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人才长成归江海
所属图书:《南明河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6-11-01文章字数:字

第三节 人才长成归江海

与云岩区接壤的乌当区顺海村的顺海小学,是在乌当境内最先碰到的学校。顺海小学因位于乌当区顺海村而得名,这一带茂密的森林也被称作顺海林场,而顺海林场则是贵阳著名的第一环城林带的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东北面最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顺海小学为公办学校,建于1958年,学生主要来自周边顺海、叶家庄、小河口、新寨坡等6个村民组,有12个班,教师约20人。

位于环城林带上的还有兴农中学(乌当校区)。这所学校创办于1993年8月,前身是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乡私立兴农职业学校,1997年更名为贵阳市兴农中学,1998年定名为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2005年被批准为贵州省二类示范性高中。学校现有64个教学班、3300多名学生,教职工360余名。

乌当境内有条河叫松溪河,是南明河下游段一条重要的支流。松溪河畔聚集了多所学校,其中包括了乌当区新九学校等。

新九学校是乌当区新天九年制学校的简称。新九学校创建于1966年,原为新天光学精密仪器公司的子弟学校,1998年从企业剥离交给地方。2000年,乌当中学初中部并入该校,新九学校成为乌当区直属的规模最大的九年制学校。学校现有学生约2000人,其中小学900余人,中学1000余人;教师120余名,其中小学部40余人,中学部80余人。

在松溪河畔,我们还可以看到乌当中学、实验小学、希望小学等。在乌当区,直接以“乌当”命名的学校有两所,即乌当小学和乌当中学。乌当小学创办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所在地乌当堡子,学校今为中心小学,有10余个班,600多名学生、约40位老师,它在乌当地区是相当的老资格了。乌当中学始建于1956年,当时是在乌当小学的基础上开办的初中班,1958年改名贵阳市乌当中学,1959年又办起了高中班,2000年,初中部分剥离,成为完全独立高中。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校园占地面积近770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40个,2300名学生、教职工近170人。

实验小学创办于1966年,是由原北衙小学分流出部分师生组建而成的。北衙是个村名,分流出来的这所学校自然不能再叫北衙什么的了,于是被命名为新添寨小学。新添寨小学1992年更名为乌当区实验小学,现在是区属完全小学和示范中心小学。学校占地11000平方米。学校现有22个班,学生约1300人,教职工50余人。

因松溪河而得名的松溪路上,有一座比较特殊的学校——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也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这是专门面对残疾儿童实施教育的机构。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原为乌当区启智学校,建于1990年,2014年更名为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学校除开设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等外,还设有康复理疗室、心理咨询室、音乐律动室等康复治疗于一体的功能室。目前该校已经毕业的学生有25人,现有学生38人,教职工7人。

贵阳市现共办有8所这样的特殊教育学校。

位于新添寨镇北衙村的希望小学,是我们此次南明河之行遇到的又一所希望小学。与花溪河畔吉林村的那所公办希望小学不同,北衙的这所希望小学系民办学校,创办于1995年。学校主要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保证他们能接受合格的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在校生近300人。

在北衙村,还有一所乌当区属的师范学校。这所学校的开办过程颇有些不平常,因为它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竟然前前后后开办过三次。首次筹办于“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匆匆上马,办学条件并不具备,校址也一迁再迁,数度变更,终于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停办。第二次开办是在1970年,学生虽然进校了,但因“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进了校却根本无法坐下来好好读书,唯有成天的“劳动锻炼”,最后不得不于1972年停办。1976年,学校再次筹办,在北衙村修建了新的校舍,1977年被命名为贵阳市乌当区师范学校,为中等师范性质。在以后的10余年间,学校相继为全区中小学输送了800多名毕业生。1987年,学校改为乌当区教师进修学校。

在南明河乌当区段,贵州师范学院无疑是最具规模的一所学校了。校区占地1042亩(含代管林地350亩),建筑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

贵州师范学院创建于1978年,原名贵州教育学院,位于瑞金南路河滨公园附近。它最初录取的学生,均是经过严格的全省统一考试,从各地中学的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2001年,贵阳职工大学并入该学院。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同时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并从市区的瑞金南路搬迁至乌当的新校区。截止2013年,该院设有师范教育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13个学院、普通本科专业35个、教职工800余人,累计毕业学生达12万人。学院现有乌当、小河、河滨3个校区,校本部在乌当。贵州师范学校是教育部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在今乌当区东凤镇协天宫就有人创办了一所乌八堡小学堂(后更名为乌八堡区立两级学校)。这应该是乌当境内最早的小学。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其境内公、私立学校有49所,学生约1400人,教职工100余人。

在乌当这个地方,有着好些数十年历史的老校,其中包括一些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农村小学,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翁井小学、马场小学、水田小学等,创办于40年代的羊角小学、基土小学、安吉小学等,创办于50年代的沙坝小学、达古小学、小谷龙小学等。

网上曾流传着一段视频,内容是2015年秋季小谷龙小学师生举行升旗仪式的场景。那白蓝相间的两层教学楼,那草绿色的地坪,还有操场上的篮球架和乒乓球桌等,都毫无例外地显示出今天的山村小学的崭新面貌。而师生们“我是光荣的小谷龙小学的学生”和“我是小谷龙小学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国旗下的誓词,更是不能不打动看过这段视频的人的心。

紧靠着南明河的小谷龙村,20世纪40年代末还只有规模很小的私塾。20世纪50年代建起了学校,按以所在地地名命名的办法,学校叫小谷龙小学。小谷龙小学是一所有着6个教学班、150多名在校生和约20名教师的公办小学。学校服务半径3公里左右,学生主要来自周边村寨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沿着乌当段南明河岸行进,沿河一些刚刚落成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学校,也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2014年才创办的乐湾国际实验学校,就是这样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学校属于社会力量办学,即民办学校性质。它占地面积200余亩,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一所从学前教育到高中的15年一贯制的全寄宿制学校。这种设置的学校,在贵阳的学校里还是不多见的。

在南明河乌当段有一块著名的坝子,即素有“贵阳小粮仓”之称的洛湾田坝。创办于1971年的洛湾中学就在这块平坦的坝子上。学校从前称为洛湾工农子弟中学,系子弟学校性质。这个学校的创办很有些意思,因为很多的子弟学校都往往系某一个企业所办,属某一企业的内设机构。而这所洛湾工农子弟中学则不同,它是由所在地的贵州化工建设公司、贵州磷酸盐厂、贵州农药厂、贵州畜牧良场、贵州三江农场、贵州畜牧学校等共同出资,由东风镇洛湾村、大堡村、新村村出地共同开办的学校,既然是工农携手创办,所以叫工农子弟中学也就顺理成章了。初期,学校为一所完全中学,有初中部和高中部;1978年改由区教育局管理,更名洛湾中学,剥离了高中部,只保留初中部。学校现有教职工40余人,有15个班、学生800余人。

在乌当区东风镇麦穰村赵家庄的南明河与龙洞河(大塘河)汇流处,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古建筑——来仙阁。这座高约24米的古阁楼内,供奉着文昌星等。相传文昌星是专门管理人间读书事和读书人功名利禄的。明代,今乌当片区与省城贵阳比,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文昌星得以在这里得到供奉,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文化教育的敬仰和期盼。然而,敬仰归敬仰,现实归现实,只有到了今天,当年人们的那种敬仰和期盼,才能化为现实:今天,仅乌当区东凤镇一个镇的范围内,就有幼儿园10所、小学7所、中学2所。在校学生4000余人、教师250余名、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这才是真正的“文昌”!

当南明河经乌当区的东凤镇、下坝乡,来到该区东北百宜乡一个叫拐九村姜家渡的地方时,海拔已下降到872米,与乌当境内最高海拔1659米相比,这里足足低了787米。南明河就是从姜家渡这里进入开阳县和龙里县境,并汇入清水河,最后注入波涛滚滚的长河——乌江。

于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距贵阳城区50余公里的拐九小学,便成了我们此次行程在乌当区境内的最后一所学校。拐九小学是一所公办的农村完全小学,学生主要来源于姜家渡在内周边30个自然村的孩子们。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一个以服务农村适龄儿童的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2011年,学校完成了校舍安全工程,新建的教学楼及辅助用房面积达860余平方米,操场面积700余平方米,校园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经过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验仪器设备配置齐全,教室内还安装了“班班通”等设备,学校图书室图书达到2400余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1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他们或者是本科毕业生,或者是专科毕业生,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有在校学生约90人。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拐九小学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于2014年6月开展了以“书法进校园,墨香飘万家”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活动。同年,在各级组织积极参与下,社会公益组织贵阳“同心思源”助残促进会把该校确定为“阳光起航公益项目示范点”,开展了国学双语(手语)教学。“同心思源”促进会的志愿者们根据他们的资源优势,在这所偏远的山村学校组织起了合唱队,开展了一系列文娱活动,丰富了师生们的文化生活。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学校于2015年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使父母不在身边的那些孩子,切实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和亲情。

我们以相对较多的文字向大家介绍拐九小学,正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坚守在山村学校的所有教师们的敬意,以及对那些远道而来、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们的敬意!(顺便普及一下,拐九村是布依族村寨,村名是布依语地名的汉语音译,其附近还有拐比村、拐吉村等。)

南明河下游从姜家渡进入了开阳县。在开阳县境内,它被叫作了清水河、洛旺河。在这里。南明河已经可以清晰地听见那闻名遐迩的乌江巨流的召唤……

我们前行的脚步暂时停了下来。

望远方:大山峻拔,峡谷深邃,山林葱茏,云遮雾绕,流水潺潺。

但不倦的南明河水依然滚滚而下,汇入滔滔乌江,融入滚滚长江……

在南明河(及它的部分支流)的两岸,无疑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的学校,请原谅我们难以一一叙说。

但在这些规模不一、经历不一、特色不一的一座座校园里,那琅琅的读书声和浓浓的文化气息,也犹如这峻拔的高山,让人敬仰;犹如这涛涛河水,长流不息……

至此,南明河畔学校的记录该划上句号了。我们要特别告诉读者的是,本书罗列的学校决非贵阳市学校的全部,也并非都是全市最好的学校,然而,从这些学校的今昔,我们分明看到了贵阳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南明河水在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江海,我们的一个又一个校园,就是一个个舟子,随着南明河水的流淌,把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送上彼岸,走向新的征途,这无疑是教育的幸事!

南明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