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黄梅戏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黄梅戏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别  称

分布区域

简  介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成长在安徽安庆地区,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我国五大传统戏剧之一。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因其所唱的多是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早期被称为“黄梅调”或“采茶戏”。在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图42 黄梅戏《女驸马》演出剧照

18世纪后期,流传到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演变成民间小戏。其中一支东移至安徽安庆地区,在当地生根开花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只是流行的范围一直不是太大。直至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受到了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黄梅戏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1954年黄梅戏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获得表演、音乐和剧目等多项大奖,成为安徽地方大戏,之后更是走向全国,实现了由民间小戏变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戏,完成了它的华丽的转身,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图43 黄梅戏《天仙配》演出剧照

黄梅戏唱腔优美淳朴,明快抒情,其表演质朴细致,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通过排演新剧目,向其他剧种表演艺术学习,提高了艺术表现力。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梁祝》《杜十娘》《西厢记》《孟丽君》《打猪草》《玉堂春》等。

图44 黄梅戏《女驸马》演出剧照

黄梅戏由民间小戏成为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享誉海内外,这与丁永泉、查文艳、严凤英、王少舫等几辈黄梅戏艺术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严凤英出身贫寒,但在艺术上有极高的天分。严凤英在表演艺术上有着极高的天分,她善于揣摩人物性格,善于从人物的身份、品性、思想感情入手,表演细腻、真实、质朴。她的七仙女形象生动、感人,家喻户晓。她的唱腔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圆润明快,自成一家,世称严派。她的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观众百看不厌,许多唱段脍炙人口,流行全国。严凤英的搭档王少舫,与严凤英一样被称为黄梅戏一代宗师。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独到之处,韵味无穷,为后人争相摹唱。他在《天仙配》中饰演董永、《牛郎织女》中饰演牛郎,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天仙配》《女驸马》等。王少舫还在《陈州怨》中设计出一套花脸唱腔,填补了黄梅戏没有花脸唱腔这一项空白。正是在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老一代黄梅戏艺术家努力下,黄梅戏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种。

黄梅戏的发展也离不开新一代黄梅戏演员的继承与创新,知名者有马兰、韩再芬、吴琼、杨俊、吴亚玲等,她们为黄梅戏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继承老一代艺术家的艺术精华之外,他们也继续创新发展黄梅戏艺术,如编创新戏《雷雨》《徽州女人》《孟丽君》《红楼探春》等。201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与澳门杨氏设计网络动画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3D黄梅戏《牛郎织女》,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标准。以韩再芬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正在用现代最高的戏剧艺术标准打造出新型的黄梅戏。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新兴剧种,黄梅戏能跻身于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行列,说明黄梅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为黄梅戏长久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