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安顺地戏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安顺地戏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别  称

分布区域

简  介

安顺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平坝、惠水等市县的戏曲剧种,俗称“跳神戏”“跳脚戏”,属于傩戏中的一种。地戏演出的场地多在旷野平地之上,没有专门的表演场所,所以称为“地戏”。

安顺地戏源于明代初期安顺一带的军屯人的生活。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兵平定西南元梁王之乱,安顺为黔滇咽喉要地,是贵州的政治军事重地,为了巩固边防,充实西南,朱元璋采取了大量的江南移民和屯军政策,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随着移民涌入这里的还有外地的祭祀风俗,巫教很快盛行开来,地戏遂在这样的军屯生活中产生了。

安顺地戏的演出带有很强的本地民俗特点。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和七月半安顺各地都要演唱地戏,正月叫“玩新春”、七月叫“跳米花神”。无论是在辞旧迎新之际还是在谷场扬花之时,地戏演出都带有祈福禳灾的用意。安顺地戏演出规模庞大,几乎动员全寨参演,一个村寨只演唱一部大戏,俗称“一堂戏”。根据风俗,各寨堂戏还可以互邀演出,在外出表演时,路过的村寨要摆桌布酒,还可以随时考验该队伍能否机灵地临场表演。安顺地戏的演出方式简单古朴,演出地点通常设在神庙前的广坪之上,观众在四周依地势层层围坐,村口或场中竖一杆“帅”字旗,场中一桌二椅,演员在场外帐篷中等候上场。虽然场所简朴,但在祭祀传统的影响下,地戏正式演出前有严格复杂的“开箱”仪式,先选吉日“开箱”,供奉面具,三日之后才能正式演出。正式演出的过程包括“扫开场”“跳神”(即表演故事)和“扫完场”三个部分,开始和结束扫场时都要有专门的“小金童”说些吉利话,表示祝福。演出结束后要将面具随香蜡纸张送入箱中,严禁任何人随便开箱舞弄。

图69 贵州安顺屯堡地戏

安顺地戏表演特色鲜明,主要演员都为男性,演员头蒙青巾,戴假面于额头之上,身着战袍,手拿短刀战戟,表演战争武打情节中有独特的打斗技艺,由精通军事武技的演员担任,表演动作宏大矫健,打斗场面紧张激烈。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的伴奏下,一人说唱,众人伴和,风格古朴粗犷、高亢激昂。戴面具表演是安顺地戏一大特色。演员在表演时要将头至肩全部用黑纱挡住,外面戴上剧中角色的面具,向上倾斜,地戏面具一般由丁木或白杨木制成,质地坚硬耐久,上涂油彩,根据人物历史年代、身份年龄和性格特征塑其型,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分为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一般一场堂会有四五十个面具甚至更多。

安顺地戏所演剧目基本是历史军事题材,没有生活小戏。现存26个戏目当中,有反映先秦及魏晋时期历史故事题材“封神”“列国”“三国”,有反映隋唐历史故事,如“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等,反映宋明时期的“三下河东”“精忠传”“杨家将”“岳飞传”等,内容以唐宋时期为主,通过战争故事,多歌颂忠君爱国的英雄以及被人们奉为“圣人”“神人”的人物。

安顺地戏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独特的表演艺术广受关注,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70 贵州安顺屯堡地戏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