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凯里市)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凯里市)

苗族马尾斗笠的原产地在凯里市湾水镇,是苗族先民用箬叶、棕片铺就而逐渐创新,以马尾铺就的独特精品斗笠。斗笠的顶尖也由最早的竹篾转为铜丝包绾的极品斗笠。在编制箬叶传统斗笠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盛产的水竹和马尾编制马尾斗笠,质地优良、美观和实用,受到苗族广大群众的青睐。马尾斗笠以水竹竹篾、马尾、桐油、蛋青等为原料。制作时先将精选的优质水竹以特殊的铁刀破开成条,再将条破为三层,用长指甲当刀,将第一、二层划成细条后,用刀具划出均匀细长的头发丝竹篾为主要原料,然后按不同工序编织成上、中、下三层斗笠骨架。编织好的马尾斗笠,呈圆形,直径六十厘米,圆一百八十厘米,顶尖高二十厘米,笠身分为五方,代表金、木、水、火、土,在收边时,留出收刀,以示“万物不可太满,满则溢”的古训哲理。笠涂染成金色,辅以珍贵的马尾,然后桐油镀色,日晒一周,增加亮泽等。整个生产过程有十多道工序,主要包括精选竹料、破竹料、编斗笠骨架、编织、编织斗笠环边、加色、铺就马尾、包装斗笠工序、镀桐油、总装、晒干固色、上斗笠头圈。从原料的选择、加工到出产品的十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而且须具备祖传高超技艺的艺人方能胜任。原料加工中的各个工序,大都从苗族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出发,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注: 头戴马尾斗笠的苗族少女)

(注: 传统马尾斗笠的制作)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