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发挥铜仁市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黔东北武陵山区区域中心城市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4247字

发挥铜仁市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黔东北武陵山区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通过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扩散,把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联系起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经济利益为最终驱动力,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增强区域发展后劲。纵观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无不具备开放性、多功能、强辐射、高效益特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和示范效应。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和全区领导干部会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的要求,明确了“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不仅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格局,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必然选择。铜仁地区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程度较深的地区,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铜仁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结合铜仁实际,依托本地资源、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按照打造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推进铜仁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把铜仁市打造成为黔东北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围绕“打造黔东北武陵山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我区要积极参与武陵山地区和渝怀铁路沿线区域的竞争与合作,加快推进以铜仁市为核心的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和“撤地建市”工作,与吉首、黔江、恩施共同引领武陵山地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省级二级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远景10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进一步巩固贵州东北部中心城市的地位。

(一)加快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交通要先行。铜仁市虽有区位优势,但无交通上的优势。铜仁市要抓好国家、省和地近年来支持铜仁交通发展的战略机遇,按照“整体规划、各具特色”的原则,以建成黔东北武陵山区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重点加快建设铜仁城市经济圈,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树立城市品牌和形象。

铜仁市交通区位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铁路方面:积极推进长昆快速铁路客运专线铜仁专线(玉屏东)至桃映的建设,积极配合建设铜仁高铁站(楠木桥)和桃映站,实现铜仁与省会高速铁路客运直通的目标。加快渝怀铁路复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促进渝怀铁路复线早日实施;抓紧渝怀铁路铜仁东站提级扩能工作,提高铁路站场吞吐能力;积极争取湘黔铁路大龙站与渝怀铁路铜仁站的联络线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实现铜仁与省会铁路客货直通目标。公路方面:积极配合建设杭瑞高速公路、松从高速公路铜仁段建设,加快改造201和305省道为二级公路;规划建设灯塔—漾头—怀化二级公路,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快速环路(西环大道),使之形成完整的公路交通干线网。保留现有市域公路网络,同时改造茶店—鱼塘—江口、谢桥—六龙山—瓦屋—漾头、铜仁—和平、大兴—牛郎为三级公路。航空方面:加快铜仁凤凰机场4D级扩建工作,积极开通新航线,努力开通与张家界民航机场形成互补的旅游航线。水运方面:规划在港区五显庙处新建50吨级3泊位客货综合码头一处,使铜仁港货物吞运能力达到10万吨,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00万人次。站场规划:中心城区设一级客站1处、二级客站1处、三级客站2处;在茶店设二级客站1处,漾头、大坪设置三级客站。结合灯塔物流园区布置一级货运枢纽,同时加快物流中心、专用货场、停车场建设,增强城镇的综合运输能力。

加强城镇供电、供气、供水、路网、邮电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园林、绿化、广场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路网建设为统领,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布局,做好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加快垃圾收运系统、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环境建设,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启动锦江河综合整治工程,围绕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目标,实施重点道路白改黑工程,做好路灯改造、居民小区路网硬化、沿岸绿化等工作。加快开发建设谢桥、灯塔及火车站片区,体现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提升城市中心区发展水平。

(二)加速提升城镇化水平

把加快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做大做强铜仁中心城区,强化玉屏、江口、松桃三个县级城市,加快建设环城卫星城镇群,加快建立以产业为支撑、中心城市为龙头、基础设施完善的特色城镇网络体系。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当今区域间的竞争,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城市实力的竞争,特别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铜仁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云贵高原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战略地位与功能作用是周边地区城市不可替代的,具有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我们的中心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城市框架已初步拉开,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按照建设生态型和国际化旅游城市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依托川硐教育园区、大兴科技工业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重点加强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铜仁至大兴连接城市新区的城市主干道和环城快速通道,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城市新区有序开发。力争到2015年,城市新区主骨架初步形成,新城区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

把玉屏、江口、松桃三个县城作为铜仁市的卫星城市建设,特别是要把江口作为未来地级铜仁市的一个城区来建设发展。力争到2015年,松桃、玉屏和江口县城的城镇人口均达到10万人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均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绿化率均达到35%以上。力争早日实现松桃、玉屏撤县建市,江口撤县建区。

采取“以城带镇、以镇带乡、以乡带村”的发展思路,加强重点卫星城镇建设,统筹区域城乡发展。重点加强以下城镇群建设:一是以万山、高楼坪、黄道、下溪、敖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建设;二是以茶店、田坪为中心的卫星城镇建设,三是以坝黄、坝盘为中心的卫星城镇建设;四是以孟溪、普觉、桃映为重点的卫星城镇建设;五是以大兴、牛郎为中心的卫星城镇建设。同时,结合“十里锦江”旅游经济带发展,把漾头建设为沿锦江的重点特色旅游卫星镇。力争到2015年建成万人以上的重点小城镇10个,2020年力争达到15个以上。

近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远期适当发展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力争到2015年,铜仁市将新建2座220千伏变电站和8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566兆伏安,改造或增容4座变电站。中心城区将新建3座35千伏变电站,同时对漾头变电站进行改造。远期逐步将负荷增长较快的乡镇35千伏变电站升压为110千伏变电站。到2015年,全市城镇住房安置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均住宅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到2030年,城镇人均住宅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三)加快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空间布局

统筹搞好详细规划和配套规划,科学安排城市空间、土地空间、生态空间和产业空间,确保整体规划的先导性、严肃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真正做到以科学发展规划指导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在市域范围内构筑“一心两轴三组团”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即铜仁市中心城区,它是构成铜仁市城镇空间的极核,也是铜仁地区城镇体系的一级中心城市。

两轴:其一是沿松(桃)从(江)高速公路走向的城镇与第二产业聚合轴;其二是沿杭瑞高速公路走向的旅游城镇与旅游产业聚合轴。松从高速公路聚合轴是铜仁市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区域,向北连接松桃冶金工业聚集区,向南可对接万山、大龙经济技术开发区,三点可形成互动发展;杭瑞高速公路旅游产业聚合轴东起九龙洞风景区、经铜仁老城区,西延伸坝黄、至江口,形成市域东西向锦江旅游经济发展轴。

三组团:分别选择坝黄、漾头、茶店为重点建设组团。到203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三层次结构。其中:中心城市1个,即铜仁中心城区,发展人口80万人;中心镇3个:即茶店镇、漾头镇和坝黄镇,发展人口8000至10000人;一般镇5个:即瓦屋镇、大坪镇、和平镇、桐木坪镇和鱼塘镇,发展人口4000至5000人。

(四)发挥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产业支撑,做大做强经济实力。结合铜仁实际,要着力培育基地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级产业集中;突出现代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着力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1.第一产业:以铜仁现有的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商品,服务于旅游经济,增加农业收入;在城郊地区或主要旅游景点开辟可以反映地方特色的观光、休闲旅游农业;面向城市市场发展城郊型农业。形成近郊、远郊、山地三个农业产业带,分别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近郊农业产业带包括花木培育基地、蔬菜基地;远郊农业产业带包括水果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禽畜养殖基地;山地农业产业带包括生产林和经济林种植区;结合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布局观光农业。

2.第二产业:发展与现代城市兼容的工业门类,推广新型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制造业、生物制药、矿产资源加工、建材为重点的第二产业。重点发展大兴—尖岩科技产业园区、灯塔仓储物流和加工产业园区、谢桥一类工业基地,结合万山、田坪发展茶店二、三类工业区。近期以发展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业、新材料等现代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建材、矿产资源加工、冶金、化工等资源导向型产业;中远期应积极发挥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优势,创造条件发展电子信息及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除重点镇可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关联的工业项目外,其他工业必须向园区集中,对于不在工业园区的工业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原则进行正确引导。

3.第三产业:以黔东北武陵山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导向发展金融、商务、会展、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以武陵山地区旅游服务核心城市建设为导向发展旅游服务业。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旅游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体育、信息咨询、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中心镇发展旅游服务、商贸、餐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般镇重点发展商贸、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等。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