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关于印江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4470字

关于印江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作出的科学判断,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林业的新地位、新使命,充分说明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印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抓好林业生态建设有利于推动全县森林资源健康稳定发展,早日实现兴林富民目标。

一、全县森林资源概况

据2006年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显示:全县国土总面积196110公顷,林地115715.52公顷,占国土总面积59.01%,非林地80394.48公顷,占国土总面积40.99%;森林面积96414.8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3.32%,活立木总蓄积4242435.95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4166432.40立方米,占98.21%。森林景观度达Ⅰ级的森林面积有87770公顷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89%。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9.16%,林木绿化率51.62%。

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营造林步伐加快。2000年至2009年底,全县共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3966.4公顷、封山育林12770公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4626公顷。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县17个乡镇222个行政村4万户退耕农户,累计完成投资达2亿元。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监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96年的110550公顷减少到2009年的81740公顷,壤侵蚀模数由工程实施前1265.4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2008年的473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改善了林种和树种结构,提高了林分质量,野生动植物增加,森林生态功能日渐完备,自然灾害明显减少。10年来,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2.6个百分点。

林木资源质量和数量提高。据2006年全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全县活立木蓄积由1996年的78.15万立方米增长到2009年的367.15万立方米,单位蓄积由16.44立方米/公顷,增加到24.02立方米/公顷。经济林面积达2204公顷,年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

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县生态旅游人数达2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00万元,解决了农村就业1万个以上。目前,全县共开发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景区有10余处,景点若干处。

农民收入增加。全县利用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积极发展经果林、茶叶优势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投产果园分别达6700公顷,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退耕还林工程累计补助退耕农户达2亿元,仅此一项,使退耕农户户均增收5490元,人均增收568元。其次,退耕还林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印江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印江林业生态建设也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据全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全县人均森林面积0.18公顷,人均蓄积7.36立方米,低于全国(9.42立方米)和全省(7.66立方米);森林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多数为单层林;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中、幼林为主,占84.16%;低产低效林地19363公顷,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不高,森林质量偏低,森林生态功能不强。

(二)生态环境脆弱

全县104160公顷林业用地及1541公顷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中,石漠化地类占6499公顷,岩石裸露严重,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约1098.16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56%;石漠化面积411.81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1%。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人为对植被的破坏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仍比较突出,全县每年流进江河的泥沙量仍在20万吨以上。

(三)资金投入不足

地方经济落后,财力薄弱,在森林资源管理上,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不够,突出表现在:森林防火经费紧缺,森林防火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县、乡、村没有建立专业的森林防火队伍,在处置森林火灾的突发事件上,难免进入“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被动局面,给防火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资金投入的不够与新形式下林业生态建设任务不相适应。

(四)森林经营水平不高

森林经营水平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林地经营利用效率不高,后备用材资源匮乏,特色林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所发展的经果林品种单一,零星分布,没有规模化发展,大多为林农自主经营,管理技术跟不上,经济效益低。2009年全县林业生产总值1870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211154万元的0.9%。

(五)农村群众生活燃料短缺

近年来,印江不断重视农村沼气能源建设,部分农民群众以烧柴为主的传统的生活习惯得到改变,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森林保护的压力。但是,沼气池等节柴改灶建设普及率不高,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据了解,全县39万农村人口中,有80%农户是以烧柴、燃煤为主,这将严重影响生态建设成果。

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对策措施

(一)精心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把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石漠化地类纳入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盘子,加大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加强全县低产低效林地改造,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做大做强生态茶叶、油茶、经果林及竹产业发展文章,围绕巩固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及兴林富民目标,建好产业发展基地,努力实现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观赏效益最大化。

(二)抓好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全县森林景观度达Ⅰ级的森林面积有87837公顷,这些地方林相各异,虽然具有观赏性,但色彩单一,观赏价值还不高,且功能单一,遭受病虫害影响也较大。加上森林火灾及人为砍伐,严重影响了森林的美观度。开发好森林景观资源将为全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建议:启动林相改造工程,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增加树种的多样化,尤其要引入季节代表性强的景观树种,营造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特别要抓好梵净山周边森林景观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为生态旅游提供更多更美的去处。

印江是革命老区,要借“红色旅游”及梵净山这块“绿宝石”充分发挥周边乡镇的乡村旅游。与梵净山毗邻的乡镇如木黄镇金厂村部分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办起了独具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豆腐”山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要把这“借鸡下蛋”的思路推广到其他乡镇村,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开发集休闲、娱乐、民间文化、游戏等多方面的乡村旅游资源,引导农民找到经济增收的多条路子。同时,要抓好“六绿工程”建设,即:“绿城”(对中心城区及重点乡镇所在地的造林绿化和美化)、“绿廊”(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的造林绿化,形成绿色走廊)、“绿水”(印江河等主要河流两岸的造林绿化)、“绿村”(对重点旅游村寨的造林绿化和美化)、“绿园”(校园、社区、经济开发区等的造林绿化)、“绿苗”(珍稀乡土绿化苗木的培育),提高城乡绿化水平,促进全县旅游景观整体优化,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当前,重点围绕县城至梵净山旅游公路沿线,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方式,加快全县生态旅游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加强和完善县森林资源保护中心、乡镇林业站、护林员、村委会“四级”护林管护网络体系建设,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切实抓好森林采伐、征占林地、野生动植物管理、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森林资源全天候保护。护林防火工作要形成各级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群众参与的管护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发展,确保生态安全。

(四)继续抓好退耕还林“五个结合”工作

印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43万人口,农村人口达39万,人均耕地仅0.75亩(1亩约为0.067公顷),人多地少是印江贫困的原因之一。抓好粮食生产,确保退耕户基本口粮田有保障,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客观需要,抓好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就是要在现有耕地的质量提升和数量稳定上认真抓落实,减轻农民退耕还林工程后缺少土地的压力。要抓住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政策,争取扶贫项目向退耕还林区倾斜,整合项目资金加强农田建设,改良劣田劣土,提升耕地质量,稳定退耕户基本农田面积。要把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禁牧舍饲等项目资金与退耕还林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

(五)精心规划,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户增收问题,深入调研,精心规划。当前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立足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搞好组织引导,鼓励、支持能人租赁、承包退耕还林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退耕户增加“多条腿”走经济发展路子;二要以林权改革为契机,引导林农发展林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再就业创造机会;三要规模化发展林业产业。2007年,印江获得贵州省唯一一个由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实施的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建设项目,在杉树乡14个村实施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扶贫开发项目建设,3年来,项目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看到了发展林业产业的潜力和希望,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明显下降。2010年,印江“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启动。结合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印江要把握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结合目前全县低产低效林地改造及现有耕地资源,做好生态茶叶、生态油茶、竹产业及经果林发展规划,坚持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林业产业。

(六)加大投入,抓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

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出发,围绕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目标,转变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全县森林区应区划为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分类管理,把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分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对公益林要严格实行保护措施,不得实施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采伐,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防护功能;商品林以产生经济效益为主,对商品林的管理,要严格实行限额采伐,并合理进行采伐利用,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对森林进行分类经营管理,以提高群众造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同时,地方财政要加大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主要用于林业执法、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护林防火队伍建设等,为管护森林资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七)加大宣传,增强群众爱林护林意识

林业宣传工作要贯穿当地政府、林业部门各项工作始终,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广泛开展林业法律知识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爱林护林意识,并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打击曝光力度。

加强印江林业生态建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实现兴林富民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深入研究,有了“金点子”,印江林业生态建设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