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铜仁土家山区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1091字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铜仁土家山区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4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今后十年是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必须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绘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探索变革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依托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长久增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黔东北铜仁,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搞好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探讨怎样帮扶这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建设和谐铜仁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铜仁农村土家山区生态环境及人口概况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地貌奇特,沟壑纵横,群峰叠嶂,林草丰茂。境内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3.5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网成员,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流经铜仁的贵州最大河流乌江,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和赏之不尽的峡谷风光。境内地下矿藏主要有汞、锰、煤、铁、磷、铅、锌、铝、铜、钒、钨、锡、硫铁矿、含钾页岩、重晶石、大理石等。其中汞的储量及产量曾居全国第一位;锰矿保有储量9000万吨,占全国储量的10%。在全区10个县(市、特区)中有4个自治县、56个民族乡,世居着汉、土家、侗、羌、苗、仡佬等民族。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土面积达1387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7%。土家族人口规模达123余万,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1%,是贵州省土家族主要的聚居地。[2]

铜仁地区的土家族人口大都居住在农村。其聚居区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物产丰富,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土家人民在这里披荆斩棘,辛勤开垦,在肥沃平坦之处种植水稻,在山区丘陵地带种植杂粮,以渔猎山伐为业,使这片家园逐步成为一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土家山村在特定的生态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中,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弥补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缺陷,维系民族群体的生存与生活,从而逐步形成了固有的本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与特点。当前,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由于社会历史与生态条件的因素,目前很多“老、少、边、穷”地方的发展步伐还较缓慢,特别是长期形成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农业体系,是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扩大,铜仁农村土家山区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特别是新生代(第二代、第三代)土家族农民工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呈逐渐增长趋势。所以,铜仁地区农村土家族现居人口难以准确估算。

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正在建设、恢复中,并已见成效。但“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还应加快进程和加大力度。其多数地方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基本状况是:一是山高坡陡、土壤层薄。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致使土壤非常瘠薄,自然肥力多数较低,蓄水能力差。许多植被环境破坏严重的地方,稍遇大雨便将土壤冲刷殆尽,留下裸露的岩石,恢复过程相当缓慢。二是田高水低、灌溉困难。尽管铜仁的水资源极其丰富,因为山高坡陡,河床较低,田土往往高于河床甚远,大部分山区田土只能是“望天田”、“望天土”。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地面崎岖,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灾害频繁,旱、涝、风、雹、低温、绵雨、凝冻等时有发生。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旱灾是最频发的(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以土家族为主的聚居区大都是绿水青山,典型的如梵净山麓等地方,但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良莠不齐。除了山地多、平地少、石头多、土地少是总的农业区情外,其他负面的情况是:有的地方林木被超量采伐,甚至乱砍滥伐;有的地方矿产资源几近枯竭,植被破坏;有的地方水质污染,田土撂荒;而有少许地方仍保留着原生态。但无论何时何地,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笔者深切感到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树立“可持续农业”理念、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迫在眉睫。

二、铜仁农村土家族山区推行循环经济的代表性状况

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我国1980年开始进行“生态农业”试点,以后生态农业逐步发展到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新阶段,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生态户、生态村、生态镇开始,很快进入了以县级为单元的阶段,即在较大范围内实施生态农业的阶段。在不同生态类型的地区,出现了一批较好的典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00年以来,国家又启动了第二批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和绿色家园富民工程。经过积极探索,我国已经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联系的角度看,生态农业的模式主要有物质代谢型、产业共生型和混合型三大类。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农业新科技的普及给铜仁农村土家山区各地方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畜—沼—茶”、“畜—沼—果”、“畜—沼—菜”等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已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在此,仅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提供的资料为例:

近年来,该县按照“畜—沼—茶”、“畜—沼—果”、“畜—沼—菜”循环经济模式,加快推进畜牧业、经果林、茶业、蔬菜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实施以农户小循环带动产业大发展战略,全县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县围绕“建设生态印江”为主题,构建农业小循环模式,按照“沼气建在哪里,畜、果、蔬就发展到哪里”的思路,以农户为单位,整村推进,着力构建“畜—沼—茶”、“畜—沼—果”、“畜—沼—菜”农业循环经济格局。以沼气能源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一池带四小”工程,即建设一口沼气池,带动一个小猪场、一片小茶园、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的生态农业联动模式,推广沼气能源综合利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09年,该县杨柳乡崔山村的崔建学在政策的帮助下,新建了一个标准化养殖场,养殖了22头仔猪,并在养殖场里建起了60立方米沼气池。2010年,崔建学在该村桐油坡承包了800亩茶园。谈到循环经济产业的实惠,崔建学兴奋地告诉我们:“把猪粪便放在沼气池内,产生的沼气给猪圈保温防冻、照明煮饭都没问题,发过酵的粪便挑到地里肥庄稼,可节约肥料钱。”在崔建学的示范带动下,该村新建沼气池85口,新建联户型养殖小区两个,种植茶叶1200亩,全村发展2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5户,初步建立了“猪—沼—茶”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朗溪镇川岩村按照“猪—沼—果”、“猪—沼—畜”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无公害的农特产品村”,人均发展果林1.3亩,户户建设沼气池,新建2个商品猪养殖小区,小区内的农户189户,每户每批次可养殖商品猪20头到100头不等。农户用沼液有机肥施用的果树,果质极佳,每年收获季节,该村的经果不用出村就被客商抢购一空。果农张波看着红澄澄的柑子兴奋地说:“我养了10多头猪,种了4亩柑橘,客人就冲着我们村柑子是绿色生态产品,到果园自采寻乐。”如今,该村建成沼气池220座,发展经果林7000多亩,联户型养殖小区3个,“燎原计划”养殖户60多户,养殖增收,经销走俏,农民尝到了实施循环经济的甜头。板溪镇大坪村按照“畜—沼—菜”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蔬菜致富之路,村民利用牲畜的粪便生产沼气,并用池中的沼渣种植蔬菜、粮食,菜卖钱、粮养猪,形成了生态循环链,全村共发展菜园600多亩,人均种植蔬菜收入300元。当地农民算了一笔细账:利用沼气当燃料每户每年可节约近500元,每亩蔬菜节省农药、肥料等生产成本近400元,每公斤蔬菜要比普通蔬菜售价约高0.4元。目前,全县构建朗溪、合水、板溪等12个乡镇14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涉及农户2000多户。同时以“公司+基地+经济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果蔬示范带。2009年,印江惠农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在板溪镇完成了400亩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印江梵净山净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峨岭、板溪、朗溪、合水等乡镇建立了8000亩经济林示范基地,参与农户100多户,2010年发展特色水果1.5万亩,实施配套沼气建设2600口。该县依托农户“畜—沼—茶”、“畜—沼—果”、“畜—沼—菜”小循环经济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农业小循环经济向东、西、南、北纵深推进,实现全县农业产业大发展。

然而,笔者走访所到之处,传统农业模式仍然是土家山区的主要耕作方式。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许多地方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形态,结构差异化和加工程度低。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农民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程度较低,已成为影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经营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封闭式生产、社会化、组织化和现代化程度差、不掌握市场行情、生产盲目自发、农产品进入市场买难卖难的小农业生产和经营状况令人担忧。部分村民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和劳作行为上的某些陋习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扭转。

梵净山麓的土家村寨,总的来看,自然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也较好。但部分有小矿开采的地方,毁竹砍林、破坏植被时有发生。随着梵净山旅游热的兴起,旅游污染似乎成了必然的结果。烧柴做饭、烧炭取暖在当地某些僻壤也在悄悄进行。当地有关部门曾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并正在进一步加紧规范,但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不过从笔者展开的调查来看,铜仁农村土家山区的村民们对社会公认的积极价值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大多表示出信任科学的态度,也愿意学习农业科技,渴望依靠农业高产以致富,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新农村建设中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铜仁地区农村土家山区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一样,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方兴未艾。但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仍有一些阻碍因素,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观念落后作祟

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铜仁农村许多土家山区在发展思路上还未彻底转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型发展、轻内涵型发展,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倾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陈旧的思想意识和农村势力束缚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当地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大多进城务工,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还有少部分妇女。老龄村民们周而复始的农耕生活,主要依靠墨守成规的经验,一味迷恋传统、向后看的陋习和保守求稳的惰性思维方式,加之本来文化知识有限,劳动能力有限,很多人劳动所获只求满足自身需要,喜好“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简单原始生产方式,用地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甚至田土撂荒。当地多采用古老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很多地方水利设施滞后,拦蓄能力低,使大量河水白白流失。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普遍认识不足,特别是自留山分包到户以后,普遍认为是自己的林木,随意砍伐,木材利用率低,损耗浪费严重。静态的农民意识表现突出,不懂“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为何物的老龄村民占绝大部分。

(二)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近些年来当地有关部门对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科技惠农计划和措施,农民的科技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培育和发展。但由于当地土家族村民特别是老龄村民意识守旧,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程度较低,相关知识欠缺,事实上有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又十分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进行持久地、深入地、大规模地宣传发动和扶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宣传很难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

(三)管理困难、职能弱化

管理困难、职能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年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土家族聚居村落农业生态建设措施较单一,重建轻管,环境治理以末端措施为主,没有从源头抓起,建设和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农业生态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连贯性和前瞻性差,加之对政策措施和成本效益分析不够,使铜仁农村土家山区本来十分有限的投入没有发挥最大的农业生态环境效应。

2.铜仁农村土家山区在农业生态建设、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等重大问题上,地方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何况监测手段和信息系统落后,缺乏信息共享,加之工作经费不到位等,影响到管理效能的提高。

3.生态与环境方面的配套法规、标准、规章、规范尚不能满足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向纵深发展的要求。一些边远农村土家山区的农民“环境知情权”的缺失,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本身的复杂性(科学的不确定性)等致使在监督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事例时有发生。

4.共有财产由于与经济人利益的间接关联往往受到轻视,同时对财产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约束不够而导致对财产的浪费和破坏,从而导致产权利用的低效率。比如,就铜仁农村土家山区森林资源的保护而言,共有产权常常伴随着经营者的滥伐和非经营者的盗伐,最终导致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而私有产权往往伴随着权利人对森林资源的悉心保护、有计划地适度砍伐及砍伐后的种植等。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制度变迁证明,国有林除了受到经营者的过度砍伐外,还常常受到附近居住者的盗伐。而承包到户的山林,虽然也有一些滥伐、盗伐现象,但总体上还是受到较好地照顾。其他农业生态环境资源也是如此。

5.村民也是经济人,他们是规范的遵循者。当他们发现遵循现有制度会使他们的状况比遵循原有制度更差时,这种制度就不会得到普遍的遵守。事实上,为了有效实施禁伐令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决定,政府对农民进行了一些补偿,同时还对决定的执行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一系列宣传。但较低程度的补偿不会对农民产生守法的激励,而广普宣传的效果也值得怀疑。很难想象,在铜仁那些偏远的农村土家山区,存在生计问题的村民会对这些宣传感兴趣。加之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导产业更多地依赖原始资源,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力量也无法保证在短期内大面积地、完全有效地约束产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6.农产品加工深度浅,“产业链”短,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极不充分,现在企业从事的生产基本上是产品的粗加工,对生产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产品附加值低,收益自然就低。同时,排污设施落后,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7.经济结构特殊。虽然因地理的局限造成工业不发达,却给旅游业、自然生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由于铜仁农村土家山区长期以来比较封闭,因而具有相当的原生性和神秘性。这就为有些地方的生态旅游赢得了大好的机遇,但也导致某些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合理建设和没有控制的旅游活动等,致使许多农村土家山区的旅游景点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单及景观受损等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的旅游已形成一定规模,蓬勃发展。如梵净山景点等风景区,旅游业收入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种工业不发达(且工业经济的发展有时甚至违背循环经济的原则)而以旅游业为重要发展导向、旅游管理又不到位的现实条件下,旅游破坏和污染难以避免。

8.农业生产成果方面的损失浪费情况不容乐观。一是粮食在收获、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环节损失严重。由于铜仁农村土家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所限,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导致耕种、收割、碾晒、搬运等环节的粮食损失。加之储粮条件差、方法落后,也造成部分粮食损失。二是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方面的原因,盲目种植蔬菜瓜果导致存难、卖难和损失浪费的现象常常发生。蔬菜瓜果采后处理和储运技术落后也是当地果蔬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传统上大多数农村土家山区习惯用秸秆烧火做饭、养畜、沤肥还田。这类纤维性副产品在当地目前只有少量用于编织、造纸等,综合利用技术滞后。每到收获季节,当地露天燃烧秸秆,浓烟四起,污染大气,浪费财富,还容易导致火灾事故。而乱堆乱放则污染环境、影响村容村貌。

危急的是,由于土家村民的生产生活是一个高度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完整的系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成了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世界的系统性破坏。

四、新农村建设中推行循环经济的建议实施方案

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1988)提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够接受的农业。我国新农村建设使命紧迫、现实而又任重道远,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统筹长远。面对铜仁农村一些土家山区十分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必须有一个一以贯之、系统整体的思想和理念,急需制定和遵循良好的自然资源开发战略措施及制度安排,实施循环经济前提下的可持续农业就不失为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性、长远全局性的战略选择。

(一)全面开展树立循环经济观念的宣传教育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土家山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指导他们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全方位的综合效益观,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树立节约文化,倡导节约的社会意识与社会风气。通过舆论宣传,积极倡导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提高土家村民特别是各级有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只有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才能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其能够“持续”下去;也只有当地土家村民人人意识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投身于可持续农业的实践中,循环经济前提下的可持续农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成功的希望。这就要求把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逐步变成当地每个土家村民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应当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共识。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产业链条

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产业。大力推广生态型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在条件具备的土家村镇,应当实施生态农业战略和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绿色食品的生产,延伸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施以农户小循环带动产业大发展战略,全面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依靠龙头企业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推进对农产品“废物”的“吃干榨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以铜仁地区东部土家山区盛产的传统经济作物花生为例,由于特殊的土质,这里出产的花生果小洁净、果仁丰满、果粒均匀,号称“珍珠花生”,相传百年。长期以来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产品一直多以初级原产品的形态在市场销售,不能体现和增加它的附加值,销量和销售市场面也难以扩大,直接影响当地农民增收。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引进、完善设施设备,建成该产品的产业链条,让该产品的“废物”被“吃干榨尽”,实行优化管理,做强做大“铜仁土家花生”产业。一方面,实践了循环经济模式,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土家群众的经济收入,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其他农村地区的土家族特色产品同样如此。

(三)全面改造农村工业和农用工业

要发展循环经济,应立足于现有的产业结构,改造落后的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在发挥本地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循环经济稳妥地进行。调整铜仁农村土家山区产业结构,必须在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的同时,提高对农产品、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工艺水平。降低资源的浪费,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和治理,提高企业处理污水、废弃物的能力,让废弃物进入到下一个生产流程。关停资源严重利用不足、污染程度大的企业及厂矿;更新初级加工的设备,提高资源的“出材率”,引进、发展“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率、低能耗”的高新技术,深化农产品、矿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企业内部产业链条。目前铜仁的优势产业在于旅游业、农业等,改造农村工业和农用工业可以为农业夯实生产率基础、技术基础、市场基础、人力基础,促进农业增长的集约化、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农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农业内部和农村生活方面,应实施新技术支持下的“畜—沼—茶”、“畜—沼—果”、“畜—沼—菜”、“桑基鱼塘”等有机农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农村企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促进农村企业集群的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和国际标准化,提高农村传统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在条件具备的农村地区,努力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带动农村千家万户的主导产业以及区域化式的集群经济带,尽力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四)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指“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使用最广泛、应用最多、得到社会认可的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构成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框架。当地农业部门应在确定范围内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农资专营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点和病虫害测报点,对农产品实行定期定时检疫检验,“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要建立和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生产要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宜采取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交差覆盖,真正把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推行“公司+基地+经济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下,当地农业部门应重点扶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大力提高优质蔬菜、果品所占比例;条件具备的其他地方应进行农牧产品的深加工开展争优创名牌活动(如“铜仁珍珠花生米”、“沿河山羊”、“梵净绿茶”等)。产业品牌做强做大,使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农产品由无名变有名,由低档变高档,由国内市场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五)建立循环经济的社会长效机制

1.加大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新农村,必须科学规划,注重落实。对农村土家山区,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主要的是要从政策上、资金上、科学技术上支持其加快发展。通过具体而明晰的政策,调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在政策上真正向农业科技倾斜,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潜力。要想办法加大资金的投入,抓重点,采取各种措施治理、抑制或减轻当地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积极实施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科技手段,以遏制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快治理污染,厉行节约土地、水、农产品生物能源等紧缺资源。应在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调节的弹性范围内控制开发行为,科学地规划农业资源开发,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注意做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使自然资源增殖,并应及早谋划接续性产业的发展和循环。比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等。对一些自然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农村土家族地区,可考虑实施生态移民,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蓄积自然资源。

2.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当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纽带,以市场运行规则为准绳,积极推进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使整个企业网络中的企业实现共生共利。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在对现有的农村工业、农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开发管理好旅游资源,规范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加强旅游和生态环保业的发展,让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与工业、农业同步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共生。也要进一步加强除生态区、旅游区外的生态、环保建设,推进生态城、生态镇、生态村的建设步伐。处于旅游景点的铜仁农村土家山区,要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避免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严重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也要防止过度的旅游开发对自然或人文景观造成破坏。

3.在铜仁农村土家山区,对自然资源不可能实行彻底的私有化,但应该关注不同产权制度在农业资源问题上的不同功能。比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就应当重视这一点(可考虑延长承包期限,出台加大对承包人权益维护力度的政策措施等)。否则,天然林保护制度的实施将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盗伐和滥伐现象。其他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同样如此。

4.《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规定,上级国家机关要对为国家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给予合理补偿。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对被涉及利益的铜仁农村土家山区农民的补偿标准,以尽可能地达到甚至略高于其损失额。补偿可以采用资金、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而不应该以财力有限为由对他们进行低程度的补偿。为此,政策的制定者应该看到低程度的补偿和农民满意的补偿所带来的不同的长期政策效应。

(六)加快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令法规

发展是硬道理,保护是硬要求;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在铜仁农村土家山区,要加强制定和不断完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地方性法令法规,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借助法令法规的手段强有力地打击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等急功近利的行为。还要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各监督环节的功能。我们制定地方性法令法规,应该多考虑如何使农民及外来企业遵守,而不仅仅考虑违规违章以后如何处理;建立的制度应该立足于对不良行为的预防,而不仅仅是对行为人的处罚;制定者应该对个人利益和社会秩序进行协调,而不偏废任何一方。

人类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其生存与活动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所以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应与生态环境条件、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跃迁,铜仁农村土家山区在这一农村改革的大潮中不应有任何懈怠,要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状况,从而彻底改善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循环经济模式是中国农业未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扎实有效推进铜仁农村土家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