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秦腔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秦腔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分布区域

简  介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西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它以枣木梆子击节定节奏,因此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以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一般认为,秦腔的形成时间在明代后期,地点在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带。明代万历年间的《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有〖西秦腔二犯〗的曲牌,“西秦腔”应该即秦腔。

清代康熙年间,秦腔的活动已经比较广泛和活跃。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顾彩在湘、鄂交界的容美宣慰司属地看过秦腔演出,称赞它“可听”。魏荔彤《江南竹枝词》说:“由来河溯饮粗豪,邗上新歌节节高。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落广陵潮。”“邗上”为江苏扬州。孔尚任随康熙在山西平阳(今临汾)看秦腔演出后,感慨地说“秦声秦态最迷离”。乾隆年间,北京的观众已是“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秦声即秦腔。至少在乾隆以前,秦腔已流传大半个中国。

图24 秦腔《查关》戏画

在秦腔史上,清代最为著名的艺人可说是魏长生了。魏长生,字婉卿,四川人,因其排行第三,人称魏三。他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三岁时来到西安做学徒,次年到东路梆子班社学戏,三十九年进入京城演出,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士大夫亦为之心醉,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在京城声誉极高。乾隆五十一年,清廷禁演秦腔,魏长生离开京城,南下扬州,在江南一带的演出同样轰动,时人李斗说他“演剧一出,赠以千金”。有一次,他“泛舟湖上,一时闻风,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溪水乱香”。他在扬州演出四年,扬州“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

图25 秦腔《双锦衣》(摄影:秋地)

“易俗社”是秦腔最为著名的演剧团体,1912年由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等人在西安创办。它以“开发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编写新戏曲,培养新人才,改革秦腔的唱腔、表演、舞美,演出了《双锦衣》《新华梦》《三滴血》《韩宝英》《卧薪尝胆》等戏,极大提高了秦腔的艺术水平。1924年,鲁迅五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题写了“古调独弹”的匾额。一百余年来,易俗社秉承“移风易俗”的宗旨,以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依然活跃在秦腔演出舞台之上。

图25 秦腔《双锦衣》(摄影:秋地)

秦腔流传到外地后,与各地的方言、民歌结合起来,在语音、唱腔、音乐、故事内容方面发生变化,形成了各省、各路的梆子剧种。在陕西本地的秦腔,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同州梆子),宝鸡地区和甘肃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西府秦腔),汉中地区为汉调桄桄(南路秦腔),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西安乱弹)。秦腔向外省的流播,向西入川后成为四川梆子,向东进入山西为晋剧,在河南成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河北梆子,进入山东地区,则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其他还有安徽梆子、云南梆子等。

秦腔早期的角色行当比较简单,据清代乾隆时期,秦腔演员大多是旦行,到了清代后期,须生、花脸、丑行戏开始增多。其行当定型后,计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有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分为欢音、苦音两类,欢音长于表现喜悦、爽快的情绪,苦音长于表现悲愤、凄凉的情感。秦腔艺术风格刚劲豪放。魏长生的唱腔即有“繁音促节”的特色。严长明所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叶德辉所说“秦声激越,多杀伐之声”,都是在突出秦腔音乐高亢激越的特点,比较有概括力。欧阳予倩也说:“秦腔的主要成分是广大平原上的牧歌,其声高亢激越,有茫茫苍苍的气概。适宜于表现慷慨激昂或激楚悲切之音”。这种慷慨激昂的艺术特征反映了西北高原地区人民所具有的开阔豪放、慷慨激昂的心理气质。与此相一致,秦腔的表演粗犷、朴实、舞台风貌呈现慷慨激昂的特色。相比而言,秦腔的台步、身段动作幅度更大、更夸张,属于粗线条式的舞台动作。

图26 缀玉轩藏清代秦腔脸谱

秦腔剧目约有三千个,历史、神话、民间故事、公案戏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代表剧目有:《串龙珠》《二进宫》《五典坡》《春秋配》《回荆州》《蝴蝶杯》《破宁国》《金沙滩》《王允献连环》《法门寺》《铡美案》《葫芦峪》《二度梅》《清风亭》《游西湖》《火焰驹》等。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