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关于芦笙舞的由来
所属图书:《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1163字

关于芦笙舞的由来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关岭、镇宁、贞丰一带的苗族芦笙舞就已相当出名,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流传至今的关岭苗族芦笙舞最早源于传统的“绕坡”(花树节)。相传苗族部落首领蚩尤战败于黄河流域之后,苗民历尽千辛万苦迁徙至贵州黑洋大箐(森林之意),在安居乐业若干年后又被侵犯。时有苗族英雄杨鲁率众奋勇抗敌,遭遇失败后,他一边命令女儿女婿拼死阻击,一边设空城计带领残部丢弃“阿桑都”(今贵阳)西迁,落脚“阿达”(今安顺)。逃亡中,为召集在战乱中失散的苗民汇聚在一起,特别是为寻了找因阻击而失散的女儿女婿,杨鲁在“阿达”西山立树为号,名曰“杨鲁坡”。杨鲁欲通过聚会交流的方式,共商重建家园大计,但都不如愿。于是在失望中又迁往普定,并在那里总结思考苗族的历史和文化,直到去世。此后,虽然苗族在其居住的地区被战争无情地驱散,但生存者的后人却世代延续着“绕坡”活动。至今安顺城西的“杨鲁坡”还被认作传说中苗族开天劈地的主坡。直到现在,当地苗族群众每年仍在那里开展隆重的“绕坡”活动,参与者常在万人之上。

“绕坡”亦称“花树节”,即有树有花的节日。花树象征着苗族人民兴旺发达,体现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传说,杨鲁根据蚩尤创建的“鸟树花房”模式制成花树。即选用向阳且枝叶茂盛的松、柏、杉、樟等树栽立,该树代表远古苗族领袖蚩尤,故不可缺枝少叶。树上挂花一十六朵,象征蚩尤的十六个子女。杨鲁巧用树与花塑造出苗族人民所敬重的蚩尤父子形象。

传统“绕坡”场地,考虑到便于群众的观看,一般选定在平缓的山坡或凹地。每逢节日活动,人们聚集花树下,绕圈舞蹈敬礼,表达对先民无限崇敬的心情。在花树上方通常会挂着酒肉,意为苗族人民的生活食粮,舞蹈结束后,由技高胆大的舞者爬上树取食享用。

“绕坡”习俗是关岭苗族芦笙舞重要的载体,舞蹈的内容和表演过程都离不开这个特定的环境,为芦笙舞的传习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社会中,芦笙舞并不受此约束,可选择合适的场地舞蹈,有的村寨还有专门修建的表演场地。

古往今来,芦笙舞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芦笙舞首先要学会吹芦笙,因此,吹芦笙成为苗族男性青年必备的本领。过去由于担心这门技艺失传,曾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传承,每遇红白喜事,年轻小伙子都得聚在众人面前单独吹奏芦笙,过关者获得夸赞,技艺差的当场受罚,作骑马状围着篝火转。只能吹笙不一定成为好的舞者,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成为吹、舞结合的艺人。水平高的舞者,除精通芦笙舞外还能吟唱古歌、讲述传奇故事、为民操办习俗事宜,因而获得公众的尊敬。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芦笙舞除了用于丧葬习俗中由男性表演的鼓棒舞外,更成为喜庆场合和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尤其在“绕坡”(花树节)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期芦笙舞还引入花棍舞技艺,男笙女棍,舞武结合,发展成为关岭地区颇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