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高腔大山歌(桐梓县)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高腔大山歌(桐梓县)

高腔大山歌流传于桐梓县狮溪一带地区,是一种古老的以黔北方言为基础,以秧歌、劳动号子、山歌、民歌、渔歌、樵歌、小调为基本元素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融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而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桐梓狮溪高腔大山歌主要分布在狮溪镇、芭蕉乡、水坝塘镇一带。它由先民农耕、渔猎、伐木等劳动创作而成,伴随历史的演进,孕育出许多歌事、歌俗、歌礼、歌规等。明末清初,大批“湖广”人迁居到来,将中原歌谣融入了狮溪高腔大山歌,丰富了狮溪高腔大山歌的形式和内容。狮溪高腔大山歌以七言为主,多采用赋比兴手法,富有音韵感和歌唱性。衬词常用一连串的虚词,多为开口音发声。山歌体式有长调高腔和短调高腔,调式为汉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角调式、长调和短调,长调高亢缠绵,短调清越流畅。长调为单工部曲式,第一部由两句歌词两个乐句进行呈现和展开,第二部由衬词组成的乐句加以补充和发展;短调为一部曲式,由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乐段构成。唱腔高亢、粗犷、感染力大、穿透性强。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唱者称“歌师”,和唱者为“吼巴儿”,歌赛中获胜队的领唱者誉“歌王”。狮溪高腔大山歌长调短调并茂,曲牌调式众多,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劳动、内心世界和地域风情。它多元的文化特征,极具民俗研究价值。

(注: 高腔大山歌在山间能形成相互应和的领随效果)

(注: 在长期的传唱中,狮溪高腔大山歌积累了丰富的曲牌调式,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心情感和地域风情均通过山歌得以表现)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