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侗戏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侗戏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分布区域

简  介

侗戏是侗族的戏曲剧种,它起源于贵州省南部的侗族聚居地,流行于贵州、广西及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侗戏在侗族民间大歌、侗族琵琶歌的基础上,吸收汉族地方戏曲艺术表演方式,穿侗族服装,用侗族语言进行表演,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耶”(歌舞)、“嘎”(演唱)、“垒”(念词)、“碾”(传说)的艺术传统。元末明初,出现了“锦”,这是一种说、唱、演相结合的曲艺表演形式。侗族大歌,一人主唱,众人帮和,开阔爽朗;侗族琵琶歌,演员怀抱琵琶自弹自唱,传说故事、历史演义。这些说唱艺术形式明清时在侗族聚居地空前繁荣起来,随着此时汉族人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侗族地区,汉族的地方戏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贵州黎平县茅贡乡腊洞寨著名的侗族歌师吴文彩受汉族戏曲的启发和影响,将汉族故事《朱砂记》《二度梅》等改编成《梅良玉》《凤姣李旦》等剧本,开创了侗装扮相,用侗语唱词介白,二胡锣鼓伴奏等表演形式的侗戏。吴文彩创造的侗戏表演完全民族化,深受侗族群众欢迎。侗戏很快由此流传到外地,逢年过节,村寨之间交流演出蔚然成风,吴文彩被侗乡奉为侗戏祖师。

侗戏虽然历史不长,仅有一百余年,剧目却非常丰富,有三百多种,从剧目内容上看,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占主要部分。

图73 天柱侗族戏剧演出剧照

另外是从其他剧种中移植的剧目,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侗戏剧目是侗族人民创作的文学艺术,文辞生动,讲究韵律,一部戏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不仅在诸多少数民族戏曲中别具一格,而且反映了侗族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如爱情婚姻剧目多颂扬自由真挚的爱情,反对陈规陋习、封建礼法的观念;历史故事剧目多以赞颂民族英雄的动人故事为主要内容;现代侗戏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注重生活细节,剧情简短活跃。传统代表剧目有:《珠朗娘美》《丁郎龙女》《刘美》《金俊与娘瑞》《吴勉王》《补贯》《三郎五妹》《门龙肖女》《山伯英台》等。

侗戏没有专业剧团,只有各村寨组织的临时业余演出剧团,演员多为村民,演出时间也受到季节的限制。侗戏演出形式古朴独特,最初仅有两人坐着演唱,后来发展为走唱,角色不多,舞台动作也很简单,演员在舞台上先唱一句,然后两人走“∞”字行过门换位,再唱下一句,循环往复,直到一段唱完为止。如果台上演员多于两个,就分组对唱。演员表演时穿日常民族服装,舞台上简单放置桌凳等日常生活道具,脸谱以黑色、白色为基础,表演的手势、身段、台步均具有浓厚的本民族特点。演唱声腔包括平腔、哭腔、仙腔,这些声腔基本上是在侗族传统山歌、弹唱曲调基础上演变而来,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侗笛、铃、锣等。音乐风格舒展圆融,优美和缓,整个表演呈现出一种轻歌曼舞的温柔之美。

侗戏是侗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的民族艺术,凝聚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美好的艺术想象,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侗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侗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今天的侗戏之乡——黎平县茅贡乡,仍然有大量的演出活动,如新中国成立以来,茅贡籍的吴定国、赵永佳、吴远隆等创作与编导的《珠郎娘美》《善郎娥梅》《孤独的王乔星》等一批优秀侗戏剧目,获得过州、省乃至国家奖项,产生了一定影响。茅贡乃至整个侗族地区形成了“少儿学戏,青年唱戏,老人看戏”的浓厚艺术氛围。2006年,侗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