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连戏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目连戏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分布区域

简  介

目连戏以宗教故事“目连救母”为题材,其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佛教经典,到唐和五代时,出现了多种有关目连的变文,故事渐趋完整起来。唐代人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北宋时始有连演7天的《目连救母》杂剧。到了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传奇剧本相继行世,多以目连母被打入地狱,受到各种磨难、报应,目连不避艰险,遍游地狱寻母,求佛救母为主要情节。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皇家曾搬演目连救母传奇。乾隆年间内廷又编演了《劝善金科》,该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同时宣扬了封建孝道、宗教迷信和因果报应,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事为题材、影响广泛的一出戏,也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

具有悠久历史的目连戏,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为丰富、规模最为宏大的佛教戏剧。南宋孟元老所撰的《东京梦华录》,记录了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

目连戏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它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有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还有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洞拳诸多拳路,戏中也穿插了度索、翻桌、蹬坛、跳索、跳圈、窜火等杂耍表演。目连戏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

目连戏唱腔古老多样,戏中保留有许多戏曲原始曲牌和古老的艺术手段。最初唱的是花鼓调,自清代改为大平调。其唱腔大多为高腔,以鼓击节,锣钹伴奏。后期有的也受徽戏和民歌小曲影响,改唱别调。基本唱腔是“弋阳腔”,即“徽州腔”“青阳腔”,还有很大一部分唱腔是来自当地或外地流传的民间小调,还有的唱腔与齐云山的“道士腔”非常相似。

图66 目连戏戏画

目连戏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其艺术形式有脚色行当、唱做念打,包容各种杂技、歌舞、百戏,以及大量的民间风俗,并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安排,具有结构艺术的整体性,对研究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发展演变都是一个极好的剖析个例。

目连戏流布范围很广,影响极大。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大为流行,不仅原有目连戏的声腔剧种多以之为演出蓝本,且在北方流传开来。清代,目连戏的演出遍及全国,并进入宫廷。目连戏一度广泛流传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随着佛教的传播,目连戏甚至远传到东南沿海及川滇等地。目连戏几乎演遍全国,现有资料表明,高腔系统的剧种,曾有过高腔或与高腔有过渊源的剧种,都有或曾有过目连戏。如京剧、昆曲、绍剧、汉剧、徽剧、湘剧、川剧、赣剧、闽剧、莆仙戏、粤剧、山西和陕西的清剧,等等。其中以安徽省徽州目连戏、湖南省辰河目连戏和河南省南乐目连戏为代表。

中国戏曲剧种多以唱腔种类或地域名称命名,就此而言,目连戏是一个异类。它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汉族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目连戏(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连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