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德江傩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与保护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7673字

德江傩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与保护

德江是文化部授予的“傩戏之乡”,德江“傩堂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傩学会会长曲六乙先生说:“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如何将这一文化优势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真正形成文化产业,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载体,将德江傩文化多层面、多角度充分展示,使之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倾力打造世界傩都,旨在以世界傩都为载体来探讨德江傩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德江傩文化发展现状

(一)概述

傩堂戏又名傩愿戏或傩坛戏,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属于傩戏的一种。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堂戏。贵州是我国傩戏品种最多的省份,是发掘研究傩文化遗产较早的省份,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据《华阳国志》记载:“牂牁郡之民,俗好鬼巫,多禁忌”(德江为牂牁郡故地。汉武帝元鼎六年通西南夷,建牂牁郡),说明德江最迟在秦汉时期便已有傩的活动。

德江历史上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本土少数民族夜郎文化的交汇地区。世代生息繁衍在德江境内的各族人民,是傩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他们身处蛮荒之地,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因此,傩仪活动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傩戏,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从事傩仪和傩戏的老师充当了人与神的桥梁,他们把人们的愿望通过傩仪转达给神灵,又把神灵的“庇护”转达给人们,从而构成了祭祀性的酬神内涵。傩仪从歌舞活动中逐渐发展了傩戏并逐步加以完善,注入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加上惊心动魄的傩技表演,构成了傩戏娱人的内涵。酬神与娱人二者有机地结合,满足于人们求助神灵的愿望,满足了人们文化生活需求。傩戏有了存在的价值,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

(二)发展过程

德江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德江傩堂戏原始古朴,源远流长,由于师传不同,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之分,其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内容和风格则有一定的差异,师娘教的文戏、正戏较多,茅山教的正戏、插戏较多;师娘教柔美细腻,唱腔婉转,舞步轻盈;而茅山教则粗犷豪放,唱腔质朴,舞步矫健。或者说,一是充满阴柔之美,一是充满阳刚之气。经过进村入户深入反复调查,我县傩戏坛(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现有傩戏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人员674人,古老面具1484面。

1987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仅德江提供的107面古旧面具就占展出面具总数的一半左右,在艺术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香港《大公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对展览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同年,《中国建设》杂志第三期用中、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葡萄牙等七种文字向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介绍了德江傩堂戏。同年7月,文化部又专程来到德江摄制《德江傩堂戏》专题录像片。从此,德江傩堂戏不仅走出了山门、走出了贵州、上了京城,而且还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1993年,省文化厅命名德江县为全省唯一的“傩戏之乡”。2002年,受文化部派遣,组团参加了“2002年新亚洲文化节”,演出取得圆满成功。2003年德江成功举办了空前盛大的“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韩国、德国、委内瑞拉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大陆13个省(市)的专家110余人就“保护、开发与利用傩文化”进行了专题研讨。会议期间,中国傩学会会长曲六乙先生在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时所说:“傩文化的兴起乃至蓬勃发展,应该说德江傩堂戏功不可没。今天,作为一个县能举办这样规模的研讨会,真是大手笔作大文章,对保护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德江傩堂戏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戏种。”“傩戏是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戏正是文化历史进程的活化石标本。”“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2003年德江傩堂戏被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其价值已得到国际公认。2004年德江傩堂戏更是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和游客备受关注的热点。2004年8月中旬,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蔡九迪、东亚美术中心主任巫鸿等一行对德江傩戏进行为期三天的观摩考察后说:“德江傩堂戏真美!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的文化艺术精品。”2006年2月19至24日,由13名傩戏艺人组成的“中国·贵州德江傩堂戏艺术演出团”分别参加了在日本冲绳、东京举办的“国际民俗艺能节”活动,并为国际友人献上了一台精湛的傩戏和神秘的傩技表演。2006年德江傩戏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文化部授予了德江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

(三)存在的问题

德江傩戏原始古朴、历史悠久、遍布全县,现有傩戏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人员674人,这组数据表面看起来傩戏队伍庞大,传承发展喜人,但却不知在这组数据的背后却潜伏着重大危机。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搞傩文化就是搞封建迷信,不敢沾边,忽略它的文化价值、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科考价值,从而使这一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广泛发掘和应有的发展。

2.社会关注力度不够。研究、保护和开发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足够保障,无固定的表演场所、专业的表演队伍和培训机构,傩艺师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不得不以从事其他职业来谋求生计。由于社会的关注度不够,使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职业,认为它无前景、收入少、不体面、枯燥乏味,从而导致这一民族文化后继乏人,傩戏和绝技基本濒临绝传。

3.人员结构老化、绝技师傅稀少。我县傩戏虽然在国内外均有过出色的演出,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但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一两支表演队伍,并且基本都是年事已高者。对散布全县的100多坛傩戏班子而言,真正能表演开红山、上刀山、下火海等绝技和走得出去的傩艺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对从事演出的“土老师”不能统一管理,集中调度,“土老师”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缺少创新,导致演出的内容陈旧,观赏性不强。

4.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意识,对傩文化没有进行系统包装、打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积极宣传、扩大影响,使傩文化为众人所知,才能让人了解其独特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就德江本地而言,尽管广大群众都知道有傩戏的存在,但真正能说出“傩”为何物、傩戏的曲目有哪些的人也为数不多。德江县早在1993年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傩戏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充分肯定了德江傩文化及傩堂戏的独特性。在其他地方纷纷打出各种文化牌,甚至傩文化影响不及德江的地方也自称“傩戏之乡”并举办傩文化研讨会的时候,德江县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及时推出,使这一民间瑰宝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二、德江傩文化的旅游开发构思

(一)背景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经济回升基础、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民生保障、社会事业、“三农”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投放重点向战略型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倾斜,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10年规划的实施,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财力支持提供了新机遇。

1.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上明确提出:“要积极支持铜仁地区积极开发建设以乌江画廊、德江傩文化、思南石林和思南古城为重点的乌江特色旅游区,加大对铜仁龙舟、玉屏箫笛、思南花灯、松桃滚龙、德江傩戏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2.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地委、行署早几年就提出了“旅游活区”和构建“两圈两带”战略发展目标,将紧紧围绕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未来五年,是铜仁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率先突破的机遇期和黄金时期。地委、行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把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资源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贵州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围绕这一目标,铜仁地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扣“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主题和“出台一组好的政策、实施一批好的旅游建设项目”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改善旅游生态环境,加快旅游优势资源开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率先突破,推动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总体定位是:以自然生态、佛教文化和民族风情为核心,着力构建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努力把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建成生态与文化高度融合、高氧低碳的复合型文化旅游经济圈,使之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龙头旅游区、全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基地)、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和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

可以说,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春风已经到来,时机已经成熟,下步将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好时候了。

3.县委、县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今年3月,杨德华书记在县十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发展主题是“争创经济强县、构建和谐傩乡”,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三增一保促跨越”。要求在抓规模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以打造“梵净山旅游经济圈”为依托,充分利用傩文化、红色文化、扶阳古城、泉口万亩草场和石林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德江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全方位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利用人文、自然资源,集中包装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融入梵净山文化旅游圈,打好旅游产业牌,重点发掘傩戏、炸龙等民族民间文化,紧紧围绕“中国傩城、贵州生态县城、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切实加快城镇建设。另外,傩文化广场已经纳入了德江县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新区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时尚创意产业为核心,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和高尚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充满文化魅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标志空间。整个城市环境设施和建筑策划中将加入傩文化元素。

以上说明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在全区乃至全省、全国文化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引起了高度重视,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强调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4.旅游发展的需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现代旅游产品给予消费者的不仅仅是旅游服务,更是突破传统形态上的更丰富的精神享受。未来的旅游发展是多样化的,靠单一的山水旅游肯定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将旅游和文化结合起来,走文化旅游的发展之路。一旦将其与旅游结合起来,就可以吸引游客目光,增加他们的停留时间,从而达到旅游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初步建成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面积规划为40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发展成30万人。按未来德江城市规划的建筑面积和居住人口来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用什么文化来支撑?据统计,我县土家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0.3%,我县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土家族文化,而我县傩文化则是土家族文化的灵魂。傩文化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江西、湘西等地纷纷打民族文化牌、提升地方经济和知名度的同时,我们如何发挥傩文化自身的独特优势,把民族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转化为旅游产品,把旅游产品转化为经济优势呢?这需要一个载体来转换,个人认为最好的载体就是“世界傩都”!

总之,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改善基础条件,地委、行署坚定不移地构建“两带两圈”,为我们夯实发展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拓展了空间。县十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确立的“三增一保促跨越”目标,明确了全县新一轮的发展方向、路径和重点。“三高四铁一港口”的交通网络格局,黔东北铁路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倾力打造等,将德江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这良好的政策背景和发展优势下,我们的发展缺的不是机遇,而是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争先意识。世界傩都的打造正好符合了当今旅游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更是切合了省、地、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它将会为全县“三增一保促跨越”总体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倾力打造“世界傩都”傩文化主题公园

1.主题公园的发展前景。主题公园是一种游憩化的场所:它是运用一系列场景道具,演绎出各种游乐产品的非生活化场景,使游客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收获一次震撼的情感体验。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至少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特定主题,具有一定设施和技术手段,能够给顾客提供独特体验。这些特征使得形式各异的主题公园能够借助一个个鲜明的主题为顾客创造独特的价值体验,而以出售各种体验为主的经营形态顺应了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的大趋势,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风靡世界。中国的主题公园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现在我国的主题公园已经成为世界主题公园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吴文学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城市化的加快,主题公园这一新型的旅游休闲产品,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消费对象。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中国主题公园又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未来5年,中国主题公园的市场需求将超过每年100亿元,未来25~30年,中国可以容纳10个乃至更多类似迪斯尼规模的主题公园。

2.主题公园的产业带动效应。大型主题公园的良性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以及城市周边区域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住宿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且也凭借其独特的主题增强了餐饮、购物等商业活动的特色,促进了城市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有效提升。例如,据不完全统计,迪斯尼乐园每收入1美元,周围的各种其他特色商业服务就能收入3美元,因为凭借迪斯尼乐园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每年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周边这些与迪斯尼乐园文化互补或相互支撑的商业设施也从中获益,从而极大提升了城市旅游目的地商业的特色形象。又如,云南等一些经济欠发达省区,在过去几年中,借助主题公园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其他产业,无论是旅游业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貌和城市化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除此之外,运行良好的主题公园自身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产生较好的产业关联效应,如商业、交通运输业、住宿业等。通过产业链的关联性,形成营业收入、居民收入、就业和进口额等乘数效应,从而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3.打造“世界傩都”傩文化主题公园的现实意义。傩文化虽然在我国分布范围极广,种类极其繁杂,但德江傩堂戏在世界上以其完整性、原始性、艺术性、独特性早就蜚声海内外。因此,它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古老的文明,走出国门,与世界交往。如果我们以世界上最为完整性、原始性、艺术性、独特性的傩文化为龙头,着力打造世界傩文化主题公园——“世界傩都”。把世界上所有的傩戏表演、面具、服饰、道具和全国各地优秀的傩艺班子集中来我县展演,整个城市按功能区域强力透露出傩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傩文化气息,打造一个世界傩戏大都会,形成世界傩文化市场和研究基地。让游客进入德江就能感觉到浓厚的傩文化氛围,就能欣赏到不同种类的傩戏表演,就能学习了解到全世界傩文化的精髓,就能亲自体验“世界艺术瑰宝”的艺术魅力。这不仅是为了抢救、保护、挖掘和利用德江乃至全国的傩文化资源的重大举措,还为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绝佳场所,也必将为德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世界傩都”主题公园的规划设想。拟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以傩文化主题广场为中心,分9个功能区,即世界傩文化博物馆、行政中心、表演大厅、多功能影视厅、艺术长廊(傩文化展示区)、世间艺术表演中心、狂欢广场、旅游商品一条街、民间美食一条街。其中,民间艺术表演中心主要表演地方民俗歌舞,如:土家哭嫁歌、花灯、舞狮、金钱杆舞等。狂欢广场主要以“我为欢乐而狂”为主题,是集节庆、娱乐、歌舞于一体的完全体验区,把我县土家炸龙、水龙泼水节、竞技体育以及篝火晚会融入其中,让游客参与一起欢庆,一起狂欢。行政中心主要用于行政办公、学术研究与交流、商务会议等。旅游商品一条街主要汇集民间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制品,如天麻及其制品、豆腐丝、牛肉干、乌江酸鱼等土特产品以及傩面具加工、土家烟斗制作、土家草蹬编制等手工艺品,设有向游人开放的体验性项目,游人可亲自制作工艺品并包装买走。民间美食一条街是以民间特色餐饮文化展示和餐饮业相结合的民间饮食文化街,另外,还可以结合我县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优势,开设茶文化园,以及利用乌江奇石的优势开设乌江奇石文化园等。利用德江傩文化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

三、保护与传承

文化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内涵丰厚的德江傩文化展示的是黔东土地的神奇、人民的智慧及文化的多彩,在21世纪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强化发掘、保护及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幸福、公正、公平、充满活力的未来社会的重要标志,不仅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决策上高度重视,地方职业学校更应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学术优势和教育平台,在内涵挖掘、人才培训、对外交流、功能展示及传播途径等方面对德江傩文化的发掘、保护及传承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成立傩文化专项发展基金,组建傩文化艺术表演团。财政每年将傩文化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修建德江县傩文化活动中心,成立德江县傩文化艺术表演团,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傩文化表演队伍,还可以在县职业技术学术开设傩文化艺术培训班。艺术团集表演和传、帮、带为一体,随时充实新鲜血液和培养后备人才,使我县傩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展演。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的展演和学术交流活动,欢迎和邀请有影响的学者、文化投资商赴德考察、洽谈项目合作。最好每年举办一次高层次、大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尽可能多的出版发行德江傩文化系列丛书及相关影像资料。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县傩戏艺人大大减少,民间进行的傩事活动也大大减少,民间保存的傩文化文献大量流失。为抢救和保护傩文化这一艺术瑰宝,应尽快整理德江傩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发行,并组织傩戏艺人从事傩戏表演,摄录相关影像资料保存或出版发行,以期德江傩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4.依托优势,做大做强傩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我县傩文化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以及规划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优势,尽快编制“世界傩都”主题公园详细规划,加大傩文化对外宣传力度,将其作为旅游资源推向市场。开辟傩文化特色旅游线路,以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傩文化保护。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