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锦鸡舞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苗族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村寨,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也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的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并且只能在十二年一祭的祭鼓活动中才能跳,用于唤醒祖灵以及在活动后将祖灵送回安息之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吃新节”“跳月”以及大型庆典的迎宾礼仪活动中锦鸡舞也被广泛运用。锦鸡舞独具特色,如:高发髻,发鬓插锦鸡飞舞造型的银饰及银梳、银雀花,戴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银戒指,上身穿3—5件短领对襟短衣,最外一件有银扣装饰,下身着长裙,裙前围绣着艳丽花色,状若五彩斑斓的锦鸡。锦鸡舞最常见的是集体舞,场面宏大。表演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以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舞者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其舞步非常独特,具体表现为舞蹈时上身动作少,下肢动作灵活、步伐多变。表演时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娓娓律动,回环复踏、优雅流畅,表情脉脉,细腻委婉,似锦鸡在行走觅食。而芦笙作为重要的伴奏乐器共有4支,俗称为“四滴水”,曲调有近百种。作为排调苗族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锦鸡舞在公共场合,尤其是男女青年的情感交流中至今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 锦鸡舞的表演形式常见的是集体舞,而且场面宏大,男性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注: 加入现代舞元素后改编的锦鸡舞)

(注: 锦鸡舞女装服饰)

(注: 舞蹈以芦笙伴奏,芦笙有配套的四去,分有小、中、大、特大,俗称“四滴水”)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