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族源与迁徙
所属图书:《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1057字

族源与迁徙

苗族的起源可上溯到黄帝时期,据史料记载及口头流传,黄帝时代的中原及周边地区存在着三大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南蛮集团,而南蛮集团的首领蚩尤及其领导下的部落大多来自苗族,所以人们多把蚩尤归为苗族的祖先。从这里可以看出,最早的苗族先民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后因蚩尤带领下的南蛮集团被华夏集团击败而被迫离开中原向西迁徙。如今贵州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境内,但在尧、舜、禹时期,远古苗族却主要活动于荆州、江淮一带。后来夏禹征苗,使得苗族的势力受挫,到了周代,苗族势力逐渐强大,于是周文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了战国时代,南蛮被楚国划入自己的范围并以武力南并“蛮、越”,及至汉代,汉王朝又多次对苗族进行武力打击。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汉光武帝曾派威武将军刘尚征苗;建武二十五年,再派伏波将军马援征苗。迫于战争的威胁,苗族先民不断南迁,最终多数苗族在贵州定居下来。

虽然苗族的先民迫于战争等原因,历史上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迁徙,逐步退出中原地区,但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却形成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而长期形成的苗族文化,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的民族文化,并延续至今。

关岭苗族的迁徙史或传说,与整个苗族迁徙的历史轨迹大致相同。居住在关岭,自称“蒙洒”(Hmongb saf),他称“歪梳苗”的苗族支系,根据关岭苗学会2010年的调查数据,其总人口为29034人,居关岭苗族人口之首。

“歪梳苗”语言属苗族三大方言中的“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至今尚能与分布在省内其他地区,包括国外同一支系的苗族交流通话。“歪梳苗”在关岭的每个乡镇都有分布,如普利乡、永宁镇、花江镇、上关镇、关索镇、顶云乡等地,最集中的聚居地是永宁镇和普利乡。“蒙洒”之意据说缘于该支苗族妇女走路似裙子扫刷地面而得名,而“歪梳苗”之名则因该族已婚妇女头部一侧斜插彩色木梳而谓之。

“歪梳苗”早期迁徙历史与普遍流行的传说基本一致。据关岭苗族人士介绍,该支苗族在当年迁徙过程中曾以“阿桑都”(今贵阳)为大本营,再由苗族英雄杨鲁带领民众从“阿桑都”往西迁到安顺,最后到达普定。“歪梳苗”服饰围腰上的“川”字形刺绣图案,就有表示多次迁徙的说法。“歪梳苗”服饰很有特色,颜色艳丽、刺绣精美,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款式和纹样。在表演苗族芦笙舞时,年轻姑娘和已婚妇女都要身着华丽的服饰,以示隆重。

在关岭的苗族中,只有“歪梳苗”掌握芦笙舞和花棍舞技艺,因而只要有“歪梳苗”分布的乡镇,就有芦笙舞的流传。时至今日,苗族芦笙舞对当地的民俗生活仍有很大的影响。

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