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医药概述
所属图书:《贵州苗药·兴仁卷》 出版日期:2014-10-01文章字数:8070字

苗族医药概述

一、苗族医药对疾病的认识

苗族人民在苦难的迁徙和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经验中,创立和发展了自己的医药。苗族医药刻着苗族人民苦难的烙印,凝结着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为了在极贫的生活条件下生存,苗族人民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了实践经验,广泛地吸取各民族的先进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医药科学文化知识。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苗族医药包括苗医的辨证治则、辨病立证和卫生防疫,同时吸取其他民族的经验,结合本民族特点创造了独特的、比较完整的辨证方法。与中医理论不同的是,苗医以对疾病的理解来辨明各种疾病,辨症治则较中医的辨证简明、扼要、实用、易学、易交流。这些学说高度概括了人体的病因病理,很有特点。在辨病立症上,苗医有“三十六症”“七十二疾”之说,把人的疾病分为108种,这些数字只是为了应“一百单八”的概念,并非确切定数。“三十六症”主要是指内科疾病及大一点、严重一点的疾患,“七十二疾”主要是指外科疾病及小伤小病一类。如“蛤蟆症”“老鼠症”“乌鸦症”“风水症”“泥鳅症”“飞蛾症”等,使人听其名,如见其症。“蛤蟆症”是指病人肚大如鼓、呻吟、四肢卷曲,形如蛤蟆而命名。在“七十二疾”中也有同样的形象命名方式,如“背花”(肩疽)“萝卜花”(翳目)“蜡烛花”(阴茎癌)等。

苗医对疾病的认识,已找出自己的某些规律,认为人体之所以患各种疾病,跟自然环境、饮食不调、情志不畅、意外创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个人卫生、先天禀赋异常等有着密切关系。苗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自然界的影响也必将相应的做出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反映。自然界一年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风、霜、雨、雪变化有别,人体受其影响,必然发生生理性的调节来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些自然界因素的渐变或突变,就会导致人体生病。春秋两季,本是风和日丽、气候凉爽令人舒适的季节,若气候反常,或酷暑逼人,或绵绵阴雨,湿邪伤人,则会导致腹部剧痛,呕吐不止,甚至昏迷的“蚂蚱症”。夏日炎炎,人若长时间劳作,多会发生突发性脘腹剧痛,发热、口渴、全身酸痛、皮肤变黄,甚至昏迷的“泥鳅症”。晨起衣着单薄,受雾露侵袭会导致全身发冷、四肢痉挛的“冷痧症”,及全身浮肿、骨关节痛的“冷热麻风症”。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或瘴气的熏蒸又会导致多种“翻”“经”等疾病的发生。因此苗医提出要适应四时变化,天变人也变,气顺自然流。

苗族有“人食五谷生百病”之说。五谷虽养人,若饮食不节制,或过食生冷或不清洁食物,都会使人生病。因此,苗医提倡平时饮食要讲究方法,不可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要讲究粗细荤素结合,不食腐烂霉变质食物等。

苗医认为,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人有“喜、怒、哀、思、悲、恐、惊”七情,天之六气正常运转,能生万物,反之能损万物。人之七情调节正常,则身心健康无病,反之则疾病发生。苗医强调人们要注意调节情志,不能遇喜太过,或怒气冲天,或过分忧伤悲切惊恐,因为忧思伤脾胃,过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惊恐伤肾。苗医提倡参加赛马、爬山、跳芦笙、唱歌、斗牛、斗鸟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以达到调节人之情志,使脏器功能正常,身体健康之目的。苗医特别注意劳逸结合,强调人们不能超越身体的生理条件和自然规律去生活或工作,不能生活无常度,过度劳累,酒色伤身,或纵欲放荡,行为不洁等。苗医还认为,由于先天禀赋不同,人们的身体素质有差异,不同体质的人易患不同的疾病,所以苗医流传有“百人生百病”之说。

苗医“一百零八症”,包括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十大系统,也包括了病症的分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精神科等。这些立症方法实事求是,是以临床表现特点而命名,每个症都有自己的病症表述。如“老鼠症”(霍乱病),症状是上吐下泻、冷汗淋漓、腹中隐痛、手脚转筋。而每个病症又互为转化,如“老鼠症”病情严重时,表现出双目紧闭、口干燥动、辗转不安、呼吸深长的“蚯蚓症”。苗医这种立症是辩证的,符合客观规律的。

苗医在“七十二疾”的外科病中,“疽”一类就分为9种,“疮”一类分为23种,“痈”一类分为8种,“疔”一类分为5种。这些病症命名都是根据疾病的体征、局部的形态、位置的不同,病情的性质各异、病灶的大小来区别。同一种疾病,因病因不同,部位不同,用药也不同。

二、苗医对疾病的分类和命名特点

(一)内科疾病

在苗医“一百零八症”中,内科病占相当部分,它根据客观实际命名立症。如“风水症”,早已载入医书经典,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里就有“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在呼吸系统有“飞蛾症”(肺炎)、“劓病”(哮喘),在消化系统有“蛤蟆症”(肠梗阻)、“老鼠症”(霍乱)、“黄鼓症”(肝病引起的水肿)、“黄肿症”(钩虫病),在神经系统有“鬼箭症”(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病)、“勾手勾脚症”(乙脑)、“哑巴症”(破伤风)、“翻眼症”(颅内肿瘤),在泌尿系统有“鲤鱼症”(泌尿结石)、“水症”(糖尿病),诸如此类,它们都以自己的疾病原名并存于祖国医学宝库中。类似这样科学的对疾病分析,种类已达53种。苗医对内科病人的护理,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如对危重病人有“两宁两少一警报”,认为对危重病人宁常服用糖盐水或食流汁,“宁安静、少交谈、少搬动”,并且总结出“循衣摸床”是病人危险的警报,是临死的征兆。它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获得的经验。

(二)外科和皮肤科疾病

苗医对外科疾病的认识积累比内科疾病要全面完整,因为外科疾病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检查识别。在“三十六症”、“七十二疾”中,外科疾病有64种,还不包括各种创伤、烧伤、骨折等外伤。对“疱疮”一类的皮肤疾病,就分为“花疮、疱、疔、箭、癀、弩、痼、瘤”等10多类,而每一类都有自己的临床症状加以区别。如“花”类,多是病灶边缘不齐,像菜花样而得名,它发展慢,疗程长,比较难于治疗。每一类又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若干病症,如“花”类分为“背花、肚花、足背花、手背花、脚背花、脚肚花、腿肚花、萝卜花、蜡烛花”等,而“疔”类以颜色分为“赤、白、青、黄、黑”五种。这种分症立名,是现在中、西医所不具备的,深刻反映了苗医对外科疾病认识的广泛、细致和全面。这些立症和命名,还可以从古代医书典籍中找到佐证。“疮”类的“黄水疮”在《金匮要略·语释》中就有记载,把“黄水疮”注释为“浸淫疮”。此病初生如疥,瘙痒无时,是湿热为病,黄连因性苦能燥湿,寒能除热,所以能治,而苗医在治疗“黄水疮”正好以苦寒为主。

(三)妇产科疾病

苗医对妇产科的认识比较深刻全面。闭经苗族称为“干血痨”。这种认识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现在苗医妇产科疾病就有“七十二风、十二条死路”之说,这种说法与东汉《金匮要略》中的记载基本一致。《金匮要略》曰:“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可惜这一相互印证的妇产科立症“七十二风”已不齐全,妇人“十二条死路”则是指妇女的“红崩”、“白崩”、“干血痨”、“冷胎”、“半产风”、“产前风”、“产后风”等症。苗医不仅在妇科、产科疾病认识方面很细致广泛,同时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预防方法和保护方法。如产后一般都要休息一个月,吃营养丰富的食品,坐月期间切忌冷水,不能接触风寒,并认为若不遵循这些措施就容易遭“月里风”或“冷骨风”(风湿骨痛),还流传着“大月伤娘,小月伤郎”的坐月或经期不同房的谚语。

(四)儿科疾病

苗医对儿科疾病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初对儿科疾病认识,只是一般常见的发烧、腹泻等几种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疾病的病因和规律,认识到小儿智力发育不健全,易受惊而产生“惊吓”,可采用“滚蛋疗法”:把两个鸡蛋连壳煮熟,划为两半,去蛋黄,将一只白银耳环放入,两半连壳合好,外包一块青布,乘热从头到脚滚敷小儿全身,然后放在小儿的肚脐热敷,冷时取出白银耳环,再把鸡蛋煮热,如此反复,直到白银耳环不变黑为止。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黔东方言苗族几乎人人都会操作。再如因脾胃娇嫩而容易产生“走胎”(消化不良),并认为小儿容易得“盘脚症”(佝偻病)、“勾手勾脚症”(乙脑)等,同时还认识到“伤食”是儿科百病之源。各种原因导致的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一类的慢性病统称“小儿胎病”,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生儿过敏性病变叫“新生儿抽病”,各种因在烈日下久晒或感受“邪祟”(瘴气、秽浊)所致的急症统称为“翻”。在小儿的常见病上,已能根据病灶特征,感性和理性认识了黄水疮、天疱疮、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道会流出像蚕儿一样的液体,说明耳内有炎症化脓感染。苗医“三十六症”、“七十二疾”对儿科疾病认识达26种。

(五)传染病学

疾病是通过传染途径和传染病源而发生的。在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方面,苗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到哪些疾病是“过人”(传染)的以及如何防治。如疥疮接触就会传染。尤其是麻风,不仅容易传染,而且难以治疗,一旦发现,就要远远避开,隔离人群,对病人所用的一切东西都要烧掉,切断传染源。苗医对流行病的流行和防治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初步的预防措施。如天花、麻疹,苗医称为是桃李花开时的病,还认为小孩发了一次麻疹后方可算成为人。就是说小孩出了一次麻疹后,就不会再发,才能安然成长。这一认识符合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小孩出麻疹时要避冷风,一旦遇风受冻,疹子就会沉入体内,发生生命危险。此种认识与现代医学对麻疹防治亦相同,在治疗上,苗医善用浮萍让疹子浮出体表。对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不论患什么病死的,对遗物都要先洗晒过后才能使用,房子要用烟熏,被单、铺垫等要烧掉,以防疾病传染。

(六)卫生学

对卫生防疫,包括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饮水卫生、饮食卫生,苗医由于积累了长期的经验,知识已相当丰富。这些知识经验又结合民族特点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世代相传。

1.环境卫生。苗族对环境卫生首先表现在地基的选择和房子的结构上,力求符合卫生要求。屋基选择喜欢靠山近水。民间谚语“坟对山包,屋对坳”,意思是说屋对山坳开门才不被山包,遮阴而回阳通风,可见苗族是相当重视住房的环境卫生的。苗族木屋一般是五柱、六爪、三间为一栋,四周有排水沟。这种结构牢固,宽敞,明亮。房屋左间为卧室,右间为灶房,四周空地种有果树、竹子等美化环境。在房屋左边另建猪栏、厕所,右边另建牛圈,高度低于正房的厢房。在苗族风俗习惯中,人们是讲卫生、爱清洁的,如一年一度的扫扬尘,每年到腊月二十四或腊月二十五,各家各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苗族风俗有规定,所有门户都要保护环境卫生,凡倾倒污物祸及他人者,或带病串门殃及他人者,要被罚款以赔偿他人损失,可见人们重视环境和公共卫生。

2.个人卫生。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一样,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注意。苗医早已有了“病从口入”的观点,认识到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勤洗脸、洗手、洗脚、洗澡被视为预防病从口入的有效方法,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

3.饮水卫生。苗族村寨一般靠山近水,所饮用的水井,多半是长流的泉水,清洁干净。甜酒水可清热解暑,苗族常喝。冬天、春天,苗族喜欢煮甜酒粑吃;夏天,喜饮用甜酒冲泉水,接待宾客。凡结婚吃喜酒之夜,按照惯例,要煮甜酒水与宾主共饮,并视为一种礼貌行为。从历史和现实生活来看,苗族人民比较讲究饮水卫生。

4.饮食卫生。在饮食卫生方面,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苗族有多样的食品加工和饮食调配方法,以达到卫生和利于健康。如冬食甜酒,夏服酸汤。酸汤味酸性寒,不仅有退热、降火、防暑之功效,还有开胃、利脾、收敛、止泻之作用。苗族喜欢吃狗肉,一般是采用糯谷草烧狗去毛的方法。这样做出的狗肉,味香可口,温肾壮阳,补体虚,祛寒冷,还可强筋骨,疗劳七伤。

苗族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饮水卫生、饮食卫生等观念,富有民族特色,是以预防为主的经验和方法。

三、苗医对疾病的诊断

诊断是治疗的基础,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苗医对疾病的诊断,通过看、听、嗅、问、摸、指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和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及所属病症,为治疗原则和方法提供依据。苗医将一切疾病归纳成两大范畴,即“冷病”和“热病”。冷、热二病是相互对立的两大类疾病,一般来说,凡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慢性、寒冷、虚弱、安静、功能低下的多属冷病;表现为急性、温热躁动、机能高亢的多属热病。如呼气大、吐出雾气、喜于仰卧、扯衣掀被,为热病;蜷若弓虾、双手抱胸、抓被蒙头,为冷病。冷病和热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如外热内冷,内热外冷,上热下冷,下热上冷等。冷热二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某些高热汗出,烦躁不安的热病患者,在持续高烧,出汗过多的情况下,可转变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蜷卧少动,脉弱而慢等冷病。在外科疾病中,热病常表现为炎症,苗医有“无热不成火,无火不成炎,无炎则不痛,火盛成炎,血肉腐烂成脓”之说;而冷病多表现为漫肿无头,皮色不红,痛不显或不痛,是无热之故。虽然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冷热二病来概括。

苗医对疾病的诊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四诊”——嗯(练)、号、乃、冒(长),即望、号、问、摸触。诊断方法基本与中医的望、闻、问、切及西医的望、触、叩、听近同,不同的是它没有中西的闻诊、西医的听诊,其实苗医在问诊中就有闻、听二诊融入其中。例如“嗯”,即望“你”(病人),它包括苗医对神色、神态、眼、耳、鼻、唇、指甲、指纹等处的望诊。再如号脉,苗医对脉象分辨很简单、实用,总共只有十一种脉,没有中医二十四脉那样繁杂,便于口述传授。苗医的“四诊”是与其他兄弟民族交往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保存了诊断疾病的风格气习,所以苗医在诊断上有这样的口诀:“一主神态二主色,三视男女当有别,四望年龄看四季,五取腕部细号脉,第六细问再触摸,百病疑难有窍诀。”这些口诀已成为苗医诊断学的基础,与中医四诊诊断方法一样并存于祖国医学宝库中。值得注意的是,它为今天医学临床诊断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经验,是一个独特的医学派别,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四、苗医治疗方法和用药特点

在用药立方上,简单实用,苗药多用单味,或三、五、七等,而且多是生用鲜用,勿需加工炮制,以保持药力,速除疾病,尽快达到治愈的目的。在用药方面,苗医也创造了多种方法,以适合疾病治疗需要,提高治病效果,如口嚼法、捣泥敷法等,方法简便却疗效高。苗医的立症、用药、加工方法,不仅表现苗族的生活方式和特点,而且有其科学道理,为苗族人民所使用,也为其他民族吸收,长久不衰。

苗医用药,药方简单,用药灵活,注意简而精。复方用药与中医用药一样,每一剂都有它的主和从,即以一味药为主药,其他药为副药,以加强主药的作用。

苗医立方有如下几个特点:

1.药方简单。苗医用药多以1~3味为主,5~8味配方较少,只有治疗慢性病才用复方制剂,外伤药也有复方制剂,具有少而精的特点,以便寻方找药,不至于得一缺二,难以配齐。

2.选用鲜药。苗医喜欢用生药鲜药,常用药多栽于庭院,随手可取,生用鲜用,保证药效。

3.一方一病,针对性强。苗医用药多是一方一病,按症用方,所以苗医临床立症分类很细,“三十六症”、“七十二疾”,共一百零八种疾病,用药时就随症疾的不同,一药一方,一方一病。如白辣蓼是专治五步蛇咬伤的,加上罗柱叶下风,配成复方制剂,不论什么毒蛇咬伤都可用。又如九木香治疗气管炎也是一方一病。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苗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医疗方法,治疗方法简单、经济便宜、高效快速。其中常见的有畔脱疗法、江咩疗法、江棍摩疗法、补本疗法、坐产疗法、药疗法、正骨法、瓦针疗法、火针疗法、刮痧法、拔火罐、推拿法、咬筋法、刺激法、熏洗法、踩石法、滚蛋法、弩针点刺法、包灰疗法等二十八种,包括了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科等疾病。这些治疗方法一直在民间流传。

1.坐产法。这种分娩法在民间深受欢迎,用今天科学观点来看,符合生理特点和物理学观点,有利于婴儿娩出,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至今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倡和推广。

2.包灰疗法。治疗“黑汗风”,是苗族人民在民间传授的特效方法。

3.江咩疗法和放瓦针疗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起源较早,都是用玻璃片作点刺放血治疗疾病,打火针则是苗医用金属作针刺。

4.比叨哦疗法。是苗医治疗小伤小病普遍常用方法,如果被竹签或刺藜刺伤,用桐油棒点烧,可防止感染,达到治疗目的,体现了防治结合的医学观点。

5.正骨法和苗伤药。是苗医疗法中最为著名的方法,特点是简而不繁,疗效迅速。复位用小夹板固定,遵循“生命第一、功能第二、肢形第三”的治疗原则。处理骨折复位,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治疗胸椎骨折的“背椅法”、腰椎复位的“双胳膊悬吊法”、肩关节脱位的“悬梯移登法”等。

苗医使用的理疗法,常见的有巴附罐、药热敷法、煮熏法等数十种,操作简单方便。

1.巴附罐法。基本与现代医学相同,用于治疗风湿骨痛、关节痛、冻疮、水肿病及箭伤、弩伤等,也用于腹痛、腹泻、头痛症状。

2.蒸熏法。取药物蒸气熏蒸患部,为局部疗法和全身疗法。这种理疗法对风湿、类风湿及水肿病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3.体育法。与民族的生活风俗是一致的,包括苗族棒、棍、刀、板凳舞等运动,舒筋活络,疏通气血,有利于保健防病。

苗药的剂型选择,是根据临床应用需要而制定的,不拘一格,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用,另一类是内用。外用多选用鲜品生药,内服可用生药和干药。

1.外用。捣泥剂,将药捣烂如泥,用外敷或取汁涂患部;嘴嚼外敷法,适用于小伤小病,选取新鲜草药口嚼细敷患处。其他方法如酊剂、膏剂等剂形均适用。

2.内服。有捣取汁服或凉开水冲汁口服,口嚼药冲服、(水、酒、醋)磨汁服,剂法有散剂、含剂、丸剂、酒浸剂、水煎剂、药条炙剂和烟熏浴剂等。香囊嗅剂法则是苗医一种特用的剂型,只将原药放入荷包,佩在身上可达治病目的。捣泥鼻嗅法,基本与香囊嗅剂法相同,不同的是将药捣烂如泥,装在瓶内用鼻嗅上,每次20~30分钟,如大蒜泥鼻嗅治疗小儿肺结核。

以上这些剂型,苗医都是根据病情、药性、条件等方面定型的,有的可以一种剂型多种用法(内服、外擦),简单易行,随取随用。苗医用药多不做加工,而是选用生药鲜药避免因贮藏过久而发生虫蛀霉变,变质而降低效果,需加工则根据需要作简单、实用、仔细认真的剂型制作。

总之,苗医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药治法和非药治法。药治法即由口吞服药物通过肠胃吸收以治疗疾病和外敷、外擦患者患处。药物包括植物、矿物、动物等药,苗族地区素有“三千苗药、八百单方”之称,大凡人间各类疾病,经类、症类、翻类、龟类、小儿十二胎病、新生儿十二抽病、癀类、花类、疔类、疮类、丹类、杂病等,现代医学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苗医都有药物治疗。非药治法,称传统疗法,病人不服药可达到治病的目的,方法简单,经济便宜,高效速效,主要方法是刮痧疗法,放痧法、掐杂症、火罐疗法,烧灯火等。

五、巫术与苗族医药

古时候,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还缺乏科学指导,很多现象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天地之外另有一种主宰的迷信思想,从而产生了巫术。它吸取了简单的医药经验和知识,并假借鬼神的作用,用祈祷的形式来给人治病,这样产生了巫医和巫师。它的产生和形成与医药一样,始于原始时代。

巫医和巫师实际上是用药医病,用巫术骗人。苗医在历史上伴有浓厚的巫术色彩,巫术与苗医是互相排斥的,实际上巫是依附于医的,医药才是苗医的真正本质。从巫医的生存特点和为人治病方式来看,不仅先知病人发病的病因,而且对病人的生理、病理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在治病时兼用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使病人得以恢复健康,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贵州苗药·兴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