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以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载体助推黔东武陵山区旅游产业率先实现新跨越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7204字

以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载体助推黔东武陵山区旅游产业率先实现新跨越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年来,铜仁地委、行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主打梵净山旅游品牌,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提出了率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新跨越的发展目标。那么黔东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率先实现新跨越的着力点在哪里?笔者认为,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是黔东武陵山区的核心旅游资源之一,公园内的连片喀斯特石林、乌江以及思林电站库区、水温水量冠绝全省的思南温泉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极为稀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作为黔东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着力点之一,能够有力地撬动黔东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本文结合其他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情况,提出几点肤浅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情况

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思南县境内,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流地带,占地面积为202.99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35.94平方公里,为大型地质公园。公园内有区域内最完整的喀斯特体系,有地球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持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极具观赏性和科研价值的连片喀斯特石林;有省内水温最高的热泉和互为毗邻的温泉与冷泉;古建筑、古村落、宗教、民俗等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形成了喀斯特石山地区人地关系最为和谐的生态景象,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全面地展示了区域喀斯特的发育旋回过程,揭示了乌江河谷的形成演化规律,对研究乌江河谷演变和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有重要意义,既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又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公园内乌江、石林、温泉三大核心旅游资源,山水相依,冷热互动,资源优势的互补性、排他性,构筑了思南旅游发展的高地,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极富文化内涵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体疗养、科学研究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绝佳场所。

绝世遗存、天赐盆景——思南石林景区。思南石林位于长坝乡,距县城70余公里,主要以喀斯特地质景观为主,属于典型的溶洼边坡型石林,主要由二叠纪石灰岩,沿节理、裂隙溶蚀,经地壳抬升,水流侵蚀而成。石林出露面积约4.9平方公里,空间上连片分布,类型众多,有针状、剑状、塔状、柱状和城堡状,孕育了石芽发育从青年到老年的各种形态。五亿年的地史演变,完美地雕琢了思南石林遗世独立的地貌组合景观。2007年8月,王秉忱等北京四位顶尖地质科学家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思南石林是地球上迄今发现的发育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极具观赏和科考价值的连片喀斯特石林。惟妙惟肖的石林与田野、森林、民居共成一体的自然景观,各种奇峰怪石,能从小中见大、大中见巧、巧中见奇、奇中见幽,堪称一绝。思南石林以自身的巨大价值得到了国内顶尖地质科学家的肯定,得到了省、地领导的肯定,得到了媒体的肯定,名列贵州省十大标志性景观第三名。

自然人文荟萃的乌江画廊。源远流长的乌江,穿流于峰峦重叠的群山峡谷之中,河床深切,两岸壁立,险滩众多,水流湍急,形成千姿百态、奇丽壮观的自然风光,素有“千里乌江画廊”的美誉。乌江干流思南段就是一条独特的旅游风景线,许多神秘莫测的长峡深谷、悬崖峭壁,潭洲泉洞,形成了乌江峡谷特有的风景,辉映着两岸多姿多彩的土家风情,绘就了思南的奇山异水多彩画卷。腾龙峡风景区是乌江最为惊心动魄的景观,也是“乌江画廊”中最精彩的一段。思林水电站建成后,形成了“高峡平湖、千岛竞娇”的库区风光,又增添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

乌江源远流长,不仅雕塑出山雄水秀的壮丽画卷,而且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这里的古建筑、古民居都深刻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思南山城历史悠久,内有思唐古建筑群,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府文庙、万寿宫、川主宫、王爷庙、永祥寺、旷继勋烈士故居、周家盐号等,还有乌江博物馆等展示性建筑,是全国唯一的江河博物馆,馆藏文物与图片翔实丰富,可以说思南县城是历史变迁的缩影,又是乌江文化沉积的展示,同时也是我们了解乌江的又一个窗口,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思南温泉——黔之瑰宝。思南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仅开发成功的鹦鹉溪一、二号地热井,就多次刷新贵州省地热开发记录,保守日产量已达5200吨,具备了国内特大型温泉开发的资源基础,加上县境内其他地热异常自流出露温泉,思南温泉日产量达到12000吨,2008年底,“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落户思南。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温泉,有关部门与国内最具专业水准的操作团队重庆箱根温泉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完成了《思南县温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以独具地方特色的“黔汤”引领贵州温泉文化产业,建成高端生态度假休闲疗养胜地。

二、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优势

近年来,思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旅游强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后续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打造,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建了“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全国国土科普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国家级旅游品牌,思南石林、温泉、乌江等核心旅游资源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持续攀升,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际来看,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正迎来绝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政策方面得到保障。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确定了方向。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立省、建设旅游大省、强省”的发展目标,今年9月出台了《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黔东武陵山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地委、行署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两带两圈”战略,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思南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旅游强县”战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上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为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法制、舆论、人文环境。其次,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一旦突破2000美元,“大众旅游时代”就将到来。再次,全国政协牵头的以交通和旅游扶贫为重点的武陵山区经济合作圈,思南县也名列其中,国家旅游局、交通部、水利部对口帮扶黔东武陵山区,为我们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文化旅游发展硬环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第四,在历届思南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努力下,近年来,思南县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改善,杭瑞、思剑高速公路已正式动工建设,思南港新建项目即将实施,以及正在争取中的威宁—吉首铁路过境思南,思南大交通格局即将形成。打破思南对外连接的大通道,从根本上改变思南落后的交通面貌,大大增强可进入性。第五,思南县委、县政府依托丰富而独特的资源,着力创建思南旅游品牌,现已申报成功的国家级品牌有: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南方盐油古道”、“中国水利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家级品牌。这些国家级旅游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思南以及黔东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作为黔东武陵山区旅游业发展着力点可行性分析

思南石林、温泉、乌江是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的三张核心旅游品牌,与黔东武陵山区其他主要旅游景点具有极强的互补性,随着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的强势推进,必将撬动黔东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一是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区位优势。思南地域居中,水陆交通便利,铜遵公路横穿东西,乌江从南向北贯穿全境78公里,正在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和思剑高速公路在思南境内形成“十字”交汇,乌江国家级航道通航能力将达到500吨级,“两高一江”大交通格局即将形成。思南既是乌江黄金水道,又是黔东北联系湘、渝、川的水陆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湘鄂渝黔旅游链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二是乌江与梵净山相得益彰。杭瑞高速公路建成后,乌江与黔东武陵山区主打的旅游品牌区只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可以做足山水旅游文章,丰富梵净山旅游品牌的内容。

三是“思南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和“石阡中国温泉之乡”可以优势互补。石阡温泉是以城南温泉为代表的石阡温泉群,享有“泉都”的美誉,开发较早,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思南温泉属于新开发温泉,有水量大、水温高的特点,可以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融入全新的现代服务理念。两大温泉优势互补,既可以体验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温泉文化,也可体验现代的休闲温泉服务,形成黔东武陵山区温泉旅游产业带,与梵净山冬季旅游淡季互补。

四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黔东武陵山区旅游文化内涵。思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思南花灯,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思南民间傩戏,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思唐古建筑群等,必将与黔东武陵山区主打的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相融,进一步丰富黔东武陵山区旅游的文化内涵。

五是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可以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强强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这对黔东武陵山区打造国际国内直达旅游目的地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业资源状况、发展现状、发展优势等方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三大核心资源与黔东武陵山区其他主要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对促进全区旅游产业率先实现新跨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让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更好地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成为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核心旅游品牌?笔者结合当前黔东武陵山区旅游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就加快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文化产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整合资源,构建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新格局

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奇特,既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又要立足当前,选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以大气魄、大手笔,发展大旅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黔东武陵山区其他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将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和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增强竞争力;将思林、沙沱两大库区与沿河境内的乌江山峡风光联合开发,申报“中国南方盐油古道”,打造乌江旅游精品;将石阡温泉的悠久历史和思南温泉的现代全方位服务理念结合起来,形成温泉产业带,抢占贵州温泉旅游最高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规模发展、共同受益的良性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同时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努力对接梵净山、凤凰、张家界、长江三峡、黔东南、遵义红色旅游环线,力争挤入大旅游经济圈。

(二)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开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思南石林、温泉、乌江是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的三张旅游品牌,在旅游精品的建设中,要找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着力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水平,不断增强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一是以申报建设“中国南方盐油古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挖掘思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将安化街建设成为集探寻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特色旅游商品展销、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街;挖掘盐油古道文化内涵,融合思南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打造思南文化景观长廊,建设以思唐古建筑群为重点历史文化精品。

二是以建设“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抓手,与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将思南石林、四野屯景区打造成著名的地质科普教育基地。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石林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将思南石林、四野屯景区打造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地质科普基地和生态观光旅游胜地。

三是抓好“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以完善温泉景区基础建设为支撑,以旅游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初步建成以鹦鹉溪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康体疗养胜地,以“黔汤”温泉文化引领贵州温泉文化标杆。

四是围绕《思南县白鹭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白鹭湖多彩的民族风情、神奇的水上喀斯特和俊美的乌江山水资源优势,释放出“真山、真水、真风情”的气质,人文嫁接自然,凝聚合力,努力构筑乌江湖泊型休闲度假的美景天堂。

(三)集聚财力,切实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首先,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认真对接中央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科学编制相关项目,努力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优先开发建设石林和温泉旅游产业。其次,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打破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抢抓水利部、交通部、旅游局对口帮扶我区的发展机遇,加快杭瑞高速公路、思剑高速公路、思南港等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早日打破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旅游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优化设计旅游线路,注重各旅游景区(点)间的协调关系,加大对进入景区的道路、各景区间衔接道路的建设力度,改善各旅游景区之间的相互通达性和资源的互补性,增强景区的(点)的可进入性。此外,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有效对接,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市场共用、线路共推的无障碍旅游区。

(四)创建A级旅游景区,扎实抓好旅游景区升级打造

A级旅游景区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尺。目前,黔东武陵山区尚未有A级旅游景区,所以说,开展A级景区创建活动,是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共思南县委、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主要是申报创建郝家湾AA级、白露湖AAA级景区、思南石林AAAA级景区,思南温泉AAAA级景区。对照A级景区创建标准,查找存在的差距,突出重点、科学有序地推进创建工作。在创建A级景区的过程中,坚持以抓重点促难点、抓难点树亮点的思路,形成我县独特的创建特点。结合石林、温泉、白鹭湖、郝家湾景区创建工作实际,把重点放在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功能、改善景区交通状况、修建旅游观光步道和休闲亭廊、完善标识标牌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景区民房改造、修建民俗文化表演广场、改造景区公厕、旅游景区管理等内容上。

(五)创新体制,激活机制,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活力

首先,要加快旅游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大胆探索统管分营的经营模式。选择条件较成熟的部分景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外资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以旅游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积极争取旅游国债等国家资金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来客商投资兴办旅游业。除国家明令禁止、未达到规划要求和环保标准的以外,投资者的经营范围不受限制。其次,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根据中央、省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结合实际,深化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体制和机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化需求。

(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大力提升思南旅游知名度

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宣传推介是提高知名度、打造县域旅游品牌的关键所在。要以旅游团队、旅行社为主渠道,以国内大型展会、全省旅游促销行动为载体,以新闻媒体采风报道和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户外广告宣传为主要宣传形式,有计划、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以思南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品牌推广和旅游产品推介。要注意运用大型节庆、电视专题片、影视基地、宣传手册等多种手段展开包装宣传,通过举办论坛、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推介思南的文化旅游项目,提升思南旅游的知名度。

(七)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倾力打造思南旅游精品

在充分发挥好“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家级品牌的同时,继续申报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南方油盐古道”、“中国水利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家级品牌,积极筹备相关资料,将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和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世界遗产”是一块金字招牌,是一张国际上畅通无阻的“世界名片”。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平遥古城“申遗”成功第一年,其门票收入从18万元增长到400多万元;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从每年1500万元猛增到5000万元;黄山“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由每年的数百万元增值到2亿元;荔波“申遗”成功后,仅201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就达10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3亿元。由此可见,随着思南地质公园和梵净山联合申遗成功,黔东武陵山区旅游文化产业必将得到巨大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率先实现新跨越的目标指日可待。

总之,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驱动下,在地委、行署“两带两圈,率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新跨越”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在思南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带动下,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思南旅游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必将成为黔东武陵山区旅游的一个重要支点。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