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谈黔东武陵山区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3398字

谈黔东武陵山区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

黔东武陵山区,即铜仁地区的九县一特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形奇特,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有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横贯多县的乌江、遍布全区的喀斯特地貌,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文化、传统书法等文化。多年来,在地委行署和各县的高度重视下,黔东旅游业从广度上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文化大幅上升,旅游经济大幅增长,区域知名度大幅提升。但从旅游文化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上看,黔东旅游业存在内涵不足、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缺乏共生性等问题。如梵净山景区缺乏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开发不力,景观呈现较单一,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服务设施还不配套等;民俗文化未形成民众化,生硬嫁接较多,形态不伦不类;生态旅游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等等。

旅游文化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足长远、整体开发、尊重规律、和谐共生等原则,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力求旅游资源的“新、奇、异”特征,充分体现观、赏、品、吃、念(有物留念,有物纪念)的旅游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即观有所物、赏有所景、品有所味、吃有所食、念有所思、念有所物,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旅游文化向内涵和深度发展,使旅游文化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下面就从观、赏、品、吃、念的角度就黔东武陵山区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谈几点看法,与读者共勉。

一、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人文景观文化问题

人文景观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人类赋加在地面或地下的可以感受的痕迹,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文物古迹、宗教圣地、神话传说等。铜仁地区历史悠久,历史上文物较多,但由于历史、人为等原因,较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并可开发利用的却不多,又由于新增人文景点缺乏规划的科学性,致使黔东的旅游较之于周边的凤凰等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要使黔东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梵净山的旅游资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和利用,在人文景观的开发上应做到下面两点:

一是在梵净山沿线增添大量的人文景观。就目前梵净山沿线来看,人文景点可谓少之又少,历史上的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觉庵除部分得到修复外,大多数已不复存在。纵观省内外历史名胜风景区,在景区、景点和线路上,亭台楼阁之类的东西均必不可少,如苏州园林有亭台楼阁、武汉有黄鹤楼、嘉兴有兰亭阁等等。在许多著名景区,人为景点触目皆是,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人文景观的合理配置,成就了一方旅游的兴盛。因此,要增加梵净山的旅游内涵,就必须在登山的主要线路上增添必要的人文景点,如在悬崖处设计亭子,在薄刀岭设计空中走廊,在山顶设计看台,在一定距离内设计驿站,参差布落亭台等,使行者旅游时有停留的地方,使游客有避风雨和有观景的地方,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二是构建别具特色的民居风格。民居风格是一个地方的建筑性标志,是旅游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居风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黔东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气候特点修建了砖木结构、木结构的建筑和石板房等,其建筑极具地方特色,很有旅游价值,政府应该在一定区域加以提倡。特别是在建筑风格中,应该体现建筑的曲线美和建筑的精雕细琢。这里举一个例,如塔的形象设计,思南和铜仁的文笔峰跟印江的文昌阁相比,印江的文昌阁结构匀称、飞檐翘角,因为飞檐幅度大,充满曲线美、雕塑美、结构美、装饰美,从而耐人寻味,而铜仁和思南的文笔峰则显得很单调。因此,在民居建筑设计风格上应在现在建筑的基础上增加飞檐翘角,适当加大飞檐的伏度,而增添建筑的曲线美。

二、旅游文化建设中自然景观文化问题

自然景观旅游文化资源是指大自然赋予地理区域能让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组合。黔东地区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地貌景观(梵净山、佛顶山、喀斯特地貌)、水文(或水域)景观(江河溪涧、飞瀑流泉)、天象景观(梵净佛光、梵净雾布、梵净日出)、生物景观(森林古树、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等等。有效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景观资源,有利于促进和丰富自然景观文化,有利于提高当地旅游的内涵层次。

自然景观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功能价值方面,即真、善、美的本质所体现的价值。开发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本地自然环境特点与自然景观资源的特征,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自然保护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的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适度开发,坚决杜绝粗放、野蛮、掠夺式的开发与经营方式。梵净山地质古老,植被完整,生态平衡,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在其景区,应加入浓厚的人文景观在其中,如建立生物标本和生态小博物馆;建立森林游、小溪游等小景点;在自然景点、景区,悬挂或镌刻标识牌、简介等,以增加旅客对旅游景观的了解,从而增强旅客对旅游的兴趣。大自然奥秘无穷,有时一个微不足道的标识、一个小小的生态博物馆,可以为自然景点添增无限的魅力,为自然景点注入丰富文化。与此同时,应防止采取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开发方式,以免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景观遭到破坏。

三、旅游文化建设中佛教文化问题

梵净山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和五大菩萨道场,由于高僧的入住和历代朝廷的重视,成为“驰名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的佛教名山,成就了这方佛教圣地。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梵净山地名和人物的传说、佛教的文化形态、文化内涵等。由于梵净山山体庞大、险峻、树木幽深,常为“匪寇”出入,四大皇庵和一些觉庵常被“匪寇”所控,并累遭兵燹,化为灰烬。“文革”时期,除个别寺庙外,多数寺庙被拆,佛教活动遭到禁止。改革开放后,除太平寺、护国寺相继得到修复外,在梵净山金项一带却一直没有修建一个像样的寺庙,名之为佛教名山,却没有几座佛教建筑,这不能不说让人感到遗憾。因此,要弘扬佛教文化,打造佛教名山,必须在登山沿线和金项一带修复名副其实的佛教建筑,虽不能处处恢复,但至少应该有几处佛教标志性的建筑,使游客在佛教文化上能真正有所看和有所感。

四、旅游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问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它体现在民俗风情、建筑、服饰等方面,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保留了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不被湮没。黔东是多民族聚居地,世居着土家族、苗族、羌族等20多个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色彩鲜明,文化形态多样,有欢快的诗歌、古老的传说、神秘的傩戏、绚丽多姿的舞蹈等等,其中土家族的过赶年、祭风神、印染工艺、花灯戏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由于时代等因素,一些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如花灯、傩戏、金钱杆舞、走马灯、烟火架等,对它们的抢救和整理显得非常迫切。所以除了上面讲的建筑文化外,还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对土家族服饰的设计。到目前为止,土家族多套服饰并行,尚未形成统一服饰,这不利于民族特征的形成,应注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和审美元素并在民间推广。二是加快对碑碣、古墓等的搜集和整理。由于长年的风吹日晒,在外裸露的碑碣腐浊严重。对此,应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加快对古迹的抢救、整理和保存。三是搞好传统风俗礼仪、祭祀、节庆的调查、搜集。我国是礼仪之邦,许多礼仪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不能让优秀的礼仪丢失,如土家族哭嫁、丧葬三献礼、民间应酬等,应加强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四是抓好民族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的搜集、整理、传承、弘扬工作。在这方面,印江做得比较好,走在了全区的前列,一是近年来举办了印江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其中的许多项目如摆手舞等在民间形成规模性街舞得到弘扬。二是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地方课程,使学生获得和理解乡土真知,让爱国主义教育贯彻落实到实处,按照“民族风貌进校园、民族文化有特色、民族音乐进课堂、民族体育抓两头、民族教材进课堂”的总体要求,印江县在政府的牵头领导下,县教育局组织人员编写了《印江民族民间文化》地方教材,并进入全县中学课堂,使全县2758名在校中学生对土家族的历史、民族工艺、民间文艺、佛教文化、书法文化、民族风情、民间传说、文物古迹、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内容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使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真正落到了实处。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