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扬剧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扬剧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别  称

分布区域

简  介

扬剧初称“维扬文戏”,19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流行地域为江苏扬州、镇江、南京,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扬剧是以扬州花鼓戏和地方香火戏为基础,并在吸收了扬州清曲和民歌小调后发展起来。扬州花鼓源自于有歌舞的“对子戏”,穿插笑话,用丝弦伴奏,音乐细腻动听,又称“小开口”。香火戏初为苏北乡间巫傩之戏,多在酬神赛会上表演,用锣鼓伴奏,音乐粗犷,俗称“大开口”民国初“大开口”“小开口”自扬州入沪,“大开口”称“维扬大班”,“小开口”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大开口”与“小开口”同台演出,是为“维扬戏”。

图52 扬剧《百岁挂帅》演出剧照

扬剧的传统唱腔可分为三部分:扬州清曲、扬州花鼓和扬州香火。常用唱调有〖梳妆台〗〖滚板〗〖数板〗〖哭小郎〗〖剪靛花〗〖银纽丝〗〖叠断桥〗〖探亲调〗〖补缸调〗〖大陆板〗〖十字调〗等,部分曲牌中还有一定的板式变化。表演上保留花鼓戏的特色,活泼,质朴,又吸收了昆曲、京剧等戏曲特点,还改编“大开口”七字句、十字句,编成新曲。

扬剧的曲牌,有的一曲多唱;有的用多个曲牌,将相近调性的曲牌组合;还有的对原曲牌进行改编。扬剧伴奏乐器分文、武场。文场以二胡为主,四胡为辅,以琵琶、扬琴、三弦、月琴、竹笛、唢呐相佐。武扬有板鼓、大锣、铙钹、堂鼓、堂锣等。扬剧的韵以大鼓、大锣等打击乐为主,也夹杂了扬州清曲的吹奏曲牌。扬剧的唱腔只分男、女腔。

图53 扬剧《绣球缘》演出剧照

扬剧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以丑、旦、生为重。丑行表演丰富多彩,分武丑、文丑。武丑武艺高超,矫健勇敢,文丑清秀俊丽,聪明伶俐。旦行细分为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小旦扮演妙龄女子,如《算命》中的曾姑娘,《陈英卖水》中的刘兰英,《恩仇记》中的菊香,其唱腔温柔、灵巧、秀丽,重做功。正旦扮演中年妇女,表演细腻,娴静,如《鸿雁传书》中的王宝钏等。生行细分为小生、老生、武生。净行扮演的人物气质豪迈,刚直浑厚,如《秦香莲》《包公自责》中的包拯。扬剧中的“跌怀”“撞肩”“跨马”“鼓鹊登梅”“玉兔拜月”“蜻蜓点水”“骑驴上坡”,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

图54 扬剧《衣冠风流》(郭进怀提供)

扬剧传统作品有300多个,有的源自花鼓戏、香火戏或扬州清曲、民间小调,有的改编自其他戏曲的剧目,代表剧目有《彩球记》《虎皮记》《南瓜记》《铁莲花》《甘赛花》《樊梨花》《李三娘》《杜十娘》《林惠娘》《白蛇传》《双珠凤》《鸿雁传书》《上金山》《恩仇记》《百岁挂帅》《香罗带》《玉蜻蜓》《喜娟》等,现代戏有《夺印》《黄浦江激流》等。

著名演员有葛锦华、臧雪梅、高秀英、潘喜云、崔东升、金运贵、王秀兰、石玉芳、华素琴、顾玉等。

2006年5月20日,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