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保护现状
所属图书:《布依族八音坐唱》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第一节 保护现状

布依八音流入民族地区后,经历了数百年的繁衍发展演变,受到布依族的喜爱而流传至今。

布依八音的演出形式也在不断的承传发展中得以丰富,其演奏器乐是以牛角(骨)胡、葫芦胡、月琴、刺鼓、箫筒(竹笛)、包包锣、小马锣(丁锣)、镲等8种乐器而得名,但绝不是仅“八人演奏”。而每个八音班都是以16人、24人、28人、36人不等组成。迄今,演奏乐器也不止八种,早就加入了“勒浪”、“唢呐”、“木叶”等,使其演奏气氛更加热烈,突出了布依族的民族特色。而八音也由单纯的器乐曲发展到坐唱的形式,因此,它的曲目、唱腔、曲牌,才会在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被兴义巴结王姓土司族子王孝五等吸收,而形成巴结王氏家族的“族中戏”。布依八音的曲调,据调查,现存的就有30多个。

(注: △兴义八音队赴南京参加中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纪念品联谊展示交易会)

20世纪80年代初,经文化主管部门调查、整理上报,布依八音载入《中国民族曲艺志》。1992年经全省首届布依族曲艺研讨会实地考察、论证,与布依削肖贯(即“说唱故事”)被认定为“布依族曲艺”。至此,布依族的三种说唱艺术——曲艺,黔西南就占有八音坐唱、削肖贯两种,黔南则占“相诺”一种。八音还得到了文艺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相声大师侯宝林观后建议列入“全国曲艺辞典条目”。

历史上的八音班,由于多种原因,有的消亡,有的延续下来。时至今日,兴义、安龙、册亨等县(市)沿南盘江畔的布依族聚居村寨,就世代传承下八音班共19个。

布依八音曾被中外人士称之为“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等。1991年6月,兴义巴结八音队应邀参加“中国云南东方文化艺术村”成立,被誉为“盘江奇葩”。同年9月,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民族博览会,表演八音《布依婚俗》,获“特别展示奖”。1992年,一曲八音“贺喜堂”随贵州艺术团赴意大利参加国际艺术节获奖,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同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把兴义巴结命名为“布依八音艺术之乡”。

(注: △兴义八音队在南京参加中国国家级风景区民族文艺展演获最佳创意奖)

2002年9月,兴义“布依第一家”八音队,赴南京参加“中国国家级风景区民族文艺展演”获第一名,捧回了“最佳创意奖”的金牌;2005年5月,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获铜鼓奖。同年10月,参加“贵州省第八届‘杜鹃杯’曲艺大赛”,获一等奖;2006年,布依八音曲目《胡喜与南祥》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文艺奖曲艺类一等奖。同年5月,兴义《布依族八音坐唱》被文化部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在全国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大赛”中,获银奖;2008年11月,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获银瀑奖;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开幕式演出上获优秀表演奖;2013年在黔西民族火把节演出中获优秀表演奖。

(注: △兴义八音队代表贵州赴宁夏银川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获银奖,图为演员与相声演员牛群合影)

布依八音在历史上的确有过闪光的一页,这是民族的骄傲,人们为之庆贺。更可喜的是,过去一些销声匿迹的八音班开始复苏,逐渐活动了起来,这是十分可喜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利用节日和庆典,打造百人“八音队”、二百人“八音队”参加“全国山地运动会开幕式”、“纪念改革开放30年暨兴义建市20年行进式表演”,“贵州省第六届旅游发展大会”、“黔西南州州庆30年演出”等,受到好评,展示了兴义市的八音阵容。活动中,在全市的工、农、商、学、兵选出有关人员参与排练,把八音普及工作,做到基层,收效甚大。

(注: △《百人八音贺喜堂》在贵州省第六届旅游发展大会主会场开幕式文艺演出上)

八音热潮掀起了,振奋人心。但是就高潮中窥视一些情况,和整个“八音队”活动的调查,感到当前八音面临着的一个问题就是“传承”。

八音作为一个民族的曲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把它承传下来,发展提高,这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由于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八音靠的是老艺人口传心授,又无乐谱记载,因此给传承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局面。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八音艺人,几乎已经作古,教授无人,即使有为数不多的艺人或爱好者,也因一些原因,不愿从事此项工作。而农村的青年们,不是求学就是外出打工,造成无人学的现状。即使有的布依族寨子的艺人想带弟子,由于缺乏经费及一些其他原因,只好任其自生自灭。

(注: △88岁高龄的省级传承人韦万富对八音后继乏人的现状表示担忧)

如南龙、歪染、马鞍营等布依族村寨,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闲时节,不管白天晚上,八音班人员都会聚在一起“互相切磋”八音技艺,在这种自娱自乐中,八音得到了排练、传承。要是本寨或邻寨有红白喜事,为图吉利都会邀请八音班前往说唱助兴。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民俗节日,八音都是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大餐。从布依族人民的心理来看,他们的确热爱八音。但是演出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收入。随着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致富去了。据调查,南龙八音班的乐手平均年龄是40多岁,由于人员不齐,已经好几年没有外出表演,只有在过节时或是有小型的迎宾接待,大家才能聚在一起拉上几段。当问及寨中一些后辈晚生,由于受到外界传媒的影响,他们已经无心学习八音了。扎根于民俗活动中的八音,由于没有经济、文化大环境的保证,发展空间日益缩小,日趋衰落,将面临消亡之势。

(注: △州市文化部门配合省非遗中心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李岚到南龙调查八音传承情况(后排左二为李岚,后排右一为州文广局副局长蒙荣荣))

由于上述因素,南盘江一带的八音班,由原来的19个,减到不足10个。而这些八音班中,能奏完20曲以上的几乎没有,一般的最多能奏几曲而不超过10曲。由于缺乏经费,各“八音队”使用的乐器五花八门,很多简直谈不上八音特色器乐,更不用说布依族特色了。

布依族八音坐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