粮仓

圆仓

在瑶山的村旁户外,到处是形状奇特的圆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圆仓,呈圆柱形锥顶,顶上覆以茅草,尖顶捆扎装饰成宝葫芦形,有如北京天坛的宝顶。顶下是储粮的圆形仓库,四周用竹篾编成一个大的圆柱体,直径2米,高2.5米,形如大囤箩。圆仓开有一小门,用两块木板做成两扇简单的门,以便进出圆仓装粮和取粮,门板上系上绳子或是小圆铁环,以便将门扣系紧密,或用小棍穿于圆铁环之内,将门扣严。

凡收获的粮食,如稻谷、苞谷、小米、红苕、荞麦、黄豆、饭豆等用太阳晒干后,全都放进圆仓。

圆仓的底部用四根木柱支起,四根木柱之间空距为等距的、边长为2米的正四方形,圆仓的底部用木板镶拼严实,不使粮食下漏,不让粮仓受潮。

圆仓

圆仓高离地面2米,仓下空旷通风,可使圆仓内粮食不易因郁热受潮霉变。在圆仓底部木板与托起圆仓的木柱的交接地方,每柱各用一个外表十分光滑的、高约35厘米、直径30厘米的上有彩釉的陶罐倒扣在柱顶部。有些不用陶罐的,就用四块光滑的、平的、薄的,边长在60厘米左右的四方石板代替,主要用于防止狡猾的老鼠沿着木柱攀爬进圆仓。这种建于村旁户外的圆仓,具有防火、防鼠、防潮等多种功用。圆仓之下,还是瑶族少女们互相传授、切磋学习刺绣技艺的好地方。

现在修造的禾仓,已将茅草顶改造成瓦顶,瓦顶呈“人”字形,四周用木板封围,代替原来的竹篾围席,防雨和防腐的性能大大提高,也无需翻修,仓容量也随之增大。

方仓

瑶麓的方仓也是建于村旁户外的附属建筑,仓四周均用木板装镶,打榫拉槽,加工级次高,密不透风。有些仓的外围,还有回廊圈围,回廊的栏是等距离的“目”字形。因瑶麓村寨地处山间谷地,地势较矮,通风不良,因此,收获的粮食不易干燥,于是就先行挂在方仓四周的“目”形栏杆晒干,然后入仓久藏。仓的四周加有回廊后,更增加了仓的防潮性能,回廊一般宽1米左右,雨难于飘到仓板壁上,因此使仓板始终保持干燥。

方仓采用瓦顶,因仓为四方形或长方形,四周还有回廊,因此瓦顶需四面兼顾,所以多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

方仓高出地面2~2.6米,用6~8根圆柱支撑。

禾廊

滨水禾廊

禾廊,是瑶族村居的又一大风景线。

在瑶麓的村旁或户外大门的正前方,矗立着一排排高大整齐的禾廊。禾廊一般高6米,以两根杉木柱支撑,两根杉木柱间用2~4米长的6根硬杂木穿连,形成一排高大的“目”字架,架的每格相距1米,架顶端上扣着一个“人”字形防雨顶棚,顶棚用杉木皮铺成,向两面倒水。

每到夏收和秋收季节,瑶族妇女就会将采摘的苞谷剥开,但不使叶全部脱离苞谷,而是将每个苞谷叶子倒捆成一小捆,叶在上,苞谷棒在下,垂挂于禾廊架上,层层叠叠,挂满整个禾廊,直至苞谷棒全部晾干,有空闲的时候或剥来吃时才取下。因此苞谷挂在禾廊架上长达一月或数月,金黄的苞谷,有的还间有红色、黑色、白色,在朝阳晚霞的辉映下,闪闪发光,煞是迷人。

苞谷收获过后,便有花生、摘糯、红稗、荞麦、高粱、红苕等品种,相继挂晒在禾廊架上,禾廊一年四季,少有空闲。

瑶族的圆仓、方仓和禾廊,全部建于村旁户外,无人看管,更用不着锁具,充分体现了瑶族社会内部的清平安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入皆不敢为匪盗,出则不必加门锁,狗也只是狩猎时用,完全不必看家咬人,守望相助,古风古俗,至今未泯。

长鼓舞盘王: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