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历史文化价值
所属图书:《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829字

历史文化价值

关岭苗族芦笙舞传承久远,是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包括舞蹈、音乐、武术、民俗等形式和内容。舞蹈中吹奏的芦笙曲往往具有叙事性,讲述了苗族历史上的战争故事以及先民们开天辟地、艰苦创业的过程和迁徙的路线,其中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舞蹈则以肢体动作配合芦笙曲调,形象地再现不同的场景和相应的内容。以此为载体,芦笙舞成为对苗族历史文化的追忆和记录的重要形式。芦笙舞还普遍地用于苗族的婚、丧礼仪之中,其中蕴含了苗族人原始祭祀文化的礼仪,同时也折射了苗族独特的婚恋习俗,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芦笙舞中的跳步、蹲步、单腿踢、旋转、卧地翻滚等舞步技巧,其近似猴、虎、豹等动物的打斗扑食以及风趣幽默的猜拳敬酒等动作,是苗族人民长期农耕狩猎生活和豪爽性格的折射,反映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豁达和热爱,体现苗族人民朴素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

早期用于丧葬仪式中的“绕丧笙鼓舞”,是以家族为中心,在丧葬习俗中举行的绕丧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绕丧,就是在丧葬习俗中进行的祭祀仪式,这种活动分为两类,即坝客和家客两种。坝客在老人过世打牛那天,要选择屋外的宽阔处立一“花房”,也叫“牛伞”,样子像六角亭子。早晨移丧出门,由芦笙艺人吹笙领队旋绕花房,死者家族男女老幼盛装于后,并按死者性别,男的绕九圈,女的绕七圈,绕完后,再停丧花房唱祭。当天下午,芦笙艺人要进行三次复杂神秘的芦笙、皮鼓表演。

“绕丧笙鼓舞”一般先从花房门前起舞,吹笙者以笙为棍,击鼓者两手各握鼓棒,脚踩舞步,手挽花招,与吹笙者协调合舞,分别走到每处“打牛”点进行表演。这时,其他武术爱好者们也相约随行比试拳脚,其顺序为芦笙、大鼓师俩人在前表演,随行者们分别武打对招,以吸引围观者的喝彩。过去也发生过真正的打斗,但双方绝不生气,将以武会友为宗旨,以此结识各方艺人。

丧葬仪式中的“绕丧笙鼓舞”是关岭苗族芦笙舞中独特的表演形式,主要用于祭祀亡人,是传统苗族芦笙舞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