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青阳腔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青阳腔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青阳腔因兴起于安徽青阳县而得名,青阳古代隶属于池州,因此又称“池州调”,因其班社多出在都昌、湖口,也被称作“都昌湖口高腔”。人们依据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记载,一般认为青阳腔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后,与当地方言、民歌小曲结合后形成的。明清时,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流行地区有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区。

青阳腔唱腔的一大特点是发展了“滚调”。“滚调”包括滚白和滚唱,滚白是夹在曲文中的朗诵体道白;滚唱是在曲文之外增加的唱词。可根据内容需要,在曲调前后自由“加滚”。“滚调”大都字多腔少,板急调促,腔调自由活泼。青阳腔的曲牌约有三百多种,许多曲牌,如〖鹧鸪天〗〖卜算子〗〖甘州歌〗〖桂枝香〗〖破阵子〗〖喜迁莺〗〖双鸡鸟〗〖驻马听〗〖剔银灯〗〖香柳娘〗〖一剪梅〗〖滴滴金〗〖画眉序〗〖降黄龙〗〖浪淘沙〗〖忆多娇〗〖锁南枝〗〖夜行船〗〖端正好〗,腔调委婉含蓄,细腻优美。青阳腔的旋律,有一板三眼,又有〖二流板〗〖开口板〗〖讲板〗等,富于变化。

图4 青阳腔演出剧照之一

青阳腔的乐队一般由五人组成,分东西两场。东场即文场,西场即武场。高腔无丝竹伴奏,因此锣鼓在青阳腔唱腔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套式有伴奏锣鼓、气氛锣鼓、身段锣鼓、感情锣鼓等六十多套,〖大参锤〗〖小拗锤〗〖大丝纽〗〖丁丁锤〗等。

图5 青阳腔演出剧照之二

青阳腔的行当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种,有自己的剧种特色。末多挂白髯。净即大花脸,分白脸、红脸、黑脸三种,如《射鹿记》中的曹操,《红梅阁》中的贾似道。生即正生,如《三谪贤》中的孔明,《白兔记》中的刘智远。旦即正旦,多扮“贤淑才慧、节操贞烈”的妇女,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桑园记》中的罗敷,《三元记》中的秦霄梅等。丑即小丑,俗称“小花脸”,滑稽调笑,为剧中所不可少。外专扮年长的家院、门子之类,开场时负责介绍剧情。小即小生,唱小嗓,是剧中主演,文者如《琵琶记》中的蔡伯喈;武者如《夺秋魁》中的岳飞等。贴是旦中之当家,如《鹿台实》中的妲己,《百花记》中的公主,《彩楼记》中的刘翠屏及春桃、红娘等。夫又称“九老”。杂又称“十副”,俗称“二花脸”,多演会武功之人,如《辕门观榜》《三战吕布》中的张飞,《夜奔磨斧》中的李逵。

传统剧目方面,青阳腔最突出的特点是保留下来了八十多个宋元以来的古老剧目,如宋元南戏、明传奇、弋阳腔连台大戏。我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性戏剧形态——南戏虽然早已灰飞烟灭,但它的剧目在一些剧种中得以保留、传承,青阳腔中的《琵琶记》《白兔记》《幽闺记》等即是。明人传奇有《三元记》《十义记》《仙姬记》《香球记》《白鹦哥》《金锁记》《彩楼记》等。保留弋阳腔连台大戏的剧目有《目连传》《三国传》《岳飞传》《金牌谱》《阴阳界》《征东传》等。著名演员有湖口县葛兴祖、周闹生,都昌县如雪、如姣,彭泽县李苏贤、阳绍循等。

青阳腔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很大重视。江西省于1958年成立都昌县专业高腔剧团,1960年成立江西省赣剧院。1980年代,青阳县成立了民间文化艺术整理工作机构,重点收集青阳腔和青阳民歌的资料。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以来,又相继成立了青阳县青阳腔博物馆、青阳腔传习馆、青阳县新声青阳腔艺术团。在国家与艺人们的努力下,从1990年代开始,青阳腔传统剧目又得以排演,青阳腔的影响渐渐波及安徽、江西的周边地区,古老剧种又抽新枝,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