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族与稻作文化
所属图书:《清镇布依族民俗文化》 出版日期:2017-05-01文章字数:字

布依族与稻作文化

陈守宽

布依族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农耕文化发展的漫长岁月中,稻作文化成为其中的核心。布依族稻作文化的传承与自然和祖先崇拜、牛耕推广、耕牛保护、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稻作文化浸润浓郁的乡愁气息,布依族在稻作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开创文明。

布依族誉称为“水稻民族”,其先民早期就熟知耕种水稻所需要的自然条件,积累了丰富的耕种经验,围绕发展水稻的中心,布依族瑰丽的稻作习俗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意义也更加厚重。布依族“善治田”。所谓“善”者,乃是顺应天时、认知地舆、掌控水利和勤于耕耘的总和。所以在水稻农时、农事的安排,方方面面都包含着稻作文化的诸多元素。为了顺应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相对湿度适合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稻农总结出农历二月初二平整秧田,清明前后选泡谷种,四月立夏至小满开秧门,六月六左右才能利用“三伏天”高温便于稻秧的分蘖和授粉,以及各环节的精耕细作、田间管理等一系列经验,保证稻谷的丰收,体现出宝贵的水稻耕种经验。

稻谷的丰收离不开水,水是稻谷生长的命脉。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聚族建寨,居住地多为缓丘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河湖沿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限于地理条件,坝田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极微小,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就在“一分田”的耕作上,为保证稻田用水,布依族根据地势和水源情况,创造了一系列掌控水资源的措施:筑拦水坝提高水位、水塘蓄水、修渠引水保障水源。天旱无雨还巧用竹筒水车、龙骨车以及人工戽兜等应急抗旱,确保稻田用水。

布依族在水资源的利用上非常精细,稻田耕耘深有讲究:一类田保水,讲究“一翻一覆”,冬季泡冬,二类田则需“三犁三耙”保水稻秧,三类田则“犁三次耙四次”才能保水,达到“三翻四覆,田中装谷”的目的。各类田的耕耘程度,其目的是保水不渗漏。稻谷生长过程中,布依族用水更有精确尺度,何时放水,何时灌溉,灌溉多少才有利于稻秧的正常生长,都有成套精密的技巧和经验。至于在保水田中养鱼吞食稻根害虫,使鱼的排泄物成为稻谷肥料,获取稻熟、鱼肥双丰收,则体现珍惜和掌控水资源的科学文化元素。在积累稻作文化的基础上,布依族还编写了大量水稻耕作的谚语,提示水稻耕作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古代,布依族先民崇尚“万物有灵”的观念,视天界、地界、人界中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的物件为神物。在稻作实践过程中,崇拜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土地林木。《清镇县民族志》载:“布依族聚居的村寨门口,多建有土地庙,敬奉山神。”布依族先民认为“土地神”可保佑水稻长出茁壮的谷穗,山神能祛邪消灾除病虫害,庄稼获得好收成。崇拜日月天神,希望天神赐予阳光雨露,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崇拜河流水神希望避离旱灾,保佑充分水流灌溉稻田,多种自然崇拜,表达布依族先民希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达到五谷丰登。

布依族先民认为稻谷和大米具有灵魂,农历正月初八有“祭米魂”的习俗。传说当日是稻谷(米)的生日,农历七月十五要从稻田中摘选单数稻穗,置放神龛之上祭供。“尝新节”期间,从稻田中摘取一束稻穗,置于神龛与祖宗一起祭祀,以求谷物丰收。布依族各类祭仪、祭品必须备有稻谷或米饭,可以看出布依族对水稻文化顶礼膜拜具有的历史渊源。

牛耕的推广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它逐渐改变广大山区落后的“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技术。据《贵州通史》载:明代理学家王守仁(阳明)所见到的农业耕种“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夷俗多火种,仿习亦颇便”。从耕农“耕山到处皆凭火,出入无人不带刀”,近冬则“沿山而焚,千嶂如炭”的描述,其结果虽然赶山吃饭,田无顷亩,种一坡,收一锅,依旧广种薄收。牛耕的推广,大面积开垦水田种稻。而水田的开垦从平坝向坡地扩展,凡有水源便尽量开成梯田。史书载有“两山夹中,夹底平洼,犁而为田”“中洼之处,干旷之区,犁而为田”“坠壑下盘,丘垤纵横,犁而为田”,形成“盘旋为田,其水四环”的景象。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弘祖)见到牛耕地区“小麦青青荞麦熟,粉花翠浪”,用撬耕地土地长满杂草,呈现“芜态”。牛耕后为布依族栽种水稻提供了有利条件,助推水稻种植的发展,布依族种植水稻的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布依族地区出现大面积稳产保产的水稻田。

耕牛在水稻生产中的支柱作用,受到历代官府的特别重视。秦代牛养得好奖励饲养人员一壶酒、一只腿,如减了膘唯户主是问,要受笞责;汉代“法禁杀牛,犯之者诛”;南北朝时期“坐于宅杀牛免官”的禁令,即地方官不制止宰杀耕牛要被罢官;元代一再申令“禁私杀马牛”。唐代的农业生产高度发展,官府也下令祭祀减牲,祭礼不用牛牲,以便保留牛畜。同时采取措施,购买官牛,直接赐给无牛农户。明代农业发展鼎盛时期,在洪武二十年(1387)“令市牛二万往彼屯种”,洪武二十三年(1390)“官牛六千七百七十余头,分屯田诸军”“但凡屯田之处,官府均发给牛、具、种籽”,鼓励开垦水田。由于官府保护耕牛的诸多措施给水稻耕作带来发展的新气象。

农耕时代,耕牛是稻田耕耘的根本,俗语“千把锄头万把刀,不及老牛一弯腰”,言简意赅刻画六畜之首耕牛勤于劳作,对布依族稻耕文化产生的正能量,其核心价值可谓劳苦功高。布依族有一句流行俗语“畜比人同”,把耕牛视为人而仅仅不会说话而已。为保证水稻的丰收,布依族以最高的规格和最优厚的条件善待耕牛。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王节,祭拜牛王保佑耕牛健壮,来年顺利农事。当天不役耕牛,将鲜花和糯米粑挂在牛角上,牵牛到水田边看倒影,让耕牛为美丽打扮而欢喜。农历四月八,耕牛休息一天,喂以精饲料,用乌木叶擦洗牛背以示慰劳。春、夏、秋、冬气候变化对牛的冷暖、病痛、饲料及牛犊训练更是关爱有加,精心照料。六畜之中唯有耕牛享受如此殊荣,体现了布依族保护耕牛的美德。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不少,所谓“小节三六九,大节月月有”。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都与水稻耕作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从农历正月初八稻谷生日祭拜稻魂开始,二月初三祭辰巳祈福农事季节行云降雨,三月初三祭祀山神、祈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四月初八开秧门插秧,六月初六祈祷穰灾、预祝五谷丰收,七月半祭祖(尝新节也在七月,供奉天地,感恩祖先传下稻谷谷种和传下稻耕技术),九月初九扫火星、堵蛇洞,确保颗粒归仓,十月初一牛王节祭拜牛王等,都与水稻农事融合,在节日的庆典中完成水稻耕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诸多传统节日中“六月六”被布依族视为“过小年”,其族俗称“敬盘古”,是历史悠久而又特别隆重的节日,其庆典也包容了许多水稻耕作文化的内涵。就其起源的传说,虽然众说纷纭,但主要内容与水稻和祖先有关。《清镇县民族志》云“传说布依族祖先‘盘古’学会种水稻,后来他的儿子‘亮月’又提高水稻栽培技术”,布依族先民应用“盘古”发明的水稻耕作技术和种植方法总能获得丰收,于是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即“盘古”谢世之日,以各种形式祭奠盘古,以感谢发明水稻种植技术。又传大禹治水得到布依族先民鼎力相助,治水成功,水害变为水利,稻谷喜获丰收,为感谢大禹治理水患造福布依族的功德,定于农历六月六大禹诞辰之日举办盛大祭祀,而《路史•后记》载“禹之生辰即为夏历六月六”,印证了关于“六月六”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正如波兰著名作家、历史学家科西多夫斯基所说:“神话传说常常是诗化了的历史,在神话传说中常常包含着历史的真实。”

悠悠岁月,往事如烟,布依族在历史的变迁中,洗净岁月的烟尘,以无穷的智慧,积淀和发展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习俗、服饰、饮食、歌舞、文学、体育、戏曲、音乐异彩纷呈,汇成丰富厚重的多彩文化。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年年相袭,代代相传,执着地自发传承自己民族的稻作文化,形成独特珍贵的文化成果,今后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布依族稻作文化将会更加灿烂生辉。

清镇布依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