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民间舞蹈类型
所属图书:《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937字

民间舞蹈类型

1.木鼓舞

为关岭操东部方言苗族的传统舞蹈,又称“圣舞”,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份进行(每3~4年一次)。木鼓舞的节奏迅速,层次分明,动作潇洒大方,舞姿粗犷奔放,表现出苗族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气概。

2.芦笙舞

流行于各乡镇苗寨,因苗族男青年边吹芦笙边跳舞而得名。基本步法为蹲、跳、走等动作。苗族村寨每年的“花树节”“跳花节”“四月八”“吃新节”“过苗年”都要举行芦笙舞活动,丧葬及喜庆活动中也跳芦笙舞。芦笙舞开始前,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吹响第一声笙曲,才可以开始舞蹈。芦笙舞有拐步、矮步、跳步、蹲步、单腿、旋转、卧地翻滚等舞蹈技巧,芦笙音调时而欢快激越,时而悠缓舒展。姑娘们旋舞于小伙子四周,舞姿时而奔放灼热,时而轻盈飘逸,整个舞蹈配合默契,队形整齐,起落有致。芦笙舞分为集体舞、双人舞、单人舞,流传较广的跳法有滚布、织布、斗鸡、顶碗、踢坡杆、上角桩等。

由于传承的局限,现代芦笙舞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已产生不少变异,但基本保持了传统芦笙舞的主要特征。

3.花棍舞

花棍舞源于武术,是苗族先民融合古代武术的艺术创造。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项武术运动渐渐演变成一种舞蹈形式。其持棍姿势分阴阳手、双阳手、罩手、揽手、单头、双头等六种。棍法有滑、挑、点、隔、云、扫、拨、捅、绞、挎、缠、夺、盖等多种技法。关岭花棍舞使用的花棍用长约1.2米、直径约3厘米的坚硬木质制成,上裹彩纸、彩布,或绘上红绿相间的油彩,早期还缀有彩缨,安上响钱。跳舞时,男女数人(多为偶数)手持彩棍相互击打。打棍中,你攻我打,你进我挡,时进时退,不时响起棍与棍、棍与地的碰击声。现多为女性舞蹈,以双数相互对打。表演时,花棍翻滚,彩裙飘扬,常与男子表演的芦笙舞配合舞蹈。主要有“姐妹相会”“雪花盖顶”“鹞子翻身”等动作。

4.踩堂舞

关岭仡佬族舞蹈,分为丧葬踩堂舞和庆坛踩堂舞。丧葬踩堂舞由道士按哀词边唱边舞;庆坛踩堂舞又称“跳端坛”,由数名道士击锣鼓,主持道士头戴纸冠面具,腰系围裙,手执师刀、大牛角,扮成土地神,其他人扮成师公、仙娘、“秦童老歪”等丑角,边唱边舞,其间要更换面具多次。

5.玩龙舞、狮子舞

为布依族集体舞,没有舞曲,兴之所至,舞之蹈之,但节奏一致。玩龙舞遍及城乡各地,庆典及节日多以玩龙庆祝,欢快喜庆。

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