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传承情况
所属图书:《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1200字

传承情况

关岭苗族芦笙舞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方式。长期以来,关岭苗族芦笙舞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民国时期,关岭县今属花江镇的下哨施家举办的花树节颇有名声,风光一时,曾是老一代民间艺人及青年男女念念不忘的汇集之地。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芦笙舞的传承也受到影响和冲击。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年长的舞者所剩无几,芦笙舞的传习和在民间的活动减少,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当时的芦笙舞艺人罗世新担任杉林小学校长,为了普教和扫盲,便利用民族文化的感召力,把芦笙曲子谱成多首苗歌。第一支歌曲叫《夜校办在苗山村》,出现了当地苗族群众打着灯笼火把聚拢学校的火热景象。民族文化进校园,促进了教育和扫盲的发展,在关岭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学校采取以文补文的方法,将扫盲验收合格的补助经费用于发展民族文化上。1984年,在关岭自治县成立三十五周年的大型文艺会演中,关索镇民族村文艺宣传队表演的芦笙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02年,罗世新在关岭成立了“红河盟芦笙队”(“红河盟”是指居住在北盘江流域一带的苗族群体),芦笙队队员来自全县各地。出于对苗族文化的热爱,其利用家中场地,为队员免费提供吃住、服装道具等物质帮助,投入资金万元以上。“红河盟芦笙队”成立以后,不定期地进行巡回演出,扩大了芦笙舞在当地的影响。“红河盟芦笙队”艰难生存了三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解散。

芦笙队虽然解散,但已在当时关岭举办的“瀑布节”“油菜花节”、布依族“六月六”等民族节日中树立了苗族芦笙舞形象,还参加兴仁县的“八月八”、织金县的“苗族民乐比赛”等活动。在这些节日活动中,芦笙花棍舞的组合亮相,为关岭打出了别具一格的苗族文化品牌。“多彩贵州”歌唱与舞蹈大赛活动开展以后,关岭民族中学、关岭一中的苗族学生组成参赛队,学习表演芦笙舞。学生们挤出休息时间勤学苦练,做到学习舞蹈两不误。2007年,《苗家花棍舞》获“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关岭赛区三等奖、安顺地区二等奖,同时还参加了全省的预赛,取得很好的成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芦笙舞得到保护与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调查、收集整理工作,对芦笙舞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深入的田野考察,使传统芦笙舞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2008年,关岭苗族芦笙舞以其独特的“舞武结合,笙棍交加”的舞蹈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之后,关岭芦笙舞的传习活动在民间和学校广为开展,传承与保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关岭自治县的上关镇向阳村、普利乡丫新村、小坝村、关索镇民族村、永宁镇白岩村等村寨,是目前芦笙舞传承较好的村寨,当地村民会跳舞的较多,每逢年节都有芦笙舞的演出。近年来,除民间按传统习俗举行经常性的芦笙舞表演外,当地政府还多次举办大型的花树节活动,政府的组织和促进带动了芦笙舞的保护和发展,但对舞蹈原生形态的保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