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民乐的流变
所属图书:《布依族八音坐唱》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第二节 民乐的流变

清雍正时期,南盘江北岸属地划入贵州省管辖后,布依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的渗透,推动了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狄青征伐侬志高,带有一支大型乐队,后与当地土人融合,繁衍子孙,成为黔桂的边民,播下了民乐的种子。兴义地属的巴结等南盘江畔的布依族聚居区,亦属边民范畴。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平南乐》中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时有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

这就说明这种音乐流入民族地区,与“土人”结合,经长期的融合、发展,沿用了我国古代乐器分类名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称为八音,在布依族聚居区流传,形成的布依八音是指由牛角(骨)胡、葫芦胡、月琴、箫筒(竹笛)、刺鼓、包包锣、小马锣(丁锣)、镲等8种布依器乐演奏的,故称布依八音。

八音流入南盘江后,受到巴结布依族王姓土司的关注,据《布依族简史》载:“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册亨州同的秧坝和普安州判(今兴义)的巴结,开始编演布依戏(土戏),以后推广其他地区。”因为土戏(布依戏)中的腔调多为八音调,所以不少布依族村寨既有戏班,也有八音班(前者是表演,后者为坐唱)。

在最早的八音坐唱中,先是“金童”、“玉女”上场唱,内容是唱吉利、祈福、消灾,而后才唱曲目(有故事情节、人物)或段子(歌颂人或事)。

由于布依八音音乐柔美、动听,表现力极强,所以在布依戏发展中期就吸收八音为其声腔的[起落调]。而布依八音的众多曲目,亦被布依戏吸收为它的传统剧目。如《胡喜与南祥》、《看山穿》(又名《一女嫁多夫》)、《卜当》(布依戏改成《三老姨》)、《王玉连》、《布坝德》(即《傻人寨》)、《好媳妇》、《拳龙马在申》、《盖朗相卜乜》(“孝顺父母”)、《岑鹏马武》,等等。遗憾的是不少曲目由于老艺人去世而失传。史实证明,八音曲目与土戏剧目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兴义的八音班艺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曲目本、乐器被视为“毒物”,强令烧毁,八音班被强行解散。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兴义的八音班又逐渐恢复起来,在各级政府重视下,巴结在1992年被贵州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布依八音艺术之乡;建了巴结民族文化站。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帮助,这些对布依八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注: △1992年巴结八音队第一次走出大山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图为队长梁秀江在现场留影)

复苏的布依八音,走出大山,曾先后赴云南昆明、北京等地演出,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特别是近几年布依八音在市、州、省及全国会(调)演中,多次获大奖,成为黔西南自治州乃至贵州和布依族的一张名片。

布依八音在民族节目、布依族人民的婚丧嫁娶活动中,在旅游事业打造景点的实践中,都起到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值得一提的,布依八音曲目亦在与时俱进,2005年,敬爱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兴义下五屯过年的事迹,八音队创作了《总书记和我们过大年》,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同年,该八音节目赴省参加“贵州省老年文艺调演”并获银奖。

我们深信,随着兴义市的经济发展,布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的需要,布依八音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注: △八音节目赴贵阳参加“贵州省老年文艺会演”在会场前合影)

布依族八音坐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