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德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浅见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1301字

德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浅见

德江县位于黔东北铜仁地区西部,东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毗邻,南与思南县接壤,西与遵义市凤冈县交界,北部插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间。国土面积2072平方公里,326国道从南至北、303省道从西至东贯穿全境。境内最高海拔1534米,最低海拔320米;县城海拔是520米左右。全县辖5镇15个民族乡,2009年共有16个民族5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3%,六成为土家族;县城人口近10万。县城距铜仁地区行署所在地铜仁市230公里(沿303省道),距遵义市179公里,距省会贵阳市342公里。

德江县委、县政府依托“三高四铁一港口”过境规划建设,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此,笔者就德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存在的制约因素、战略机遇与有利条件、发展理念和步骤、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等提出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功能特征及标准、作用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

区域性中心城市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和区域的互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的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征

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功能特征,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是区域市场经济体系的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等比较优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市而言,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1.具有生产力高聚集优势。包括人口、资金、劳动力、技术、消费及基础设施的高聚集,从而使中心城市具有比一般城市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一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和先导作用。

2.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社会功能。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概括为若干“中心”,如交通运输中心、商品流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等,中心城市通过这样的“中心”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

3.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各种经济管理机构较健全,交通运输条件方便,从而使中心城市成为大市场、大流通和带动某一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中心和枢纽。

(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至少应包括10个方面:快捷的交通;快速的通讯;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功能;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外,它们必须要有应有的规模,并体现现代化与开放的原则。

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应达到50万人以上,第三产业(服务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应在50%以上,城市人均GDP应达到8000美元左右。

二、德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差异和不足

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功能特征及作用和城建标准,不难看出,德江县目前还称不上“城市”,只能算城镇,更说不上区域性中心城市了。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制约因数较多,就是与邻近的铜仁市、遵义市城区(红花岗区和汇川区)相比,都还有不少差距,与已经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浙江义乌市相比,差距更大。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设施落后。境内没有铁路、航空运输,高等级公路也为零,仅有的运输除了弯曲狭窄的公路,就只有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的乌江。铜仁市和遵义市城区均有铁路、高等级公路,铜仁市还有空中运输;义乌则是陆空均备,离宁波口岸不远。

2.经济基础薄弱。2009年,德江县生产总值25.4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只有4980元(约合730美元),“十一五”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13%,这尽管是全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时期,但如仍按此速度发展,达到区域性中心人均8000美元标准,还需要21年左右。而铜仁市人均为1800美元、遵义城区人均为4200美元,义乌市人均为10465美元。

3.工业发展滞后。2009年,德江县工业增加值2.77亿元,分别是铜仁市、遵义市城区和义乌市的31.88%、4.58%和0.014%。德江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县GDP的10.88%,而铜仁市、遵义市城区、义乌市分别是18.56%、30.19%、38.31%。比起区域性中心城市来,德江工业化水平低下,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

4.城市功能欠缺。目前,德江的城市化率不足20%(城镇化率为28%),均低于铜仁市53.05%、遵义市城区60.23%、义乌市73%的水平。城市总体功能还很不健全。一是城区的广场、公园是空白,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欠佳。体现服务水平的第三产业规模不但小,比例也较低。2009年,德江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6.07%,而铜仁市、遵义市城区、义乌市分别是45.08%、56.14%、53.4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6.30亿元,与铜仁市的17.83亿元、遵义城区的110亿元和义乌市的244.9亿元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城市建筑和城市功能设计上缺乏自身的特色,城市规划长时间滞后于城市建设,加之执行力度不够,对城市协调发展指导作用不充分。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布局凌乱。

5.人才素质不高。德江县教育水平低下,至今无省级示范性学校,更无中专以上院校。由于经济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影响,引进人才难,人才流失严重,更无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连具备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都几近于无。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较低,技术含量不高。

6.资金约束严重。德江属于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本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自我发展能力较弱。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71亿元,而总支出为9.15亿元,收支逆差达7.44亿元。财政总收入与铜仁市的3.67亿元、遵义市城区的16.87亿元和义乌市的70.81亿元相比,差距很大。年末金融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88亿元和9.89亿元,而义乌市已分别达到1254亿元和867.2亿元。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2亿元,而铜仁市为35.44亿元、遵义城区为79.66亿元,义乌市为178.1亿元。

7.集聚辐射很低。德江县目前与周边县比较,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对周边县的经济、文化辐射能力弱,更无政治辐射能力。

8.建设成本较高。德江县与周边县一样,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阶梯状斜缓坡面上的娄山山系与武陵山山系交汇处,山脉绵延,沟壑纵横,河溪密布。由于地形限制,交通建设填挖量大,据测算,建设相同标准的公路德江较平原地区造价高出3~5倍,拟建的杭瑞高速公路造价,每米将近10万元。在拓展城市空间中,特别是建造机场等,势必推山填沟,平整山地,其工程量巨大,成本较高。

三、德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与现实条件

(一)战略机遇

1.政策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是指导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给德江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精神包括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向西部倾斜或优惠,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扩大综合交通网规模。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开发性新线和煤运通道建设,强化既有线路及枢纽扩能改造。加强西部地区机场布局。继续推进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动油气管网、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发展能源化工及矿产资源加工业,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一批资源深加工产业基地。深入挖掘历史、民族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知名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将在推进统筹城乡、加快城镇化建设上实现大飞跃。

2010年7月29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指出:依托快速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在经济基础较强、地理条件较好、区位优势突出的地方重点发展一批中小城市。

2010年9月11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依托我省东北部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把德江培育成为贵州东北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2.规划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中共贵州省委第十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时要求,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支撑。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经济圈,增强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这一要求,也为德江发展带来了契机。

据相关规划,途经德江的高速公路有3条,第一条是已竣工的杭瑞高速:云南瑞丽—贵州毕节市—遵义市—凤冈县—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铜仁市—湖南省—江西省—浙江杭州;第二条是:贵州榕江县(连接厦蓉高速)—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重庆酉阳县;第三条是:德江县—务川县—习水县(有望从德江延伸到印江县)。

途经德江并设站的铁路有4条,第一条是已列入规划有望在明年动工的普通铁路: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市—遵义市—凤冈县—德江县—沿河县—重庆秀山县—湖南吉首市;第二条是已列入部省纪要的普通铁路:都匀市—凯里市—石阡县—德江县—沿河县—重庆黔江;第三条是正在论证的渝广铁路普通铁路:重庆万盛区—正安县—务川县—德江县—思南县—湖南省—广西省—广东广州市;第四条是作为建议修建的快速铁路:河南郑州市—重庆黔江区—德江县—贵阳市—兴义市—云南文山市—越南河内。这几条铁路都将在德江交汇并设站。另有已开工的乌江80万吨级港口落户德江县共和乡白果坨,码头离县城只有21公里。

(二)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黔东北既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也是贫困地区,远离铜仁、遵义等中心城市,“城沟”和“断裂点”相当明显,在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仅仅依靠铜仁、遵义等城市是难以快速带动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中央将会大力扶持其发展,并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德江位于黔东北中心地带,居铜仁与遵义两城之间,均相距200公里左右,加之交通枢纽规划,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佳选择。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旦建成,对周边的集聚辐射功能将大大增强,特别是集聚辐射被梵净山阻隔的铜仁地区西部数县和远离遵义市的东北数县。

2.自然优势。德江县四季温差较小,近20年年均气温最高的7月只有26.2度,最低的1月份也有5.2度,分别比周边一些县低1~3度和高1~3度,暑天从铜仁、沿河、思南等县市来到德江办事的朋友,走在时常凉风习习的阳光下也称“德江凉快”。

3.资源优势。德江县的生态资源可谓山清水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7.13%。水资源除过境49公里的乌江外,另有河长大于或等于10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的河流计31条,总长489.6公里。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具传统优势和稳定的生产规模,可用于深加工。矿山资源中,有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铁、硫铁、汞、萤石、煤、大理石等矿藏。在劳动力资源中,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旦有就业机会,他们就会就近回流到中心城市,在报酬相同甚至稍低的情况下也会如此,因为在这里的净收入要比外面高,同时还可享受天伦之乐,教育孩子,赡养老人。在文化资源中,德江县充分吸纳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形成了以自然、淳朴、粗犷、豪放、热情、兼容的地域风情与开放、团结、奋进、创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基本内涵。以上资源在黔东北这一区域更为丰富,加上民风民俗相近,一旦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将集聚更多的资源,从而形成规模经济。

4.城市建设优势。德江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增长,就县城人口而言,而今已是铜仁地区第二大城市。与周边一些县城比较,这里地势较平坦,城市可用平地上百平方公里,目前只使用了十分之一。

5.发展势头强劲。上海同济大学规划院已完成了德江的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明确了今后10~40年所要达到的目标:县城规模按150平方公里100万人控制,100平方公里50万人规划;2030年城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市容量30万人。中国西部规划研究院根据总体规划设计制作了城南新区3.3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图。

全县紧紧围绕“三增一保促跨越”,在大力促进传统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加强城市建设,遏制了数年来形成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两违”行为,并实现零上访,规划执法已走上正轨。城市建设用地储备已达4000亩。城南新区开发有序进行,顺利拆迁334户并实现零上访,德江一中整体搬迁,民族中医院易地扩建,28层五星级宾馆和玉溪河景观带等工程相继开工。

随着“三高四铁一港口”的修建,客运站、货运站、物流仓储设施、连铁公路等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城南、城北新区的开发,长丰水库、塘坝河、观音汉滩、五谷溪赞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将出现成倍增长,从而将带动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商贸服务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随着粮、油、畜牧加工等企业的技改、投产、带动,全县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也将快速增加。

四、德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理念

1.树立解放思想,超前发展的理念。如果在城市建设中理念落后,规划低起点,建设低标准,管理低规格,那么,即使“三高四铁一港口”过境建成,也只不过是一个货物转运站;狭窄的街道,杂乱的建筑,即使人口增加,也让人觉得是多了一个“大县城”,甚至“贫民窟”,今后如要进行改造,结果也是政府买单,百姓损失。因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解放思想,以快速发展和率先崛起的前瞻性战略眼光,超越行政区划的开阔思路和敢为人先、超常谋划的决策魄力,像抓项目建设一样抓中心城市建设,不折腾,不埋怨,不懈怠,苦干实干,主动承担起铜仁、遵义“1.5小时经济圈”以及重庆、贵阳“3小时经济圈”的承接地作用。

2.树立崇尚创新、做大做强城市的理念。城市创新能力,包括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全县上下必须开动脑筋,打造“城市品牌”。在城市建设中,把城市的常规开发与注重谋划城市特色相结合,追求城市个性,围绕城市特色定位抓规划、搞建设,持之以恒地培育城市品牌。比如,以傩文化为载体,将德江建成世界独一无二的傩都。

大家要认识到,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把中心城市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将“做大”与“做强”、“做优”作为奋斗目标。

3.树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理念。德江傩戏,以其神秘古朴名扬海内外;德江炸龙,其拼劲、韧劲让人过目难忘。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宏扬要求我们树立起“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的理念,拿出“不争第一不罢休,位居第一不停步”的干劲。德江既要在发展的速度、质量、总量上赶超先进,还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做到全区第一、全省第一乃至全国第一。因此,必须以“海纳百川、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引天下资金、用天下资源、闯天下市场、纳天下人才,参天下优秀城市标准,建设德江区域性中心城市。

4.树立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为人民建的,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以城市居民的生活、学习、创业为本,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及文化内涵都体现包容、博大的胸怀,通过城市建设培育出一种开拓创新、开明开放、诚信敬业的精神来。

五、德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方向

一个城市要成为中心城市,不能靠谁来封,也不能靠政府指定,而只能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而且这种中心不一定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心,而是生产要素中心。要吸引生产要素向本地区集中、靠拢,要通过生产要素的辐射,使城市成为生产要素的集散地,靠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中靠拢和辐射来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德江虽然具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潜力,但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相差很远,建设任务还非常艰巨,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做好“三大加强”

1.加强城市规划。区域性中心城市要以规划来引领和统领,以布局来体现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德江及区域发展的趋势和承接筑、渝、湘城市群的需求潜力,重点是打造若干个条件成熟、具有潜力或能起到带动作用的服务功能区域和产业板块,比如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娱乐等,以不断扩大并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德江县的规划要保持全面性。要把城市体量规划与城市经济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并起到避免重复建设、反复建设的作用。规划要有前瞻性。至少要按照到2030年的城市体量扩张要求来制订规划,从而有效地实施建设用地控制,避免增加建设成本。规划要保持严肃性。应当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决克服规划执行中的个人意志和随意性,克服违反规划建设的行为。

2.加强城建资金筹集。有效地协调地使用以下模式筹集城建资金:财政模式(依靠财政包括争取上级财政投资推动城建)、资源模式(政府通过对可控资源的变现而筹措城建资金)、集资模式(城建费用可以通过向直接受益单位或个人集资的方式获得)、商业运作模式(将那些可以作为商业运作的城建项目交给民间资本去投资,允许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收益权,当收益权到期后,再将该城建项目作为公共产品来使用)、举债模式(政府可以通过向居民及银行借债的方式筹措城建资金,达到借鸡下蛋、借钱生钱的目的)。

在商业运作模式中,要通过特色招商、产业招商和制定必要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杠杆,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民间资本进入服务领域,重点是新兴服务业及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突破遵义、铜仁等区位较为优越对德江形成的生产要素拦截屏障,引导生产要素向德江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聚集。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与上级对接的同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加快“三高四铁一港口”全部过境规划建成,同时加快县内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如,实现乡乡通高等级公路,村村通油路,从而完善交通枢纽功能,使农村的人方便进城、农副产品运输通畅、城里的商品便捷配送到乡村、县际之间物流活跃。完善电力、通信、水利配套保障,适当超前建设与人口和产业增长需求相适应的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将来的人口和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支撑。

城市建设要突出路网结构合理、功能区分布科学、供排水系统完善而超前。要从满足将来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需求出发,要积极推进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拓宽人民路,将正在建设的2.9公里长46米宽的城南大道和规划中5公里长60米宽连接火车站的城北大道连接起来,所有新区主街道都要保证宽在40米以上,次街道保证在30米左右,将环城线和旧城区主街道拓宽。又如修建露天式停车场和多层楼房型停车场,所有商品房必须设计修建地下车库,在车流人流较多的街道,修建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在主要十字路口和三岔路口建设高架桥或立交桥。再如在主街道开劈公交专线,建立公交车优先行驶制度,构建方便快捷的快速交通通道,等等。

加快推进民用航空支线机场建设。随着支线飞机的生产和科技的发展,空中运输成本将降低,加上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多,乘坐飞机进出不但成其为可能而且是需要。在机场建设方面,要超前规划,做好与国内航空公司的合作经营,使其作用和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加快与遵义、铜仁等城市的城际铁路建设,最终达到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为通道,以铁路运输为依托,以航空、水运为补充的综合运输体系。

(二)大力发展“三大产业”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德江县及黔东北一带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德江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个关键就是要看能否完成必要的人口聚集,而人口聚集又取决于城市所能创造的就业机会,其主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比如农产品工业园、旅游产品园或者是“服装园”、“农副产品交易园”等。

2.大力发展住宅产业。根据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整体规划和开发住宅用地,增加城市经济适用房供应,组建城市住房置业担保中心,并降低入城门槛,构筑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商贸、市内交通等配套服务体系,为完成城市人口聚集创造必要的条件。

3.大力发展酒店餐饮业。适时加快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企业到县内发展连锁店,鼓励县内酒店业与县外大型酒店集团联盟,实现管理上的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型、特色型、文化型、大众型、绿色节能型酒店等;推进餐饮业品牌建设,实现由粗放型、单一型向规模型、复合型转变;扶持连锁经营,实施品牌战略,挖掘和培育名师、名店、名宴、名火锅、名菜、名点、名小吃精品,在城中建立数条名小吃街,提升餐饮业知名度。

(三)做强“三大经济”

1.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体,是城市人口膨胀和空间扩张的基础,是城市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关键,是创造财富、增加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主要由工业化来推进。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水泥、农牧产品加工、酿酒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强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种养、茶叶、天麻等特色农畜产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延长绿色产业链。充分利用水能、风能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大力发展资源、销售两头在外工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制定必要的产业政策,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提高规模产业能力,为德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2.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经济。德江旅游资源丰富,有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傩堂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炸龙为主体的土家舞龙等为龙头的民族民间文化;有香炉山寺、永盛寺等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及其纪念碑为主体的红色景观,有百里乌江画廊,洋山河峡谷、天坑、五彩河溶洞,泉口万亩艺术石林和草场,稳坪温泉等自然景观;有隋唐时期设置的扶阳县古遗址、庸州治所遗址、唐代费州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与历史名城遵义、黄果树、梵净山、张家界、凤凰等世界级旅游精品线毗邻。德江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为特色,以历史人文景观为重点,做好整体规划,分段开发,多元经营,精心策划、包装和宣传,努力打造“绿色德江,神韵傩乡”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集散枢纽,商贸休闲消费中心。

3.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德江目前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但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将对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带来压力。因此,既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又要考虑当前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综合利用煤渣、废气,引导开发乌江水泥厂余热循环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建设核能、风能等。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美化优化生存发展环境的过程中,使德江成为区域内外的“宜居”中心和“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之地,人们向往而聚集的理想之城。

(四)努力构建“三大中心”

1.努力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着眼于大西南市场,着力培育和引进物流业市场主体,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运作,对储存、运输、配送、销售等功能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信息互联共享、物流通畅不息的网络。

2.努力构建区域商贸服务中心。积极引进商界有实力、有影响的战略投资者,扶持各类、各行业新型商贸业态的发展,鼓励本土的连销、超市、现代百货、便利店、星级宾馆等业态的扩张发展、做大做强。构建若干个有特色、功能分明的商贸中心,形成多业态、立体式的商贸体系和互为补充、错位发展、差别经营的供给层次,避免同业态的重复建设和网点资源的闲置浪费。培育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的专业市场,打造全省知名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最终使德江成为黔东北地区商品货物吞吐量最大、交易成本最低、商业机会最多的商业贸易中心。

与此同时,构建信息服务中心:鼓励和开放媒体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信息中介和大众传媒等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各行业信息化水平。

构建金融服务中心:争取国家和省地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扶持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吸引各家金融机构向德江延伸,改变德江目前只有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4家金融机构的局面,最终形成向所在区域提供保险、信贷、典当、企业上市融资、产权流动等基本的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中介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中介服务行业如律师、会计、审计、评估、拍卖等行业的不断健全、改造和升级,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机构走专业、精干、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3.努力构建区域性教育卫生中心。目前,周边所有地级城市,都有高等院校,德江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也必须有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否则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创新活力。要加大创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力度,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和企业自主引进高等院校或职业学院来德江联合办学,吸引各类知名服务机构来德江创办培训基地,逐渐创办、引进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为德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增强德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提供人口素质保障。

德江目前有相对较好的医疗卫生资源,医院门类比较齐全,整体医疗水平在周边县份中处位于前列,对周边具有一定的聚集作用。随着德江人民医院17层住院大楼的建成和县中医院易地搬迁的竣工,其聚集功能还将进一步增强,但离构建医疗卫生中心还有很大的差距。要通过增加投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创办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使德江成为黔东北地区技术力量雄厚、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医疗服务中心。

(五)加快“三项改革”

1.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协调机制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研讨,使打造德江县区域中心城市的理论依据充分,思想统一,并尽快把理论研究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成立以县委书记为主任、县长为常务副主任、相关县领导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关键性、战略性、共同性问题,研究制定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协调组织各方力量,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对接,确保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行文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如,人大、政协的监督职责,发改部门的项目产业规划职责,城建部门的规划建设管理职责,土地部门的保障用地职责,财政部门的资金筹集职责,组织部人事部门的组织人才保障职责,宣传部门的舆论引导职责,法纪部门的保驾护航职责,等等。对不履职或履职较差的部门进行问责。

2.加快户籍制度和用人制度改革。目前德江县城市居住人口有限,如果仅靠现有的人口来拉动和发展经济,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加快改革步伐,降低入城门槛,推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展。比如,打破德江乃至黔东北城镇、农村的空间界限,改革户籍制度。如,凡是在德江连续居住和经商时间超过一年或在德江购买房产的,即可入户德江成为非农业人口。在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后,在一定时间内继续拥有其原有宅基地、土地、山林等。对所有入户人口实行城乡统一、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及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等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增强民众对城市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要把人才强市的战略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制定年薪制、成果奖励制、住房优惠制等优惠政策,引进城市经营策划建设等各方面高级人才,吸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知识工作者落户德江,并广泛借助和发挥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外脑”的智囊作用,加快各行业的建设步伐。大家要认识到,用付给10个庸才一半的报酬,引进一位高级人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要比10个庸才高得多。

3.加快权力构建和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步伐。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与周边县产生矛盾。比如,发展空间的矛盾、经济管理权限的矛盾、产业发展的矛盾、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影响到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造成经济建设中的浪费和不配套。这就对我们目前的权力构建和行政区划调整提出了改革要求。

具体改革步骤为:第一步,将德江县城所在地青龙镇党委书记纳入县委领导班子成员;调整、扩大镇属社区管理范围,并将社区升格为乡级办事处。第二步,将德江县委书记纳入地委领导班子成员,将德江县改为铜仁地区德江开发区,继而升格为副地级;将城市规划区内青龙镇以外的乡镇所属村合并成立1~2个乡级开发区。第三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德江及周边县组成具有人口300多万人、地域面积13400多平方公里的地级市乌江市,将青龙镇和开发区合并从德江县中分离出来成立县级青龙区,区委书记纳入市委班子成员。或根据德江及周边县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占一半的实际,成立黔东北土家族仡佬族自治州,治所青龙市与德江县并列,市委书记纳入市委班子成员。

六、基本目标

1.基础目标:2020年前建成城区3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陆路交通中心、城区交通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网;2030年前建成城区4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商贸服务中心;2040年前建成城区5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性教育卫生中心、区域空中运输中心。2050年前建成城区60平方公里以上,改造、完善基础设施。

2.经济目标:从2011年起,按年均增长18%左右发展,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以上,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3%;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0%。此后按年均增长15%左右发展,到2030年实现生产总值600亿元以上,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0%;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0%;按现行汇率和全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在2029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为2027年)超过8000美元,基本达到区域性中心城市所需量化指标。此后按年均增长13%左右发展,2040年实现生产总值2000亿元以上,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6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0%;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4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70%。

3.人文目标:2020年前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全县总人口达到70万人;2030年前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全县总人口达到90万人;2040年前城市人口达到80万人,全县总人口达到110万人;2050年前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全县总人口达到130万人。

逐渐将德江县建设成为黔东北旅游休闲、宜居城市,做到园在城中,城在文中。每10平方公里建成区应有1个大型广场,5个左右中小型广场;每20平方公里应有1~2个公园(主要分布在城郊)。这些广场和公园中,要有气势恢宏的音乐喷泉,绿荫遮盖下的休息长廊。体育场、游泳馆、篮球场、门球场,为城里人提供晨练的场地也应有尽有;居民小区应有小憩园,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进入绿色氧吧中。

建成城区要处处都体现着一种文化的氛围。除上述谈及的公园和广场外,拆除穿城而过的玉溪河两岸80米以内的建筑,或建设休闲广场,或建设河滨公园。栽种茶树、竹子及其他常青树木、花草,建设林荫小道,同时把德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浓缩在沿河两岸,形成一条集聚德江人文景观的文化观赏带,在喧嚣的都市里营造出一片宁静。文化艺术中心、民族博物馆,图书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也要让其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显眼,为城市增添文化的氛围。在文化的熏陶下,城里人也展示出有文化的风采:见不到言行粗鲁、随地吐痰、乱穿马路、踩踏草坪等不文明的现象。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