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着力构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7974字

着力构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香炉山,流经黔北及渝南,于重庆涪陵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公里,六冲河汇口以上为上游,汇口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由于地势高差大,切割强,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乌江水能蕴藏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1043万千瓦。乌江流经的46个县、市区域,为贵州主要工农业分布区,现居住有汉、土家、苗、彝、布依、回等民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流域区内的干部群众,如何紧抓机遇,迅速推进区域性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推进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的总体思路

从地域上看,铜仁地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涉及的行政区域主要为西5县(思南、印江、德江、石阡、沿河)。在总体发展思路上,应立足自身特色,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认真做好“优势资源”这篇文章,打破行政界线,切实树立起协作、整体和共同发展理念,注重与周边省和省内其他地区一同建设好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切实融入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总体开发范围,努力实行区内一盘棋和全省一盘棋。

(一)建设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经济产业带(区)的划分与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纵观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经济产业带(区)类型,但都共同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必须有相关优势资源和区位条件作为载体,且这种资源具有一定规模和持久的开发潜力,并已具备开发条件,有什么样的优势资源和区位条件,就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产业带。

按照上述对经济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乌江经济产业带的最大优势,应该是能源,特别是水能资源。目前来看,乌江水能资源开发已进入峰值期,预计贵州境内的所有梯级电站将在2010年全部建成。所有梯级电站开发完后,乌江应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经济带,是重点围绕工业做文章,还是着重围绕农业和第三产业做文章?定位是否科学合理,事关铜仁地区西5县,特别是思南县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向前发展。正如2005年2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乌江索风营电站建设工地视察所说:“我在贵州当省委书记时,就考虑整个乌江要综合开发。现在贵州境内8个点都已开发、开工了,最后不就剩下思林、沙沱。思林、沙沱后,到2010年几个点基本开发结束了,但是你们乌江的事业没结束,将来下一步怎么做,怎么围绕贵州能源优势,怎么把这篇文章做大做好,这就是你们的下篇了。”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乌江特色经济产业带建设的基础

应该看到,目前乌江流域区经济发展虽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流域区内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仍较为严重,局部地方还具有加重趋势。因而在产业经济带建设中,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两岸青山、一江绿水”的乌江生态长廊,进一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程,确保乌江流域森林覆盖率每年净增一个百分点以上。要创新生态建设思路,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乌江流域林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要同步推进西5县的经果林产业工程、生态茶产业工程、种草养畜工程,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使农民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逐步走上致富道路。把石漠化治理项目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施,解决乌江流域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的问题,保住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

(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商贸等第三产业,是乌江特色经济产业带建设的突破口

乌江经济产业带内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各项条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交通条件,正明显得到改善,特别是随着杭瑞高速公路和酉阳至剑河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以及乌江航运工程的启动,“两高一江”的大交通格局将很快在经济产业带形成。另一方面,产业带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位于思南县境内的思林电站现已建成发电,沙沱、彭水电站也将在明年建成投产,库区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已初步形成;乌江山峡、思南石林、石阡温泉、思南温泉、思南清代民居多彩组合的乌江百里画廊等景点的开发已初具规模。下一步主要是打造精品,努力通过多方协作,形成“长江三峡—乌江画廊—梵净山—凤凰古城—张家界—长江三峡”的黄金旅游环线。

二、思南县如何建设好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

思南作为乌江中游和下游的结合点,在未来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形成方面更应该有所作为。总体上,我们应该围绕思林电站建设前后对产业的影响,按照“二带二圈”和“做好铜仁西部中心”的总体发展思路,依托特色和优势资源,建设好思南乌江产业经济带,促进全县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林电站建设对思南县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思林电站建设工程规模大,从建设开工开始,便构成了区域经济活动的重点,在建设中和建成后将必改变乌江流域(思南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新兴产业的集中集聚。电站建成后对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改变。如电站建成后,随着库区小气候的形成,可充分利用低热河谷这个天然温床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并进行深加工创造自己的品牌去打开市场;电站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充分利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茶、经果林和中药材等产业,并进行深加工使之成为一项支柱产业;此外,电站建成后,库区宽阔的水面,将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能提升区域旅游资源品位,加快旅游建设。我省定位于“公园省”,但多是“山”的气势,少有“水”的音韵。思林电站建成后,在思南已形成长约35000米,宽20至3000米的水面,使区域形成湖光山色的景象,与两岸的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形成了互补型的资源组合。

三是能带动城镇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思林发电站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移民搬迁,其中整体搬迁的乡镇街道就有3个(文家店、三道水、瓦窑),目前三个整体搬迁的移民街已基本建成;此外,在塘头、合朋溪、香坝、许家坝等乡镇修建的部分移民街已全部投入使用。可以说,移民街的建成,对于本县城镇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文后附思林电站建设产业链示意图)

(二)对建设思南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制约因素的分析

在思南县建设乌江特色经济产业带,应该说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乌江流域(思南段)产业经济带既有相对发达的乡镇,又有落后的贫困山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公路沿线东西两翼山区的差异较大。以思唐、凉水井、鹦鹉溪、东华、张家寨、许家坝、邵家桥、塘头、大坝场等为轴点,以它们之间的干线公路为轴线的地区相对发展较好,而轴线幅射减弱地区则相对发展较慢。

二是工业开发层次低。乌江流域(思南段)产业经济带工业多以粗放、低效、低层次开发为特征,多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构成,发展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没有围绕资源加工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链,影响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

三是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由于交通、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薄弱,使很多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思南黄牛”、优质米、双低油菜、蛋鸭、早熟蔬菜、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

(三)建设思南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关键是打好绿色和生态这两张牌

发展绿色经济,树立生态文明,就是要将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这样说,在乌江特色经济产业带建设中,我们的最大优势在生态,同时难点也在生态。因而在产业经济带建设中,应该优先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产业,反之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的产业,应该禁止发展或限制发展。

1.建立经果林产业带。经果林产业是建设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县果树基地将累计达到10万亩(其中果园标准化基地总面积达到8万亩左右),2011年至2015年全县新建果园7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万吨,直接产值6亿元以上,带动贮藏、加工、运销等相关行业增值1.8亿元。

一是乌江沿岸海拔500米以下的优质高效柑橘类果树产区。以乌江沿岸涉及乡镇为主,包括龙底江流域乡镇,建成乌江沿岸、龙底江两岸海拔500米以下的优质柑橘类果树基地。到2015年,该产区柑橘类果树面积达到3万亩,2011至2015年新建柑橘类果园2万亩。主要布局乡镇:思唐、邵家桥、塘头、三道水、文家店、兴隆、思林、鹦鹉溪、香坝、枫芸、长坝、合朋溪、孙家坝等13个乡镇。

二是乌江沿岸海拔500~700米之间的优质高效冬桃产区。以乌江沿岸涉及乡镇为主,包括龙底江、岩头河流域乡镇,建成乌江沿岸、龙底江和岩头河两岸海拔500~700米之间的优质冬桃、李树基地。到2015年,该产区冬桃面积达到3万亩,李树面积1万亩。2011至2015年新建冬桃果园2万亩,李园1万亩;主要布局乡镇:思唐、邵家桥、塘头、三道水、文家店、兴隆、思林、鹦鹉溪、香坝、枫芸、长坝、合朋溪、孙家坝、青杠坡等14个乡镇。

三是乌江沿岸、岩头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上的优质高效核桃产区。该区域以胡家湾、青杠坡、孙家坝、合朋溪、长坝、枫芸、香坝等7个乡镇为重点,到2015年,辐射带动发展优质核桃面积3万亩,2011至2015年新建核桃果园2万亩。

2.建立绿茶产业带。绿茶作为一种多年生经济作物,除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明显的固土保水作用,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而且由于属于喜酸作物,思南县大部分区域均适宜绿茶种植。建设乌江特色经济产业带,大力发展绿茶,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产业,能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近两年来,思南县在茶园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全县茶园累计面积已突破4万亩。下一步,要围绕《中共思南县委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和《思南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15年)》,争取利用3~5年时间新建无性系茶园10万亩,每年种植1万~3万亩。

(1)进一步优化布局。为了实行“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将原规划的四个茶区减少为三个茶区,集中发展、规模打造。全县规划发展良种无公害茶园10万亩(其中“十一五”期间已发展4.3万亩),并重点布局在13个乡镇,其中:香坝1.2万亩、张家寨1.2万亩、大坝场1.1万亩、东华0.8万亩、宽坪0.7万亩、鹦鹉溪0.7万亩、许家坝0.5万亩、青杠坡0.7万亩、长坝0.6万亩、合朋溪0.5万亩、枫芸0.5万亩、孙家坝0.8万亩、凉水井0.7万亩。

(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良种主推“福鼎大白”、“名山131”、“金观音”,以茶园良种化作为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广先进的栽培与管理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施肥技术;积极探索茶叶生产工艺的课题,加强茶叶主要内含物成分和功能性成分分析研究、茶仓储方法与质量分析。

(3)加快茶叶体系建设。一是构建监测体系:建立“黔东茶叶检测中心”,实施茶叶生产、包装、贮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茶叶质量检测;二是加工标准化体系:思南县的茶叶标准化体系正在建设和实施中,茶加工企业须严格按照《思南绿茶加工技术规范》企业标准进行生产;名优绿茶产品,有了相应的企业加工标准,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营销网络体系:培植省、地、县龙头企业,整合品牌、打造名牌,建立合理的营销网络。

(四)做大做强蔬菜和畜牧产业,迅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努力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仍是当务之急,建立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必须围绕农民增收。经果林和绿茶这两项产业应该说生态效益占有主要地位,而且这两项产业发展的地域性极强,如从土壤类型上看,以土为主;从地貌分布上看,以山腰和丘陵为主,平坝极少;从涉及的农户来看,占全县的比例很小。而大力发展蔬菜和畜牧产业,就能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且这两项产业作为本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涉及千家万户,带动面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由于思林和沙沱电站建成后在乌江河谷区形成的小气候,更是给本县蔬菜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建立无公害蔬菜产业带。思南县海拔落差大,气温、水源、交通条件较好,特别是乌江河谷区具备规模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本县重点在邵家桥、塘头等镇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比传统蔬菜提早近20天上市。

一是实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力争到2015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在塘头、思唐、许家坝、邵家桥等镇发展次早熟和秋延晚蔬菜基地2万亩;在塘头、瓮溪、青杠坡、邵家桥、张家寨、许家坝、孙家坝等镇发展特色蔬菜基地2.5万亩;在凉水井、孙家坝、瓮溪、张家寨等镇发展高山冷凉秋反季节蔬菜标准化基地0.5万亩。

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内容,也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根据实际条件,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建设蔬菜基地,建立生产记录,扎实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塘乔镇大蒜、瓮溪镇辣椒生产基地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并取得认证。各乡镇建立的蔬菜基地至少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并取得认证,重点在思唐镇、邵家桥镇、塘头镇、许家坝镇各建1个1000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乡镇建一个200亩以上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鼓励个人发展100亩以上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2.建立生态畜牧产业带。思南县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贵州省重要的商品猪和商品牛生产基地,近年来,全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战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畜牧业生产发展,畜牧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生态畜牧业已逐渐成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产业。

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开发特种养殖”的发展思路,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以良繁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实现本县畜牧业优质、高效、安全、全面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5年,生猪存栏达65万头,出栏65万头;牛存栏20万头,出栏8万头;羊存栏20万只,出栏18万只;全县肉类总产量达6.2万吨,蛋禽产量达8000吨;水产品产量达32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3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36.2%上升到43%以上。

一是突出生产优势,优化生产布局。重点是提高生猪产品质量,特别是瘦肉型猪的培育,围绕铜遵公路、思凤公路、思石公路,建立以东华、思塘镇、凉水井、大河坝、合朋溪、长坝、塘头、板桥、天桥、孙家坝为核心的瘦肉型猪生产主产区,力争到2015年全县生猪存栏量达65万头,重点抓好以东华二元母猪核心种猪场为核心的母猪能繁基地建设,力争年生产优质种猪5000头以上;在许家坝镇的万塘、龙塘坝、蒲家岩、潘家宅;张家寨镇的尖山、双龙建立种牛繁育区,大河坝乡的昝家寨、龙联、花园等村范围内,通过改造荒山,改良草地,引进优良肉牛品种开展杂交改良,培育杂交一代母牛和商品育肥牛,将许家坝万塘示范区建成良种繁育基地和“思南黄牛”原种场;在许家坝、张家寨、香坝、孙家坝、天桥、邵家桥、塘头、瓮溪8个乡(镇),选择草山草坡较多,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的村(组)分别建立“思南黄牛”本品种选育基地。“十二五”期间,在塘头、邵家桥、天桥、板桥、三道水等5个乡镇建立优质家禽生产基地,开展围栏饲养和棚鸭饲养,饲养商品肉鸡年出栏20万只,饲养蛋鸭10万只,年产鲜蛋21000万枚以上。

二是努力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生产的贡献。大力推广秸秆青贮、秸秆微贮、快速育肥等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粮—经—饲”的种植结构,配备精干技术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大幅度提高人工授精配种受胎率,产犊(羔)率;抓好科技扶贫种草养牛、羊项目,通过对重点养殖大户实行以奖代补,掀起全县养殖畜牧业高潮,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三是加强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对猪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猪肺疫疫苗、猪丹毒疫苗,注射率要达到95%以上;猪口蹄疫疫苗、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率要求达到100%。猪、牛、羊、家禽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应达到100%,犬狂犬病免疫率达90%以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强化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五)思南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的核心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农户、开拓市场、争创效益的实力,形成强大的龙头企业群体;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组织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等;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优质粮油产业、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蔬菜产业和经果林,做大做强;高标准选建龙头企业,重点选择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型、市场贸易型和服务型龙头企业。按照“抓龙头、高档次、上规模”的原则,建设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带和农副产品加工区,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家以上,其中地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索给予实质性扶持的措施,力争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有所突破;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搞好技术、信息、购销、加工等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单纯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鼓励能人、大户及社会有识之士牵头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加快本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在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公司企业、涉农部门发起创办各类经济服务组织,支持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劳动联合与资金联合,发展农产品运销、加工、储存、保鲜等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着力培育农民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0个,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超过15%。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名优名牌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现有品牌如“亿农”、“金氏”、“凉山鼎”、“乌江贡米”等为基础,扶持一批地方特色各异、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创建2~3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并对现有的知名品牌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充分品牌效应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贮藏包装和品牌宣传,积极引导基地申报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和监管抽查工作,尤其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监控、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思林电站建设产业链示意图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