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与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5922字

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地委、行署提出了“两带两圈”推动“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农业虽然在遭受频繁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粮、油、菜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运行平稳,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增长。预计全区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实现147.49亿元(现行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3.4%,相比“十五”期末的86.58亿元,增加62.38亿元,年平均增长11.4%;其中,全年农业总产值可实现8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8%。尽管受年初旱灾的影响,预计全年粮食产量仍可达到154.64万吨,比上年增加6.14万吨,增长4.1%,相比“十五”期末的总产量135.67万吨,增加18.97万吨,增长1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年底可以实现人均收入3144.5元,比上年增加402.5元,增长14.7%。比“十五”期末的1700元增长84.8%,年均增长13.1%;超过“十一五”计划年均增长6%的计划发展速度。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已完成新建茶园18.8万亩,已超额完成全年计划18.5万亩任务。全区茶园累计达到64.9万亩。预计全年总产13262吨,比上年增加5738吨,茶叶产值(不含精加工增值部分)5.21亿元,比上年4.5亿元增加7100万元。茶区农民收入达3.84亿元,人均104.5元,比上年增加20.4元。生态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渐成为带动农户最广泛、促进农民增收最有力、生态效益最明显的一项产业。蔬菜产业突飞猛进。我区蔬菜生产今年才纳入主导产业加以扶持。预计全年蔬菜种植面积可完成75万亩;总产量95万吨,产值为16.15亿元,同比产量增加11.7万吨,农民收入10.82亿元,人均294.5元。重点围绕旅环梵净山区域发展了蔬菜基地建设。江口县沿江梵公路通过土地流转计划发展蔬菜10000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亩。全区计划在“十二五”期末发展150万亩蔬菜,比现有蔬菜种植面积翻一番。薯类产业初具规模。我区薯类常年种植面积200万亩,鲜薯产量200万吨以上。近年来我区积极培育高淀粉红薯加工产业,目前全区有7家加工企业,3家薯类专业协会,共加工鲜薯6万多吨,生产红薯方便粉丝、红薯粉丝、精制淀粉、红薯粗淀粉共1.2万吨,年产值7000多万元。花生产业稳步发展。全区播种花生32.44万亩,其中在幼龄茶园套种花生20.5万亩,超年初计划2.44万亩。中药材产业稳步推进。为把中药现代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区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金银花、杜仲、吴茱萸、大枣、百合、天麻、白术、山药、藤茶、青蒿等中药材优势品种5.13万亩,已完成全年5万亩的种植任务。产值5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增强。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76家,比上年增加3家。有地级以上龙头企业7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地级64家。引进合作项目9个,签约资金39915万元;带动农户39.6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09万户。在地区农业部门的大力协助下,今年5月24日和泰茶业被批准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至此填补了我区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的空白。

虽然我区近年来在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经济作物比重不高,粮食商品率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仅占农民总收入的40%,农业资源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与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迈进?面对“经济欠发达、资源欠开发”的基本区情,如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跨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为了寻求破解这一课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先后多次进行调研,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深入各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县、乡从事实际工作的政府和部门领导座谈,通过对部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经营大户进行调查和了解,通过实地察看生态茶产业、蔬菜、花生、中药材等生产基地,与业务骨干进行反复的研讨,对影响我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现代农业新跨越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积极探讨。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指导思想不明确,畏难情绪大。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上,不少地方还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思路不清晰、不连贯,发展措施不多,工作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但没有很好地组织实施。有的地方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基地建设投入的资金大,投入的劳动力多,规模化经营涉及的土地矛盾多等困难难以克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只注重样板,没有整体推进。有的地方对培育龙头企业重视不够,工作没有找准切入点。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发展的交通条件依然十分落后。全区共有规模以上灌溉水库365座,总库容24914万立方米。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已完成小(1)型及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对41座小(2)型病险水库进行了局部治理。目前,仍有188座小(2)型病险水库需要除险加固。虽然有乌中、铜东两个大型和4个中型灌区,但灌溉渠道总长不足9000公里,绝大多数干支渠流量只在0.4~1个之间,且土渠占60%以上,大部分城镇和农田保护区没有防洪排涝设施,低洼地带基本无排涝措施。全区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45亩,人均保灌面积仅0.4亩,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水利设施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程度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弱。2009年的夏秋连旱叠加冬春干旱为100年不遇,全区169个乡镇有90%受旱,近70%的农村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90多万亩,造成2009秋粮与今年夏粮减产。在交通方面,全区还有20%左右的乡镇未通油路,35%左右的村未通公路,就是已通公路的乡村,其公路质量也很低劣,等外级公路占65%左右,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配套公路建设相当滞后,严重影响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三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原料基地规模小。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目前我区龙头企业数量少、水平低、规模小,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效益差;不能适应当今消费者日益提出的多样化、高品位、高营养、无污染等要求。全区39个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产值500万元的企业只有19个;最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仅8200万元左右,与区外大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原料基地建设的规模和质量仍是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薄弱环节,许多龙头企业收购的原料仅是公司几个月的加工用量,带动能力弱。在加工转化增值、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其产业化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利益连接机制不紧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在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合同”是口头协议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订单的只是少数,而且违约现象屡有发生。2008年,全区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订单带动的农户仅18万户,不到全区农户数的1/4。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横向联系也不紧密,缺乏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大多数农户直接面对企业和市场,实力弱、掌握的信息少,在价格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明显。

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取决于资本的投入,金融资金、招商引资、民间借贷是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近两年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对农业企业的投入约6亿元。受政策的影响,农发行主要资金投入到粮油购销企业,农行的贷款多投向烟草企业,一般的农业企业难以得到信贷资金。其他金融机构投向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基数小,增长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自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弱质性表现为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加之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脆弱性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含量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农业贷款风险大,金融机构普遍“惜贷”,手续多、门槛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企业信贷需求的实现。区内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多通过业内借贷、民间资金借贷来实现,利息较高,企业发展壮大难。

六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技术支撑,产品竞争力不强。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受技术瓶颈的制约,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的情况,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作坊式小生产阶段。全区只有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了HACCP认证,10家企业完成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只是中低端产品,产品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在生态茶产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在技术层面明显存在着“四个不相适应”,即“技术人才与产业建设目标不相适应,技术力量与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技术干部服务水平与农民的期盼不相适应,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结构与农业部门的职能不相适应”。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思路:

我区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优势。我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土壤、大气、水质污染程度低,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优势区域。在巩固提高粮油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茶叶产业、蔬菜产业、优质烤烟产业、生态油茶产业和生态中药材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狠抓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经营大户;围绕农业龙头企业狠抓市场、资金、科技、政策、基础设施和法律等各种服务;围绕旅游抓特色就是围绕旅游公路、旅游景区狠抓水果、花生、蔬菜、山野菜、核桃等特色农业产业。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对策:

一是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到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对此,要大力宣传并指导督促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宣传落实到户,督促各项强农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和重点支柱产业的积极性。

二是地委、行署应重新制定全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特别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各类农业经济组织、整合品牌资源、整合项目、整合资金、优惠政策、科技创新与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更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创造更加优惠的投资环境,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三是要加快以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现代农业新跨越提供基础条件保障。

四是积极抢抓机遇,科学制定“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各个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子规划。在主导产业布局中,考虑区域实际,科学合理地布局加工企业、市场和流通企业、生产基地,重点布局精深加工企业和大型专业市场;对每个县,也应根据县域实际,选择2~3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不能面面俱到,不要分散资源、资金、人才和领导工作精力。

五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践已经证明,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吸纳规模资本投入农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推行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应该研究制定《地、县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出台一些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扶持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投入产品采购、统一销售“五统一”的规模经营模式,关键是要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下,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发布信息、提供交易市场、办理流转手续,指导签订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是否可以考虑在全区选择一个条件成熟的乡(镇、办事处)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试点,探索和积累经验。

六是要加快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传统分散的一家一户农业发展方式向现代规模经营方式转变,从过去的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双重增长转变,从重点抓粮食保温饱向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转变。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抓好100万生态茶园建设,出台本区茶叶生产与加工的地方标准,启动全区茶叶品牌的整合工作,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茶园认定面积;大力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出台全区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梵净山为中心积极开展蔬菜基地无公害产地环境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创造条件,力争把江口县打造成全省的蔬菜大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各地特色作物。以金银花、天麻、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万亩以上,在适宜区域发展柑橘、桃、梨、大棚西(甜)瓜、空心李、糖枣、葡萄等。围绕旅游景区(点)和主要旅游公路,打造观光果园、菜园,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七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发展步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与国内大中城市已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一体化认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责任追溯制度。我区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粮油产业(优质稻、优质油菜、高淀粉红薯和花生)、生态茶叶产业、生态畜牧业、优质烤烟产业、生态油茶产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以及中药材、水果、蔬菜、山野菜等特色农业产业,既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丰富多样的健康安全食品,又为人们提供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促进农民收入和地方经济总量较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八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技术干部业务技能,确保重点产业有效推进。根据我区蔬菜产业、茶产业发展技术人员不足,农民技能低下的实际情况,以实施阳光工程、科普进村活动为契机,解决我区蔬菜、茶叶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通过阳光工程培训解决农业产业能手技术薄弱的问题。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