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对江口县土家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4990字

对江口县土家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江口县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土家族人口7154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苗族254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完全有资格申报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可惜有关部门错过了申报良机,使江口与民族自治县失之交臂,造成了多年来民族文化无法发展壮大的遗憾。

武陵山脉是土家族、苗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梵净山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地,所以江口的土家族文化有巴蜀文化的柔媚,更兼荆楚文化的雄浑,是土家文化多元化的代表。代表村寨有云舍土家族文化村,代表民族文化有土家金钱杆、傩戏等。

一、江口土家族的渊源及文化习惯

江口县境内的土家族和渝东、鄂西、湘西及黔东北的土家族为一个共同体,宋代以后官方对土家族多以土、蛮相称。在元代,朝廷在江口设置省溪、提溪两处军民长官司后,在这里开始了长达500多年的土司统治。

土家族的饮食喜荤素搭配,喜欢酸食和腊制品,酷爱“老三篇”——面肉、扣肉、酥肉,讲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也爱在节日“办粑粑”以示庆贺。民族特色产品有豆腐干、泡萝卜、油茶。

土家族婚俗讲究“三媒六证”。男女青年相互看中后,男方请媒婆上门提亲,然后就放炮去“梳子”,在结婚前讲究提“方方”、“肘肘”去过礼,接着用大轿将女方抬回家,之后拜寨、回门。葬俗则要求老人死前儿女都来“守气”讨封正,死者的头朝正堂屋,停放在堂屋正中,并请来道师看日子、打绕棺、开路、下葬。三年内要为死者挂青,三年后才在清明节期间挂青。在“七月半”要为亡故的人烧包封,为死者送钱纳福。

土家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传统的男式上装为对襟衣,下装为白裤腰抄腰裤;女式上装着腕襟衣,下装为白腰扎扎裤。男女上下装均镶边,有花鸟图案。此外,男人干活时打绑腿,女人则头包布帕,捆围腰,穿绣花鞋。现在,一些边远的山区的老人还有类似的穿戴,云舍土家族文化村的表演队伍穿戴类似的服饰。

土家族禁忌有“杨公忌”、婚嫁忌、立房忌、丧葬忌、出门忌,还有忌踩三脚、忌年头年尾等。有过社、清明、端午、月半、中秋和“赶年”的习俗。

土家族的文体活动有叼棍、抛子、打陀螺,走“打三棋”等,民族舞蹈有茅古斯和摆手舞,民族器乐有锣、钵、鼓、箫笛等,其中双江瓦寨的锣鼓手能打20多个曲目。

二、江口县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土家经济快速发展,土家文化得到传承

江口县把发展民族区域经济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紧抓落实,作为江口主要少数民族,土家族受益面最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西瓜、果蔬产业进一步夯实,中药材种植面进一步扩大,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6元,已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加上村村通公路、电视、电话,土家山区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更高了,一些土家文化得到挖掘、整理、传承。如官和、闵孝、桃映有了自己的山歌队伍,并将山歌刻录成光盘出售。群众自编自导一些小品、相声,利用赶场天和节假日在街头表演,不少地方现已成为省、地戏剧创作基地。太平乡云舍村自发组织的土家文艺表演队伍,已被东太公司包装推向市场,每年为游客表演上千场。

(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土家文化得到传承

梵净山是地球同纬度生态保持最完好的地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有黔金丝猴、珙桐等34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有2000多种植物类型,有“自然基因库”之称;梵净山是明清时期名扬宇内的佛教名山,“倾动十三布政”,“香客人来人往,若城市然”。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已将其认定为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土家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傩戏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在江口有数百年的历史,常年在“冲傩还愿”等活动中演出,与道教融为一体。傩技中的“上刀梯”、“踩红犁”、“开红山”、“定鸡”、“走九州”已成为中华民间艺术的奇葩。目前,江口傩戏的传人有坝盘乡的邱小满、双江镇的胡胜光等十余人。已成立“傩戏协会”,挖掘、抢救了20多出傩戏节目,组队前往日本、韩国等地演出,江口被列为“西南傩文化研究基地”。傩戏中的《钟馗斩鬼》已成为云舍土家文艺表演队常年表演的节目。

土家山歌是中国歌舞中最灿烂的歌舞节目之一,土家群众虽达不到“能走路就能跳舞,能说话就能唱歌”的程度,但在江口县太平、闵孝、民和、坝盘等土家人口较多的山区,能经常听到土家人随口唱来的山歌。其中“薅草歌”、“哭嫁歌”、“扯谎歌”最为精彩。在土地还没下放到户的时候,很多村民共薅一块土地的草,为了打发时间,边唱边薅,不知不觉就把时间打发了。姑娘出嫁在土家族人看来是最隆重的仪式,一些姑娘围着待嫁的姑娘唱姐妹情、父母情,唱得悠扬婉转,情感动人,往往一唱就是一夜。扯谎歌是休闲山歌,在砍柴、放牛、劳作时,人们互相调侃,用逸趣横生的扯谎山歌调侃对方。此外,情歌也是山歌艺术中的瑰宝,土家青年男女往往通过山歌对唱结为连理。如《冷水泡茶慢慢浓》就是情歌中的精品:

金钱杆又名霸王鞭、赶山鞭、打洋钱、打花棍、莲花闹等,是武陵山区传承下来的一门自成体系、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民俗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是节庆、祭祀和玩花灯时的主要表演内容,演出时拥有“一旦一丑”、“双旦双丑”、“多旦多丑”竞舞的土家族特技表演(舞蹈)。由于金钱杆唱词优美,表现优雅,被誉为“中国南方二人转”,在黔东梵净山区的江口县最为盛行。

金钱杆是现在欢迎游客的重头节目,当地土家人制作的金钱杆长80厘米左右,用紫竹配上古铜币制成,两头削凿穿孔,横扯,顺挂着两串小钱,形成交叉的十字架,以便舞蹈时拍打,互相冲击,产生出多种声响,与唱歌的节拍韵脚合拍。江口金钱杆历史悠久,传说有二:一是在秦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武艺超群,善于使鞭,其死后,荆楚之地的百姓为纪念他,便模仿其舞鞭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威武和勇敢。二是唐朝末年,番帮作乱,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有一民妇,丈夫横遭杀害,被迫携带一双儿女,四处逃荒,路过深山丛林,被山寇抢去,丢下兄妹二人,为了寻母,兄妹二人将讨得的12对铜钱做成钱杆,并把自己的遭遇编成歌词,沿途边打边唱,歌声回荡在乡村、山野,悲切之情感动了山神,山神便移去山峰,赶走贼寇,还其母亲。这些传说,一方面表明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另一方面反映了金钱杆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了金钱杆有悠久的历史。2007年,江口金钱杆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钱杆的唱词丰富多彩,其类别有欢迎客人的,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祝福的,等等。而在花灯的莲花闹表演中,主人会增加酬金来激发玩灯人唱更多的唱词,耍更具特色的金钱杆。

(三)土家文化品牌逐渐形成,土家文化进入市场

江口每两年举办一届山歌赛,每年举办一次花灯比赛,每年举办十余次激情广场活动,都极大地激发了江口县群众对土家文化热情。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土家金钱杆、土家山歌在国家、省、地区的文艺汇演中崭露头角,并多次在央视亮相,其中江口县原生态山歌协会表演的金钱杆参加全国首届“龙船调”艺术节获最佳风采奖,并参加闭幕式演出,土家山歌、金钱杆还多次赴京在央视展播;云舍、闵家场的山歌还赴贵阳参加“多彩贵州”活动并获奖。现在有20多个文艺节目进入梵净山旅游市场,成为梵净山文化旅游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在云舍风雨桥,云舍的土家文化元素被容纳在八幅壁画中,让世人尽悉土家文化风情。

三、江口土家族的文化特色

作为我国土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江口土家族文化有鲜明的特点。

1.体现先进性,跟得上时代节奏。土家族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对于那些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总是比当地其他少数民族更容易掌握,所以他们代表了当地的先进生产力。我们从省溪司土司遗址和云舍造纸作坊可以看出,江口土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较之当地的其他民族进步不少。

2.体现独特性,有别于其他民族。江口土家族总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房屋,有三柱二、三柱四、五柱四、五柱六、七柱六的主屋造型和走马转角楼的厢房造型,有独特的婚俗,有“杨公忌”等独特的忌讳,有“过赶年”的习俗。

3.体现灵活性,与杂居民族共生共荣。江口金钱杆既是土家花灯的一种道具,也可以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体育节目,目前已打造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潜力可挖。梵净山区有苗族、仡佬族等民族,土家族与这些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譬如端阳节、月半鬼节以及一些婚俗、葬俗基本一样,既可以说是土家族的习俗,也可以说是当地其他民族的习俗。

四、江口县土家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由于视野不开阔、经费筹集难等原因,土家文化传承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1.圈地不建。作为江口土司文化的核心区域的省溪司,位于江口城郊,有优美的环境和悠久的传说。而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的云舍,尽管有神龙潭、龙潭河、仙人洞等景致,但开发商圈地不建,严重影响了土家文化在梵净山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

2.放任自流。由于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及开发商的圈地不建,在“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昔日井然有序的桶子屋、木房正逐渐被砖混结构的水泥建筑所取代,成为云舍民居醒目的伤疤。

3.商品奇缺。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在土家文化传承中跟不上趟。就目前江口的旅游商品豆腐干、牛干巴、山野菜、紫袍玉而言,都存在着包装粗放、宣传不力、产量不多等问题,出现游客有游无买的状况。

4.精品不多。尽管土家文化博大精深,但游客来江口后,感觉不到多少精品,许多文化元素亟待挖掘、抢救、整理、传承。

五、对打造土家文化品牌的建议

旅游,看的就是差异,看的就是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民族文化成分占据的旅游份额日趋增大的今天,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要高度重视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只有保护,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建筑也是这样。云舍桶子屋是体现云舍土家传统文化的建筑,值得保护和开发利用。但是,由于放任自流,许多木房旁兴建了不少砖混结构的新建筑,并配置不锈钢栏杆,成为云舍民居的一道伤疤。“多一幢砖房,少一批游客”,云舍乃至江梵线沿线的建筑一定要符合土家特色才行。

2.要高度重视土家族文化的开发。要深入挖掘、广泛抢救、认真整理土家族文化,要舍得投入,合理规划。要积极筹建土家族博物馆、歌舞团,并增加从事土家族文化研究的人员编制,形成有人管、有钱用、有人抓的民族文化发展格局。

3.要高度重视土家族文化场所的打造。省溪司、云舍的土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周围的景点又比较独特,既可以形成单独的景区,也可和其他景区连成一片,开发利用价值大。要抓紧派人到湘西、鄂西去学习土家族的编织、表演等知识和技巧,在县城、黑湾河或土家村寨建立“摆手堂”和手工织锦作坊,使之尽快形成旅游产品。

4.要高度重视土家文化产品的开发。书籍、音像制品、民族工艺品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产品之一,要注重开发和传承。要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土家族文化书籍、摄制高质量的民族文化音像制品,使之走上旅游市场。要学习湘西的做法,明确部分单位合作,抽调专人进行体现民族文化的小说、剧本的创作,并打造有震撼力的电视剧。《梵净山视窗》、《梵净山文化》等刊物以及县电视台要开辟“民族文化”专栏,让民族文化有传承的载体,让每个干部、学生都了解江口县的民族文化,自觉地为旅游业服务。抓紧编辑《云舍歇后语集锦》和山歌集,为旅游业发展添砖加瓦。导游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土家族语言,在讲解时适当穿插,增加神秘性和趣味性。此外,要规划、打造具有土家族饮食特色的豆腐干、牛干巴、山野菜一条街,并在包装上下工夫,壮大名优特新旅游产品。

5.要高度重视土家族文化景区的旅游线路规划。民族文化搞得再好,但如果不在旅游线上,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所以,在注重土家族文化精品打造及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要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将山水旅游、民族文化、休闲度假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