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花鼓戏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花鼓戏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分布区域

简  介

花鼓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等地,在湖南有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湖北有东路花鼓戏、襄阳花鼓戏、通城花鼓戏;安徽有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有豫南花鼓戏等。其中,湖南花鼓影响最为显著。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早期演出形式是一旦、一丑演唱,清代《浏阳县志》记载:“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后发展成边唱边舞的形式,内容多是民间生活小故事。清代道光年间,花鼓戏演员由两人对唱变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打锣腔”与“川调”传入后,剧目更加丰富多彩,艺术上趋于成熟。每逢过节或是庙会,演员们在各地村镇搭建一个简易舞台表演,俗称“放高台”,也有艺人走街串巷,在人群多的地方演出,后有艺人在茶楼、酒楼等地表演。花鼓戏的角色早期只有小丑和小旦,后加了小生,随着花鼓戏的日益发展,旦角又细分为小旦、花旦、正旦,生角分为正生、小生,其他角色,可以实行代角,如正旦代老旦,小丑代花脸等。表演载歌载舞,通俗易懂,时夹杂俚语,不避俗字俗语。各地的花鼓戏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员,如何冬保、汪春保、廖春山、王佑生、张树生、杨伯成、张廷玉、戴桂亭等。

图60 邵阳花鼓戏《刘海砍樵》演出剧照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大概有三百多支,以曲牌体为主,加以板式变化,可分为四类,包括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川调,由山歌、小曲、时调等民间歌曲演变而成。当时花鼓戏的演出形式是“男敲锣,女打两头鼓,和以胡琴、笛、板,宾白亦用土语,村愚悉能通晓”。“打锣腔”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特点是“一唱众和,以鼓击节”。湖北的东路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等均唱打锣腔。湖南的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湖北的随县花鼓等兼唱打锣腔。打锣腔的唱腔由正腔类和小调组成。湖南花鼓戏〖木皮调〗〖老辞店调〗〖南路锣腔〗等为正腔,荆州花鼓以〖高腔〗为主腔,襄阳花鼓以〖桃腔〗为主腔。正腔在结构上分为发腔、二柄、数板、收腔、急板、哀之、导板等。小调有〖卖棉花〗〖绣荷包〗等,一戏一曲,专曲专用。打锣腔的剧目有《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酒醉花魁》《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等。牌子,分为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小调有民歌小调、丝弦小调,粗犷、爽朗。

花鼓戏的唱词粗犷、爽朗、朴实、活泼。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活泼,小生俊朗洒脱,步法和身段丰富,善用扇子和手巾,很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戏写的是日常俗事,生活百态,语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鲜活明亮。例如湖南花鼓《刘海砍樵》:

唱词平易通俗,十分欢快。

花鼓戏传统剧目繁多,描写劳动、爱情、日常生活,比如划船、挑担、砍柴、打铁、磨豆腐、摸泥鳅等,语言生动活泼,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代表曲目有长沙花鼓戏《打鸟》《盘花》《鞭打芦花》《绣荷包》《赶子上路》《刘海砍樵》《天仙配》《酒醉花魁》等;永州花鼓戏《云南寻夫》《红娃》《月明心亮》;岳阳花鼓戏《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保护戏曲艺术,花鼓戏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如李谷一、张也等人,起初就是花鼓戏演员。1964年,李谷一演唱花鼓戏《补锅》获奖,开始为观众所熟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曾经受到毛主席的接见。2006年,花鼓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