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论乌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地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发展途径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6726字

论乌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地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发展途径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地区乌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地,在铜仁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在地委、行署“两带两圈”发展战略框架引领下,乌江沿岸(沿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石阡县)土家族聚居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土家族聚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能源工业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大和谐、大发展。但“欠开发,欠发达”的实际问题,实现乌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本人认为,应该从土家族聚居地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现状、产业布局与结构等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乌江沿岸土家族基本情况

早在两千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武陵山区铜仁地区乌江沿岸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聚居的民族,并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土家族聚居区域在乌江沿岸的沿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思南县、德江县、石阡县境内,以前两县为主。目前人口有100多万,生产方式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人民在乌江边上长期栖息衍生,沉淀了厚重的土家族文化,在饮食、手工艺、民风民俗文化上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这里的经济发展受地域、交通、环境等多方面的局限,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

二、乌江沿岸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铜仁地区土家族聚居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在地委、行署提出的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实现“六个新跨越”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乌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地区域的社会经济已成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规划发展的主要载体。

(一)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铜仁地区加大对畜牧水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引进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仅2009~2010年,规划区投入畜牧业的发展资金就有1.3亿多元,引进了广州嘉禾、四川铁骑力士、深圳市农牧实业、贵州奇龙等一批国内知名养殖经营企业;初步建成了印江、思南种公猪站,正在建设沿河、德江种羊核心场,沿河、德江、石阡种羊扩繁场。同时,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25个,规模养殖小区526个,规模养殖育肥场980个,发展、巩固养殖大户8971户,建成存栏良种能繁母猪50头以上扩繁场97个;建成沿河、德江两县白山羊杂交繁育基地,沿河县白山羊保种场。2010年上半年,区域内出栏生猪63.6万头、肉牛2.2万头、肉羊20.3万只、家禽159.3万只、水产品3399吨,同比分别增长7.39%、4.93%、7.39%和2.54%、97.4%;肉类总产量6.39万吨,同比增长8.3%;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完成12.3亿元,同比增长11.29%,养殖现金收入已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42%以上。2009年累计建成无公害畜产品基地23个,围绕无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兽药经营企业GSP改造开展兽药、饲料、畜产品专项整治,畜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

茶业是乌江特色产业规划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我区传统优势产业。2009年规划区农民从茶产业获得的总收入比上年增加3.09亿元,茶叶已成茶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当前,规划区内整合资金6亿多元,新建茶园51万亩,茶园累计面积达到64.9万亩,占规划总面积100万亩的63.2%,有种茶乡(镇)112个,10万多户农民种茶。今年上半年茶叶产量达4375.57吨,实现总产值34128.8万元。在质量建设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与地区、县质监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茶叶标准化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强了生态茶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积极推进无公害化、绿色食品茶生产,开展了茶产品的质量抽检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了全区茶叶生产标准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在品牌推介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参与方式,组织区内的茶叶龙头企业以“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两个贵州十大名茶为主导品牌,参加了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茶业·茶乡旅游博览会等活动,区内一批茶叶企业相继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重点宣传推介了规划区内的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红茶、珠茶、茶粉四类产品,充分展示了我区茶产品、茶文化、茶乡旅游资源,进一步地提高了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武陵山特色烟叶产业发展情况

乌江的烤烟生产是铜仁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乌江沿岸土家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09年区域内种植烤烟25.5万亩,收购烟叶62.26万担,担均价751.78元,实现产值46806万元。根据地委、行署推进我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18个烟叶原料基地单元建设,各产烟县正在抓紧进行烟叶发展规划工作,从2011年起,每年规划实施3个以上基地单元,2015年实现烟叶年产量达到90万担的目标。

(四)乌江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乌江特色产业规划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思路,充分挖掘自然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教道场等文化内涵。先后编制完成了《印江县梵净山张家坝—团龙—护国寺区域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贵州思南石林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贵州思南温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思南石林旅游区总体规划》、《德江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石阡楼上古寨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为高标准开发和建设景区景点,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提供依据和保障。形成了以梵净山、麻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石阡温泉、思南温泉、德江傩文化、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地、黔东特区革委会旧址、旷继勋烈士故居、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团龙民族文化村、思南郝家湾、思南乌江喀斯特国际地质公园为代表的一批旅游名胜景点,推出了铜仁—印江(梵净山西线)—思南石林—石阡温泉、铜仁—印江(梵净山西线)—沿河乌江山峡、遵义—思南石林—印江(梵净山西线)、重庆—沿河乌江山峡—印江(梵净山西线)等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金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思南县投资1200多万元修建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主题广场,投资100多万元修建郝家湾古寨污水处理场。印江自治县启动了第二期梵净山文化旅游70个项目建设,加快了县城“中国土家第一城”旅游城市建设步伐,旅游商品和特色饮食一条街、土家风雨桥、文昌公园和民族体育场等建设工作,为创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石阡县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对“城南温泉”进行了保护维修改造,启动实施1.7公里长的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和汤山古城保护整治工程。沿河自治县投资820万元用于南庄乡村旅游示范村步道、观景平台、公厕、游泳池等建设。新增星级宾馆3家,旅游购物场所5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2009年12月,沿河乌江山峡、石阡温泉群荣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8月,石阡县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我区旅游业的金字招牌。通过举办“中国温泉之乡·石阡首届温泉文化旅游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风光风情摄影展”、“中国·思南风光风情(国际)摄影大展”、“印江首届梵净山团龙避暑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大力提高了乌江旅游区的承载力和知名度。这些活动在区内外乃至省内外产生了强烈影响,旅游市场促销活动效果明显,在旅游旺季,各县宾馆酒店入住率超过90%,旅游经济效应日益凸显。

(五)能源工业发展情况

装机105万千瓦的思林水电站四台机组已全部投入生产,2009年发电量为13.8亿千瓦时,实现产值3.82亿元,实现税收1800万元;今年预计发电26亿千瓦时,产值7.2亿元,税收6000万元。装机112万千瓦的沙沱水电站大坝主体工程已完成70%,施工区移民搬迁工作基本完成,项目核准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并报国务院,预计2011年底首台机组运营发电。区域各县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引资4.8亿元新建小水电3个,装机达5.69万千瓦。同时,通过煤矿整合和布局调整,规划区内现有煤矿企业57家,其中,15万吨/年矿井1家,9万吨/年矿井56家,正在建设之中。2009年,区内煤炭产量88.9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

除开上述五大主要产业以外,铜仁土家族聚居区内的乌江沿岸在特色粮油、果蔬花卉、中药材、建材等产业上的发展也初见成效,产业日益壮大,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越来越强。

三、乌江沿岸土家聚居地特色产业经济带的劣势分析

1.区域内由于前期投入不足,部分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发展缓慢,配套加工龙头企业难以落地,这些制约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如生态茶产业、油茶产业、中药材及特种养殖业,上级没有配套项目支撑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导致规模上不去,加工企业不敢大胆进入,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价格波动大,农民增收不稳定,影响了农民投入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由于加工业薄弱,品牌创建滞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开拓稳定的消费市场。在全省的各种农、特产品中,参评产品获奖的精品很多,但知名的品牌却少之又少,目前仍然处于有精品无批量、有产品无知名品牌的尴尬境地。

3.引导、鼓励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明确,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两大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拥有一批长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也有存放于金融部门和游离于社会的上百亿元闲散资金,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措施,导致相应的人才和资金都不敢大胆涉猎和投入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的压力和风险始终集中在政府和群众身上,特色产业难以形成大参与、大投入、大发展的格局。

四、加快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快土家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区实施“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的重要问题。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土家族聚居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紧紧抓住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带的机遇

一是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将加快以交通、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国家重大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未来几年,中央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更多资金和项目安排在贫困地区。乌江产业经济带规划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给规划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带来的机遇。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国家将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该协作区是国内首个生态经济协作区、无障碍旅游协作区,国家将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构建公平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和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合作体系,推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给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四是全省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按照全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修建“6横7纵8联线”高速公路网,为规划区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现代农业、旅游业等带来更多的机遇。五是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重点,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规划区建设特色产业经济带具有推动作用。省委、省政府把德江、沿河、思南、石阡等县列为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试点县给予重点支持,必将推动这些县生态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规划区5个县均被列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在国家和省的资金、项目、政策的扶持下,规划区生态环境将加快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逐步提高,为加快发展生态产业、特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六是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机遇。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将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食品消费转变,这为乌江中游利用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等优势,大力开发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创造了极大的市场空间。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坚定不移地抓好生态茶产业,建成100万亩生态茶园,积极开展绿色和有机茶产地和产品一体化认证工作,修改完善茶叶品牌整合方案,对此,已制定“十二五”生态茶产业发展目标。二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在每个县开工建设1个以上标准菜田(规划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三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各地特色作物,如中药材、百合、柑橘、桃、梨、大棚西(甜)瓜、空心李、糖枣、葡萄等。围绕旅游景区(点)和主要旅游公路,打造观光果园、菜园,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

(三)加快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这指的是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康乐养生)、水上旅游、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产品。一是加快规划和修缮梵净山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和金顶古庙群,开展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将梵净山打造成为世界佛教文化圣地。加大梵净山及周边县市生态建设,搞好城郊绿化、旅游通道绿化和主要河流沿岸园林绿化,加快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乐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创建印江团龙旅游度假区、石阡温泉群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度假区。启动乌江沙沱电站、思林电站库区旅游项目建设。二是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以印江书法艺术、思南花灯、德江傩戏、沿河肉莲花、石阡毛龙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加大石阡万寿宫古建筑群、思南思唐古建筑群、德江扶阳古城遗址、思南郝家湾古寨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建设一批博物馆、展示馆,丰富“桃源铜仁”文化魅力,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加快黔东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一批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四是规划实施印江、石阡县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石阡、坪山等特色旅游城镇,创建一批国家级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加快乌江画廊景区、麻阳河景区建设和开发。加快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石林)建设和开发。

(四)加快能源工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一是在继续抓好思林水电站、沙沱水电站生产建设的同时,在两个电站附近,布局发展抽水电站建设项目,储存思林、沙沱电站在用电低谷时相对过剩的电力。二是积极做好争取核电项目落户的前期工作。全省“十二五”规划所列4个核电发展候选厂址中,我区沿河县和思南县各占其一,应依托乌江航运可运载核电厂建设大件设备的比较竞争优势,紧紧抓住机遇,主动出击,积极与中广核等核电开发企业联系、对接,争取核电项目落户。三是引导地热综合利用,延伸地热产业链条。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印江县、沿河县均有自然出露的地热水,且出露点较多,但目前开发利用不充分,应以温泉休闲娱乐度假开发为主,排出的有一定温度的余水用作花卉、蔬菜、温水鱼等种养殖业开发,提高地热综合利用效益。

(五)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提高特色产业综合开发能力

重点围绕生态茶产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生态畜牧业、旅游文化业等产业的发展,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加销等方式,带动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水平较高的特色产业。

(六)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搭建金融平台保证资金投入

地县级财政应建立乌江特色产业开发专项资金,专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并确保每年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规划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水土保持、江河治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国债资金转移补助;争取国家和省优先安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要产业开发项目、种养基地建设项目在规划区实施,并减少或免除项目配套资金。加大规划区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增加规划区扶贫开发投资的比重,对规划区建设的特色产业项目给予重点安排,增强“造血”功能。

(七)打破行政区划的概念,统筹协调把产业做大做强

要以重点特色产业为纽带、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制定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规划布局要突破固有行政区划范围。在规划框架内,在加工企业布局、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拓展上要加强统筹协调,统一安排布置,避免产品多而散、杂而乱的现象,克服和防止各自为政、相互掣肘、无序竞争。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